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桥流水人家,漂亮的高山移民新居
![]() |
精心管护种下的“金娃娃”
房石镇位于青川县西南,东邻马公、石坝二乡,南与平武县接壤,西连青溪镇,北接曲河乡,距县城56公里。“5·12”地震,房石镇一度成为青川的“孤岛”,灾后重建经过4年的建设发展,房石镇的老百姓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3月22日,记者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了这个大山深处的房石镇,在镇党委书记李成学的带领下,记者驱车沿着通村水泥公路爬上了场镇旁大山上的兴佛村。
由于几个月没有下雨,山上许多地里都比较干燥,然而记者却发现本该种上农作物的田地却什么都没有长,看着记者有些疑惑,一旁的房石镇党委书记李成学却显得很是得意,“等再过几天你就能看到,这种的可是‘金娃娃’。”看着一脸神秘而又得意的李书记,记者很是好奇。
沿着水泥路向山上走了一段,记者终于得到了答案,只见路边一块大大的广告牌上写着——“房石镇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片”,在广告牌附近的地里有的已经可以看到药材的小苗,绿油油的很是喜人。
“这多亏镇政府给我指明了路,要不然我们还是种的以前的传统作物,生活也没现在这么好。”兴佛村村支书张仕银看着地里已经长出来的药材幼苗很是兴奋地对记者说道。
在跟村支书聊天中记者得知,兴佛村虽然紧靠着场镇却山高路险,正应了那句老话“望山跑死马”,村里的村民不管是下地干活还是上山砍柴房石场镇都在山脚下一眼都能清楚看见,然而村里人要“赶场”(也称赶集)一来一去却要走上两个多小时,要是家里卖什么或者下山买什么东西,时间则更长,村民们祖祖辈辈地里都种着玉米、红苕、洋芋、黄豆,唯一的经济收入只能靠家里年轻人外出打工,长期以来生活都很困难。
“多亏了乡党委政府关心我们村的发展,给村里修了条公路,我活了大半辈子就指望村里有条公路,现在村里修上了水泥公路,田里也种上了中药材,我们的生活比过去好了很多!”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张仕银感慨万千,“要是没这水泥路,我们种的药材也卖不出去,靠人背的话就是背一年也背不出去。”
“别看这地有点小,药材产量可不低,就眼前这块等药材成熟的时候能挖至少2000千斤,按照平均一斤5块钱算这块地的药材都能卖10000多元钱。”指着一块大约8分地大小的农田,李成学得意地对记者说。
采访中,记者获悉在兴佛村60来户人家中基本上家家都种上了中药材,品种也多样,有乌药、白芷、天麻等,同时村里还大力发展村民种魔芋、银杏、核桃、生猪养殖和土鸡养殖等。
“我们村种中药材大概有500多亩,挖药的时候家家都有几千斤的药,而且我们这里的药不仅长得好,质量也很好,去年我家就中药和魔芋都卖了2万多块钱。”说起种中药的收入,张仕银很是兴奋。
据了解,近年房石镇党委政府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土地有效流转为突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药材、茶叶、核桃、银杏、生猪、土鸡养殖等产业形成了齐头并进、长短结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高标准、高质量建成群丰村中药材示范基地500亩,建成江油附子优质种源基地;新发展黄栀子400亩。管护新老茶园9200亩,低产改造茶园2000多亩。新栽龙井茶苗75亩。巩固提升兴佛村生猪养殖小区,2500平方米新桥生猪养殖小区项目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建立科技示范片850亩,大力推进林药、林菜、林经套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和科技含量。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特色化,2012年房石镇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元。
“2013年我们准备进一步加强惠民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解决百姓行路难、过河难、饮水难、上学难、就业难、通讯难等问题,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争创中药材种植GAP基地认证,完成全镇人平50株银杏树栽植任务,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促进百姓增收。”说起2013年的打算,李成学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