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边种菜边发微博 他的蔬菜好不好尝尝就知道
他被称为“最潮农民”,一边种菜一边发微博,写种植的心得,介绍即将上市的时令蔬菜。
他拥有的粉丝数量已达6154人,通过微博这个新媒体,争取着每一单有可能成功的生意,也通过这个时髦的小玩意儿,探索着新一代农民的成功之路。他叫李学友,郫县安德镇园田村人,因为微博卖菜“一举成名”,而今他联手一家合作社,共同做大生态蔬菜种植规模,并且将“办事处”开到成都市区,一心一意主攻营销。
转型:联手合作社 营销26亩有机蔬菜
“我都加V了,天天都有人加我粉丝,粉丝已6154人,也有好多环保组织,还有一些研究生态农业的专家教授呢。”说到自己的微博,李学友显得非常激动。
在名为“健康蔬菜健康人生”的新浪微博中,记者看到李学友一边写种植心得,一边介绍即将上市的时令蔬菜。
“种生态菜,非常有技术含量。”在安德镇李学友的菜地里,记者看到了一些黄色的小旗和挂在树上的大号可乐瓶。李学友说,黄色的小旗是捕虫板,像捕蝇板一样能粘住小虫,可乐瓶中装的是糖水,贪吃的虫子进去就会被淹死。李学友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捕虫战果。除了不打农药,李学友还坚持施用农家肥,而不用化肥。
与“最潮农民”的名气相比,李学友在生态蔬菜中的收益却极不匹配。“前两年还亏损,去年初步实现盈利,除去配送等各种成本,纯收入不过1万多元。”反复分析之后,李学友发现主要的症结在于市场开拓不够,客户不稳定。
“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发,增强了我扩大生态蔬菜种植规模的信心。”在安德镇的牵线搭桥之下,李学友和当地的一家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经营26亩的有机蔬菜,镇上还帮助他们配套基础设施,而李学友则利用其“名人效应”,专门负责营销。
体验:邀请客人品尝有机蔬菜 随时参观农场
昨日下午,在长顺下街一个居民小区,记者找到李学友的办公室,一面墙上张贴着合作社菜地、养殖场拍摄的照片,成为展示其生态农场的一个窗口。
“之所以常驻市区,就是为了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李学友告诉记者,通过微博搭桥,直接找到顾客并进行交易,实际上是典型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CSA)。(CSA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发展,是一种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但是微博沟通作用毕竟有限,将办事机构设到市区,则便于和消费者面对面沟通。“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我们就在这里准备了一次分享会,请八九位客人来品尝我们的生态蔬菜。”李学友告诉记者,那天他和同事为大家准备了八九个菜,凉拌塔菜、姜汁菠菜、白水煮萝卜菜头、莲花白回锅肉,原汁原味的生态蔬菜,让大伙儿吃了之后赞不绝口。
通过生态蔬菜订购者邀请朋友一道前来品尝,是李学友拓展客户群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更欢迎消费者随时到农场参观,不用预约,因为那样可以看到最真实的状态。”
目标:客户达到200多 农场就成功了
与合作社合作,给李学友带来很大的改变。春节前,他接到一位客户电话,说第二天要请几位重要的客人,需要配送蔬菜。一看时间,那天恰好农场不配送,“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说抱歉。但这一次,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没问题。”当天晚上李学友匆匆赶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就去菜园采摘蔬菜,经过“公交车+出租车”的组合,他终于在中午之前把10多斤蔬菜送到客户家中。深受感动的顾客,接连给他介绍了好几个朋友。
“今天配送的蔬菜有胡萝卜、莲花白、菌子、儿菜、莴笋、豌豆尖。”“成都的朋友注意一下、为了迎接‘三八’妇女节、农场决定3月7号杀香猪、需要订购的朋友就打电话……”现在的李学友,“刷微博”依然是每天的必修课。他的办公室里,还放满了营销方面的书籍、影碟。驻扎到成都市区后,他开始恶补营销知识,想方设法做好客户维护的工作。
“现在有40多个客户,发展到200多个客户时,我们的农场就成功了!”当过泥水匠,做过厨师的李学友,如今将自己的人生锁定于生态蔬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