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小的重孙子都这么高了。”上林县江卢村103岁的胡青桂老人兴奋地比划着。
广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养育了这里的人民,也成就了”长寿之乡“的美誉。
桂林市临桂县金凤水库移民新村养殖户李东息采用全新的生物养殖技术养殖的虫仙子鸡,具有极强的免疫力和抗寒力且肉质鲜美,每年可增收万元以上。
融安县大将镇东潭村的种果能手梁庆新种有1.5亩沙田柚和4亩金桔,丰收的季节里,他家房前屋后、楼上楼下,堆满了各种水果,每年仅水果收入就达3万多元。
百色市田东县种植大户苏民的1000亩冬菜基地,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每亩年产蔬菜3.6万斤,年产值达2000万到3000万元之间。
谢共和的爷爷谢福勤(中)已是93岁高龄,四世同堂的一家20多口人时常聚在一起,脆生生的萝卜、绿油油的蔬菜,从标准养殖园买来的鸡鸭肉,让这一大家子享受的是生态农业带来的福祉。
元旦前夕,记者造访融安县金桔种植大户谢共和时,碰巧他刚从县城领奖归来,怀抱着“融安十佳绿色金桔果园”的金色牌匾,他一脸的喜悦:“这是我第三年领奖了。”
已届不惑之年的谢共和,家住离县城20多公里外的山里,种了近20亩的金桔,“金桔王”的名号让他闻名乡里。明明黄澄澄的金桔,人们却说它是“绿色”的。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谢共和绿色植保的种植理念和科学管理,使小小的“绿”金桔身价倍增,去年收入超过40万元。
气候温热、雨量丰沛,为广西实施生态富民战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打造生态优势产业,实现生态富民目标,2003年起,“十百千万、生态富民”工程全面铺开,截至去年底,累计在70个县市区、300个乡镇、2000个村屯和15万个示范户中实施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6000多吨,节本增收35亿元。
广西发展生态农业,在技术创新、模式应用、助农增收和打造生态优势产业、建设生态富民新村、创建生态特色品牌等6个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如今的广西农村,成千的乡村走的是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的循环发展之路,上万的农户吃的是生态饭、发的是生态财、走的是生态路、享的是生态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