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隆镇瓦窑村村民牟洪栋家,一本发证时间为2008年5月、“承包期限”为30年和一本发证时间为2009年6月、“承包期限”为“长久”的两本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是老人家保存得最好的东西。
一个农民家庭为何同时拥有两本不同权证?这一切还缘于双流县于2008年3月率先在瓦窑村启动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完成确权颁证的基础上,瓦窑村又率先试点了农村土地承包地经营权“长久不变”。
这一有着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普适价值的大胆探索,成为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率先”和“领先”经验,农民当家做了主人,也得到了最大实惠。
议事会 “让民作主”
2008年3月22日,兴隆镇瓦窑村作为全市启动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首批试点村。
确权颁证、还权赋能作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这项工作每一个举措都和每一个村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单靠镇、村、组干部解决根本不可能。
“村民的事还得由村民自己协商解决,不能代民作主。”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瓦窑村启动之初,该村村委会决定让每个社成立一个议事会,采取村民无记名投票方式,“海选”出5—7位村民当议事员,专门调解村民间的纠纷,同时决定哪些人有资格分到土地。
于是,以村民议事会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机制就这样孕育而生,这也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议事会在监督村社工作、解决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协调村民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等方面,发挥了村两委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8年4月,瓦窑村在完成确权颁证后,议事员又提出了“承包地经营权长久不变”。通过“长久不变”试点,瓦窑村对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分配等进行了固化,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农民得到最大实惠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瓦窑村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聚居点建设,引进大量城市资本参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促进了百姓就业增收。而这项改革,不仅把停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也把外出务工者解放了出来。
2010年初,瓦窑村村民们将自愿整合的土地租给了一个叫“玫瑰天堂”的农业项目。瓦窑村村民牟弘兴,将自家的1亩5分地流转给村里的“玫瑰天堂”项目后,现在每年收入是以前的两倍还多。
“原来家里有地,农忙的时候总要回来一下,这影响了务工的收入,工作也不稳定,人家企业总不可能把位置留起等你啊。”瓦窑村二组村民冯正华对此感触颇深,他和妻子都在外地打工,但是家里的土地又不能落下,“如果家里土地流转了,到外面务工就可以和公司签订长期固定的合同,工资也就能稳定增长。”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可谓真的让农民当家做了主人,开起了农村的财富大门。
(据双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