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巴中特色农业发展要有明确定位

时间:2022-02-24 13:57:36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2021年8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指明了方向。地处秦巴山区的巴中,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举措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巴中在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中,要明确定位、目标,找准路径,强化工作重点。

明确一个战略定位

巴中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应围绕“一个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社会快步前进的巴中”大战略来定位,慢步不行,同步也不行,只能快步甚至跑步。同时重塑“四个巴中”新形象,即以弘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为特点的红色巴中,以传承巴中历史名人优秀品质和巴人文化为特点的人文巴中,以彰显绿色生态、大美自然景观价值为特点的多彩巴中,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特点的品质巴中。

就品质巴中而言,应突出高品质高效益农业产业市场定位。巴中山多田少,随着城市化建设用地的增加,农业用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农业空间内,如果维持“小而全”“大路货”的农业生产格局,必然会使其优势产业既不能增量,更无法增效。从全市看,无论是黄羊、黑猪、银耳、银花,还是茶叶、药材、 核桃、果蔬产业等,都应注重功能性、专用性开发,大幅度提高产品优品率,向更精、更特、更优、更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恩阳区下八庙镇福茂源种植合作社推广魔芋高产高效示范种植,实现亩产过万斤、产值超两万元就是很好的例证。

突出两大目标指向

——明确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目标。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在农民收入四大来源中,农业经营性收入是打基础、管长期的主要来源。从巴中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以 2019 年为例,人均农业经营性收入为 5135 元,低于全省 5641 元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尽管巴中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市,但农业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出来,特色农业助农增收的作用还不显著。因此,在产业培育中,必须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目标,在规划制定、资金安排、项目扶持、工作考核等方面,突出农民增收导向,唱响农民增收主旋律。

——明确大力提升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总体目标。2020年,四川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 5556.6亿元,巴中为 161.8亿元,占比为2.9%,排全省第17位,具有农业发展不大不强的特点。面对这一现状,不仅要发展优质精品专用粮油,从大宗农作物上找出路,更应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指向,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好农产品加工业的文章。发展农产品加工是提升特色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工业发展滞后、层次偏低,是巴中特色农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如果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全省1.9的平均水平,可增加农业经济总量87亿元;达到全国2.4的平均水平,可增加农业经济总量233亿元;达到全国2025年规划目标2.8的水平,可增加农业经济总量350亿元。在未来5年,只要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巴中完全可能实现特色农业“综合产值五百亿,融合发展破千亿”的目标。

把握三条推进路径

——推进农业生产条件升级。当前,巴中农业很大程度上仍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必须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避免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再掉队。应着力4个“规模化推进”。规模化推进产业道路完善,在村组道路网络形成后,进一步强化产业道路建设,并将其纳入全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重点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基地等产业重点布局区域,加大田间机耕道与田间生产道路渠系建设,力争5年内建立起完善的标准化的产业道路渠系网络;规模化推进用地改造,实行“房不动、权不动、利不动”,开展“田坎革命”,按照特色种植业发展需求,实施集中连片、 能排能灌、宜机作业、智能应用改造,力争每年新增特色农业改地10万亩;规模化推进设施设备提升,巴中乡村常住人口逐年减少,短期内难以扭转,应以智能替代人力为方向,重点在黄羊、肉牛、土鸡等生态养殖上突破设施化养殖技术难题,发展一批设施化养殖企业,探索建立规模化南江黄羊圈养场,打破黄羊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规模化推进丘陵山地农机应用,重点推广小型化、低成本、高效率、替代性强的山地农机具,尤其是推广茶叶、川银花、青花椒等机采机收,“十四五” 期间全市特色农产品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力争达到50%以上。

——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升级。市场体系建设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打好市场体系建设这张牌,以“小切口”推动特色农业“大变化”。着力创新市场体系建设模式,破解特色农业产销对接难题,让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巴中圈”“四川圈”。创新构建“1122”市场体系,即建立“1”个农产品大数据中心、组建“1”支专业营销队伍、拓展省内和省外“2”大市场、组织采购商进巴中和特色农产品走进大市场“2”场活动,确保特色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

——推进组织化建设升级。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特色农业。以打造特色产业村镇为路径推进组织化。在全市300个新型集体经济试点村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做实做活农民合作社和基层供销社,将小农户生产融入特色产业发展体系。以建立特色产业联盟为路径推进组织化。在市级层面,探索建立茶叶、核桃、中药材、乡村旅游等产业联盟或产业化联合体,将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微农业企业纳入产业发展联盟,合理利用资源,实行内部分工协作,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以完善农民利益共享机制为路径推进组织化。农民是特色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要把茶叶、核桃、中药材、生态养殖、文旅康养等特色农业发展的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支持和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股份合作、二次分利等紧密型利益共享机制。

强化四项工作重点

——强化全产业链发展。探索实行四大特色产业“链长”制,聚力优势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壮链、优链。生态养殖业重点在延链,围绕黄羊、青峪黑猪、山地梅花鸡等优势地方品种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延伸产业链,从消费端倒逼生产端扩量提质,实现“从基地到餐桌”全产业链发展,借鉴兰州拉面、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的做法,探索新开南江黄羊体验店、青峪猪直营店定额补助机制,扩大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布点范围;中药材产业重点在补链,围绕集中连片药材基地普遍建立加工场,补齐产业链加工短板,实现从原药材料生产到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推广巴州区枳壳现代农业园区既种植药材,也开展产地初加工的做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核桃产业重点在壮链,围绕核桃食品、油脂化工产品,发展核桃精深加工,实现由单一食品功能向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工艺产品等多功能延伸,以南江良源食品公司为龙头,进一步壮大核桃产业链;茶叶产业重点在优链,围绕茶叶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环节,进一步“优品种、优管理、优加工、优品牌、优营销”,优化提升茶叶产业链,加快推进川东北富硒绿茶加工优势区建设。

——强化“链主企业”培育。“链主企业”是巴中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弱项,也是支撑特色农业产业突破发展的关键举措,应在“三个着力”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引进“链主企业”,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引进一批大型农业企业,尤其是产值超十亿元的“链主企业”及其配套服务企业,针对引进企业的个性需求,采取“一链一策”“一企一策”,项目深度跟进,确保引进企业实现商业成功,同时积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着力支持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对全市从事特色农业产业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梳理排位,赋予首位企业“链主”地位,为“链主企业”的提档升级、技术革新提供平台、人才等全方位的支持;着力提升“链主企业”带动力,发挥“链主企业”的独特作用,补齐产业链的短板,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和市场带动力,推动特色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

——强化社会化服务机制完善。适应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把握好“三个做”的着力方位。首先是“有人做事”,解决服务组织发展滞后的问题,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既要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功能,也要提升农民合作社质量;既要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也要支持创办专业服务公司,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为种养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每年在全市评选表彰一批社会化服务先进组织,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其次是“有事可做”,重点是把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生产环节集中起来,打捆包装成服务项目,统一招标委托给专业服务组织实施,以实现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再次是“能做好事”,坚持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机制,探索农资统购、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服务效能。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重点在“四个更”上做文章。首先,在院(校)地合作上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继续加强与川农大、省农科院、中茶所、林科院、省中医研究院、省畜科院等科研院校联系和合作,变时断时续合作为持续不断合作,建立定期互访机制,对接工作需求,落实项目安排,强化利益联结;在科技推广上出台“更具激励性”的鼓励政策,鼓励县乡村干部和技术推广人员深入特色产业片区、乡镇、村服务,实施责任制管理,对优秀干部实行重奖或优先提拔,变“要我下基层”为“我要下基层”;在人才引进上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优惠条件,针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实行重金聘请、绩效挂钩、成果奖励、股份赠予等突破性举措,多种方式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引进人才管理和服务,建立一支“能扎下根,来了不愿走”的科技人才队伍;在职业农民培养上采取“更大力度”的扶持措施,尤其应注重本土乡村经营人才、返乡创业人才的培养。

(杨新元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原省委农工委副主任)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