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创新产权制度改革 开启农村财富大门(图)

时间:2013-03-07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

  在兴隆镇瓦窑村村民牟洪栋家,一本发证时间为2008年5月、“承包期限”为30年和一本发证时间为2009年6月、“承包期限”为“长久”的两本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老人家保存得最好的东西。

  一个农民家庭为何同时拥有两本不同权证?这一切还缘于双流县于2008年3月率先在瓦窑村启动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完成确权颁证的基础上,瓦窑村又率先试点了农村土地承包地经营权“长久不变”。

  这一有着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普适价值的大胆探索,成为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率先”和“领先”经验,农民当家做了主人,也得到了最大实惠。

  议事会 “让民作主”

  2008年3月22日,兴隆镇瓦窑村作为全市启动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批试点村。

  确权颁证、还权赋能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这项工作每一个举措都和每一个村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单靠镇、村、组干部解决根本不可能。

  “村民的事还得由村民自己协商解决,不能代民作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瓦窑村启动之初,该村村委会决定让每个社成立一个议事会,采取村民无记名投票方式,“海选”出5—7位村民当议事员,专门调解村民间的纠纷,同时决定哪些人有资格分到土地。

    于是,以村民议事会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机制就这样孕育而生,这也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议事会在监督村社工作、解决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协调村民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了村两委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8年4月,瓦窑村在完成确权颁证后,议事员又提出了“承包地经营权长久不变”。通过“长久不变”试点,瓦窑村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分配等进行了固化,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农民得到最大实惠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瓦窑村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聚居点建设,引进大量城市资本参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促进了百姓就业增收。而这项改革,不仅把停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也把外出务工者解放了出来。

  2010年初,瓦窑村村民们将自愿整合的土地租给了一个叫“玫瑰天堂”的农业项目。瓦窑村村民牟弘兴,将自家的1亩5分地流转给村里的“玫瑰天堂”项目后,现在每年收入是以前的两倍还多。

  “原来家里有地,农忙的时候总要回来一下,这影响了务工的收入,工作也不稳定,人家企业总不可能把位置留起等你啊。”瓦窑村二组村民冯正华对此感触颇深,他和妻子都在外地打工,但是家里的土地又不能落下,“如果家里土地流转了,到外面务工就可以和公司签订长期固定的合同,工资也就能稳定增长。”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可谓真的让农民当家做了主人,开起了农村的财富大门。

  (据双流网 )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