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深水 接地气
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进彝族百姓心坎里
3月,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美姑大地还颇具寒意。但全县292个彝家村寨却暖意洋洋,不再平静。
全县2285名机关干部轮流驻村入户,他们带上自己的简易行军床、行李被褥和洗漱用具,自缴生活费用,“进彝寨、住彝家、结彝亲”,在田间地头扛起锄头和彝族乡亲们同劳动,在村民家中火塘边与群众面对面谈心。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内心里有什么烦恼,对政府有什么建议,尽可以敞开心扉,一吐为快。
“美姑”系彝语“地中心”之意,全县人口24万,其中彝族人口占98%以上,在农村100%都是彝族乡亲。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美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复杂。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姑发展很快,2013年《美姑县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2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81元。但与发达地区相比,美姑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依然滞后,作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范围内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美姑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如何结合美姑的现实县情,探索一条适合美姑这个地处大凉山少数民族腹心地区经济发展、消除和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和方法,成为美姑县委一班人致力突破的一道难题。
破解难题,关键在农村。
随着美姑县委2013年1号文件的出台,今年1月,美姑县机关党员干部“进彝寨蹲住一周、解民情,进彝寨帮扶一户、解民忧,进彝寨拟定一规、解民困”的“三进三解”活动正式启动,全县77个县级部门、36个乡镇的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走出来,从纸上谈兵中走出来,深入每一个彝家村寨,驻村访户、帮民解忧、规划发展,让大山深处的彝族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关乎经济发展、关乎百姓福祉的决心和行动。
如今,全县首批670名机关干部背起行囊驻村入户,“进门、知情、解难、暖心”,走访慰问群众2178户,召开民情恳谈会706次,撰写调研报告217份。
这些在田边地头、在火塘边和农民拉家常、搞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和从前在办公室里写成的调研报告相比,更加实际、实在和可行。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这些报告都体现出了“家庭情况清、致贫原因清、就业技能清、帮扶需求清”。当这些报告汇集到县委、县政府决策班子的桌上时,全县农村、农民、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已经尽在县委、县政府的谋划之中。
“‘三进三解’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解民情。我们提出干部‘下深水,接地气’就是要求干部沉到基层,沉到田间地头去了解真实而不是想象的民情,去面对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而不是回避、粉饰矛盾。‘下深水’,就是要敢于面对,勇于担当,解决‘真’问题。‘接地气’,就是要带着感情联系群众,使党心与民心贴得更近。”美姑县委书记曲木克古说。
的确,和以往的下乡活动不一样。“三进三解”并没有给蹲点驻村的干部们预先设置问题,设置框框。而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干部在蹲点驻村调研过程中去发现、去解决。这和以前那种带着在办公室里想出的问题,再到农村去的工作方法刚刚相反。而正是这样的逆向工作方法,把更多更实际的带着泥土味道的乡音民情摆到了决策者的办公桌上。
井叶特西乡是美姑传统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三进三解”干部进乡入村到户后发现,当地面临的问题不是动员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是该如何帮助农民扩大规模,向规模经济要效益。于是,这个乡制定了新的基地发展规划,带领村民种植白杨树10万株、新建500亩“莲花白”、400亩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同时依托草场优势,发展美姑山羊、生态鸡和生态猪。
“人民的美好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熟悉农村,了解农民,是干部的必修课。驻村访户是必要的形式,帮民富,解民忧,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曲木克古的一番话说得明白,说得透彻。
难走的村道修平了,缺水的村庄安装了自来水管,破旧的村小翻新了,贫困村引进了优质脐橙苗……
“‘三进三解’瓦几瓦(好得很)哩!乡亲们都说,有什么事,什么难题,就去找阿木科(干部),他们就像我的家人,现在连村里的小狗见到阿木科(干部)都摇头摆尾了。”依波沃村村民勒格作喜说得更形象。
百姓是天,百姓是地。还有什么褒奖能比得上百姓的肯定?
解民忧 帮民困
特色鲜明的主题帮扶惠及山区群众
欧其尔曲是县农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在“三进三解”活动中,被分派到距县城80公里的乐约乡麻吉硕峨村。欧其尔曲告诉我们,他已经在村里呆了八天了,主要是指导他的帮扶户勒格布史家栽种脐橙。“他家是村里的低保户,全家六口人有四个人在吃低保,父亲去世得早,上有77岁的老母亲,还有三个娃娃,最大的7岁。仅靠一点粮食作物收入,一年一亩地大概1000元左右。今年种了两亩新引进的优质脐橙,预计两年挂果后,每年有一万多元收入。”
麻吉硕峨村位于美姑县城东南方,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3户,总人口887人,目前人均收入4000多元。
找到新的致富路子是这个村面临的问题。负责这个村的县农科局欧其尔曲和其他3个干部,一家一户地访谈,一块地一片坡的查看,最终形成了了一份详尽的调研报告汇报给县农科局和县委。县农科局根据他们调研和建议,在对这个村的土地、气候和市场进行了分析研究后,决定把优质脐橙的种植作为突破口。他们从重庆引入6万株价值60多万元的优质脐橙苗,无偿提供给麻吉硕俄村。同时,延伸服务,在全村开展实地种植技术以及科学管护办法等农技知识的讲解。预计这6万株优质脐橙挂果后,将直接为村民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切吉石日算账更直接:“以现在全村800多人口计算,两年后,我们村人均收入将翻两番,达到八、九千元呢!”
在“三进三解”活动中,有如县农科局这样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手笔,也有细致入微的解困帮扶。
——县卫生局驻村干部在深入到龙门乡调研烤烟种植情况,通过与烟农交谈中,了解到烤烟种植中的供水困难后,立即计划筹措资金解决龙门乡烤烟种植中的供水问题,并决定增加帮扶困难农户3户。
——县交通局投资120万元,为联系村新扩建近6公里的村道,还为全县各个部门无偿提供修路用的大型机械;
——县政府办、县水务局、县招商引资局为联系村积极协调修筑河堤和疏通河流工程;
每位驻村干部都得按照“驻村1周访民情,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为帮扶群众办好事、实事1件以上,召开民情恳谈会1次,撰写调研报告1份”的“五个一”要求,同时结合部门和行业特点,充分自身优势,创新自选动作,深入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帮扶活动。截至目前,已为帮扶联系村拟定科学发展规划141条,协调落实8个项目,落实项目资金60余万元。
“从输血到造血,小康越来越有盼头了。”候播乃拖乡板诺洛村村党支部书记阿侯娘娘兴奋地说道。
“三进三解”的效果就这样被实实在在的种在田间地头,种在了农民的心里。
转作风 促变化
用“辛苦指数”提升“幸福指数”
4月10日中午,春雨绵绵。在通往美姑子威乡马拖村蜿蜒曲折、险峻泥泞的乡道公路上,一辆装满化肥的卡车陷在了泥泞中。这天,正是美姑县档案局为扶贫联系乡子威乡马拖村村民办实事的日子。车上装的正是全局职工捐资为村民购买的解春耕燃眉之急的化肥,以及书包、字典、脸盆、洗衣粉、毛巾等学习生活用品。此前该局干部已为马拖村的10户贫困联系户带去了价值3000多元的被子和衣物。
连日的雨天阻断不了干部职工对乡亲们的挂念,局长额其觉哈在电话中坚定地对马拖村村支书曲比列古说道:“我们干部说话算话,你们放心,中午我们车队挂链条也要把物资送到老百姓手里,干部的言行就是老百姓心中的档案!”听到额其觉哈的承诺,曲比列古的眼睛湿润了,闻讯的村民们自发地赶来帮忙,汗水、雨水,夹杂着大伙儿感动的泪水,都汇聚成一股爱的力量,温暖着马拖村。
一件件、一幕幕动人的故事正在美姑大地上演,催人奋进。
“在‘三进三解’活动方案中,并没有要求干部职工为村民捐款。但是当我们深入下去,与老百姓有了感情,了解了他们的困苦后,都不由自主地倾心尽力帮助他们。”县委组织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至4月中旬,全县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群众1171户,建立帮扶台账1171份;捐款17万余元,捐赠生产生活物资折合人民币27万余元。
发展,干部是关键。干部吃得亏,才能和群众打成堆;群众腰包鼓得起,干部腰杆才硬得起。
“真正沉下身子、真正干出样子、真正动起脑子。”这是如今美姑干部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进村蹲点的县地税局副局长吉克尔铁坦言:“以前也下基层,但没有这次这么实在和具体。我们既是村情民意的调查员、富民强村的推进员,又是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上传下达的联络员,我们必须诚心‘进’、真心‘解’。干了什么,效果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吉克尔铁说出的是自己的真实体会。他所在的县地税局把“结对服务联系卡”制成“联系门牌卡”,户主、联系干部、联系电话清晰无余,方便群众与帮扶干部直接联系沟通。
“三进三解,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力戒浮躁懒散之风,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加强自身学习,转变工作作风,锤炼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帮助基层发展产业、致富增收,切实做到党建富民惠民促和谐。”美姑县委组织部部长沙德康说。
干在基层,帮在实处。全县各进村帮扶部门机关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和帮扶村的实际需求,把帮扶工作和自身工作有效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县委组织部开展组工干部4个“1+1”下基层、结对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家庭活动;
——县关工委开展1名干部帮扶1名贫困儿童的“大手拉小手”行动,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
——县信访局开展创建信访维稳“四无”村活动,着力化解各类信访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
——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司法局结合政法系统争创“两个一流”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警民亲”等活动,深入联系村开展禁毒防艾、平安创建等工作;
……
为确保“三进三解”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县上成立了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目督办组成的联合督查组,跟踪问效,将“三进三解”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和单位“一把手”年度考核,以制度形式予以固化,构建起长效机制。
如今,通过“三进三解”,美姑的机关党员干部不仅在实际工作中增长了知识,在艰苦环境中磨练了意志,在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中增长了本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常态,以“真下”促“真改”、以“真心”换“真情”。
在采访中,麻吉硕峨村党支部书记切吉石日告诉记者:“如今,我们村最大的变化就是,再也看不到村民懒洋洋晒太阳喝酒打牌的现象,每家每户都在自家地里积极忙活。村民们都说,有了‘阿木科(干部)’,我们很快就要富起来了!”(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