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般的市场都是白天热闹,可是威远县新店镇民付村的生姜市场却是白天冷清傍晚热闹。3月15日,卖姜的张苹说:“这就是我们这姜市的特色和优势,农民白天挖姜晚上卖,不仅解决了卖姜的问题,还能节省一半多的时间。”这是怎么回事?记者进行了采访。
现场
夜幕降临卖姜忙
晚上6点左右,记者来到民付村四组的姜市,看到许多大货车在市场边上候着装生姜。永强村十二组的郭世才一车姜刚进市口,车还没停下来就有几个商家围了上来,最后他的生姜以每公斤22元成交,500多公斤生姜不到20分钟就卖完了。他捏着一大把钱笑眯眯地说:“自己有市场就是好,生姜从地里挖出来就是钱。”
张苹一共种了4亩姜,收嫩姜约1.5万公斤,她告诉记者,自己一个女同志,每年收两三万斤姜,如果没有这市场,这么多姜根本卖不出去,哪里敢想一季种四五亩姜就挣十来万块钱。
记者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发现,前来做生姜交易的少说也有三四百人。随着天色渐渐暗下来,村民的姜也逐渐卖完了,喧哗声随之减弱。记者看了看表,5万多公斤生姜,1个多小时就全部卖完。
曾经
姜多难卖农民愁
民付村在10多年前,就在村支书李海彬的带领下发明了一种 “锅炉姜”,就是烧锅炉为大棚地增温,满足生姜所需的温度湿度,这样在冬天也有嫩姜卖,每公斤卖价达10—40元不等,而且占地少产量高,每亩能收4000来公斤嫩姜。
由于种姜的效益好,民付村全村都种,每年光收获嫩姜就高达上万吨。生姜一多,销售成了大麻烦,就连运输都会产生大量成本。当时村民们成天为了卖姜发愁。
偶尔倒是有生姜购销商来拉姜,可是他们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说多少钱一斤就多少钱一斤,形成恶性压价。而且当时交通不便,路边不可能停放很多车辆,所以销量非常有限。
村民李九明说,以前没有市场,经常姜烂在地里,“记得有一年,我一亩地生姜硬是没挖,最后全烂在了地里,因为挖姜要花费人工不说,挖起也卖不出去。”
李海彬说,眼看这么成功的锅炉姜由于受市场限制,种植面积逐渐萎缩,到后来全村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还在坚持种植。
化解
自办市场解困境
面对卖姜难题,许多村民都说,要是村里有个市场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村委会和镇党委政府计划在生姜产地附近筹建一个专销生姜的市场。
经过多方协调,一个县城老板表示愿意投资80多万元,在全村种姜比较集中的四组租用了18亩土地,建起一个专业姜市。市场内设有交易所、停车位,还有专供种植户囤放生姜的房间,当天的生姜卖不完,也可以暂时放到明天再卖。
六组村民刘红说,有了自己的市场就有了主动权,所有的价格都统一执行,外来采购生姜的商贩就无法随便压价。
据市场管理方介绍,农民在这个市场,卖100斤姜只交2块钱的卫生管理费,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随着市场越来越红火,村里种姜的村民也越来越多,如今,不仅民付村本村500多户村民种锅炉姜,周边永强等村也发展起了锅炉姜,每年产嫩姜的数量从几百吨增长到了1万多吨。即便如此,生姜一样是一抢而空,从没有过滥市现象。
据了解,每年当地农民种姜收入达2000多万元,人平达5000多元。村民种姜富了,生姜市场功不可没。(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