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实践与启示

时间:2022-09-14 10:31:01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绿色发展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近年来,山东省莱州市以乡村绿色发展、环境靓丽为主攻方向,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振兴之路,被确定为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荣获“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2020中国最具绿意百佳县市”等称号。

莱州市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

——高点定位,力促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创新监管模式。在山东省率先开展食用农产品监管追溯改革探索,推出易操作、可追溯、可防伪的农产品电子二维码合格证;创新打造智能化监管模块,实现种植业基地、农资经营门店等监管智能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创新发展模式。开展苹果免套袋栽培和生物疏花疏果试验探索并取得成功,逐步探索出“数字果园”“果菌间作”等果业绿色发展模式;全面推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三品一标”产品认定数量和产地认证面积均居山东省县级市前列。三是打造“海上粮仓”。依托丰富的海洋及陆域水生生物资源,利用现代科技和先进设备,采取多种形式将可利用海域开发建设成能持续高效提供水产食物的“粮仓”,实现种粮于海、产粮于海、存粮于海。四是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在市域层面、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生产基地分别形成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力促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

——控促结合,加大农地资源污染防治力度。一是多措并举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动高效植保机械发展,设立23个土壤养分长期定位监测点落实耕地质量监测;连续4年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掌握土壤状况;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有效推广。二是科学防治地膜污染。按照不同作物覆膜面积和种植区域分布,推广双降解地膜与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推动探索地膜生产企业责任延伸制度,实现供膜、回收、利用“三统一”。三是分类施策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针对505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在养殖密集区建设多处有机肥处理场,集中收集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针对引进的海大养殖、环山养殖和新希望六和等国内畜牧业500强企业,以“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实现“以种带养、以养促种”。针对小型养殖户,在山东省率先引进生物酶薄床养殖技术,截至目前已发展生物酶薄床养殖场户200余户,推广薄床面积达30000平方米。

——补齐短板,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一是推进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推广建立农村保洁专业化、精细化、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改造环卫基础设施,实现路网、水网、绿网全覆盖;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解决垃圾围山、垃圾围村等问题。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广市场化运作模式,做好改厕后的管护和服务工作。莱州市30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完成农村公共厕所无害化建设改造。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解决胶东调水工程输水沿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对于位置偏远、达到一定规模的村庄,采用生态处理工艺,建设经济实用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四是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近15000个家庭被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户;推进村庄绿化亮化,建设绿色生态村庄;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冬季清洁供暖覆盖率;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和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利用。

——强化培训,全面培育农技人才。一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针对苹果、大樱桃、大姜等优势主导产业,累计培育包括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在内的新型职业农民739人。二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2019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牵头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农技人才6000人次。针对疫情防控形势,创新推出“双线”培训服务模式。线上开展“网络课堂”云指导,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在线帮助农户解决问题,科学指导农户生产;线下利用集中培训、田间课堂等形式,开展技术服务,每年培训近20000人次。一些村庄把培育本土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城港路街道朱旺村依托东方海洋育苗场技术优势培育的300多名本土专家、养殖技术人员成为全村渔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提质增效,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一是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制定以地方补偿为主、中央和省级财政给予支持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办法,对现有生态补偿政策进行整合,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机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森林、湿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二是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施原生态保护,打造以小草沟村、初家村为代表的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和精品线路,做精做优农家乐、民宿游等业态,延伸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三是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新六产”,建设东岗果蔬专业合作社田园综合体、新永盛田园综合体、土山海盐小镇等田园综合体,形成特色产业模式。

莱州市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

——农业发展质量更优。莱州市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推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药肥双减”。琅琊岭生态果园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好苹果”大赛金奖等七大奖项,入选“中国丰收节”全国主会场。小麦绿色模式攻关田多次打破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农产品监管模式的创新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投入品追溯及品牌推广一体化发展,真正形成了“从产地到餐桌”的监管模式,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曾专程到莱州市就此监管模式进行调研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莱州市粮食绿色发展的做法及成效也先后被中央媒体推广报道,并被农业农村部收录推广。

——农业生态系统更好。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双降。“十三五”期间,莱州市实现肥料减量14.3%,远超上级要求减量6%的工作目标,荣获全国第一批“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县”称号。高效植保机械发展势头良好,先后荣获“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全省第一批‘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称号。种养结合和技术革新等创新措施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生物酶薄床养殖技术实现环保养殖“零排放”,提高生猪产能,带动养殖户增收,在一些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推广。“泽潭渔业模式”提高了对自然环境养分、能量的利用率,有效减轻了水产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实现了海域的净化和高效利用,该经验做法也在山东省推广。

——农村人居环境更美。经过三年集中攻坚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村庄规划、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全覆盖,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提高,农村新型社区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75%以上的村庄实现冬季清洁供暖,90%的村庄实现村内硬化道路“户户通”,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并规范运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各村庄形成了户户争先进、人人做表率的氛围,850多个村庄完成美丽乡村整治提升,28个村庄成为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生态产品价值更高。各村庄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进行了多样化、合理化的探索,多路径、科学化地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一些独具特色的村庄以盘活自然生态资源、释放生态价值为目标,综合考虑村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根据村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科学编制绿色发展规划。有的将各类生态产品纳入品牌范围,实现了生态产品溢价;有的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好生态应用到好产业、好产业实现好收入,充分体现了生态融合,确保了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加快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意识更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生活环境的日益美化,生态产品价值的不断提升,让乡村有了看得见的生态高颜值,让群众有了摸得着的生态获得感,也深刻认识到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在衣食住行中自觉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过程中,群众从“等靠看”变为“动手干”,形成人人尽责、人人出力、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几点启示

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考虑区域特点、文化传承、风土人情等因素,在彰显特色中突出绿色标准,体现生态之美,真正把乡村打造得有品位、有特色、有内涵,让村庄留得住乡情,让村民记得住乡愁,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

——构建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放大现代农业的综合效应,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向节水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农业集约高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和绿色产品基地建设,走生态种植、生态深加工的路子,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品牌,让绿色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扩大销路。要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本地优势产业、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资源,依托科技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和规模,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引导乡村旅游向“集观光、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方向发展,让生态资源焕发生机。

——推进乡村生态治理,打造宜居生活环境。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实施分类管控。因地制宜选择水肥调控、土壤调理、秸秆回收利用等技术,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双赢”目标。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增绿添彩、提升质量为总体要求,以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改善为主攻方向,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功能多样原则,打造“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村景交融、游在画中”的美丽画卷。要持续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公共空间治理,着力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水平,厚植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强制度供给及创新,夯实绿色发展保障。要创新完善乡村生态责任监督考核制度,建立健全镇街、村级干部的生态振兴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自然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盘活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支持各类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完善旅游、康养、设施农业等相关产业开发优惠政策。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扩大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充足供给、优质供给、高效供给、永续供给,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增量”;加强生态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持续赋能增值。积极探索多元共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协同并举,使美好蓝图变成美丽现实。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营造绿色风尚。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的理念、政策、路径和成果,及时总结推广推动生态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典型事迹和技术模式。要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绿色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营造全民支持、全民参与乡村生态振兴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引导农民提升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提高农民对生态振兴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途径,不断学习应用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贾书丽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讲师)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