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农牧民群众收入极低……这是长期以来地处高半山的蒲溪乡真实写照。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近年来,蒲溪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持续增收致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特色小家禽养殖,让古老而封闭的羌乡古寨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幸福之花在这里悄然绽放。
生态养殖,跑山鸡不“跑”寻常路
这几天,在蒲溪乡养殖特色生态跑山鸡的成都人胡昌全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十几个电话,都是成都的老板向他询问是否有跑山鸡能够提供,这让胡老板既高兴又无奈。高兴是因为跑山鸡终于“跑”出了山沟,打开了成都的市场,无奈是为确保跑山鸡的品质,必须严格控制跑山鸡的出栏率。
今年59岁的胡昌全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2012年年初,看到蒲溪乡跑山鸡养殖前景的他,联合蒲溪乡6户村民办起了“全昌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租赁了60多亩退耕还林地,开始大力发展跑山鸡养殖。
蒲溪乡地处理县海拔1900米至2800米的高半山区,拥有退耕还林地2059.33亩,光照时间长,阳光充沛,山泉清澈,气温适宜。“2012年一年,我们养殖了15000多只,至今已经卖出了1万多只,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胡昌全告诉记者。
当说起成都的销售之路时,胡昌全更加自信:“在成都,我们只是在东、南、西、北四门设了4个小门市,但蒲溪原生态跑山鸡的品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顾客来买,从最初的每天几十只,到后来的每天几百只,再到后来的脱销,我们的跑山鸡真正‘跑’出了大山,跑上了成都人的饭桌。”
如今,跑山鸡养殖已成为蒲溪乡党委、政府大力培育的产业。“县畜牧局还对村民养殖跑山鸡实施了优惠政策,不仅免费提供鸡苗,每只鸡的养殖还补贴3元钱,这大大地激发了村民们养殖的兴趣。2012年全乡发放肉鸡 3万羽,蛋鸡 3000羽,直接经济收益达到了200万元。”李安胜告诉记者。
回乡创业,建材老板放下身段当“兔老板”
见到蒲溪乡“益农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祁红章的时候,这位在成都建材市场打拼了7年之久的建材老板正穿着雨靴,在养殖场里打扫清洁。
祁红章告诉记者,今年年初,他们听说理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养殖业,对农民创办养殖场有不少优惠条件,便决定回家乡创业。去年5月,他们投资了将近30多万元,在家乡蒲溪乡奎寨村建起了300多平米的养殖场,与华西兔业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了120组肉兔,搞起了生态养殖。
“养兔,关键是技术。”祁红章说,为了掌握养兔技术,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同村民们一起前往成都、重庆等地学习取经。养殖场刚起步时规模不大,加上实践经验不足,他没敢雇请工人,兔场日常工作全部由自己一人包揽。除了吃饭睡觉,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兔场上,简直成了“兔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第一年,养兔给祁红章带来了近10万元的收入。据了解,目前在蒲溪乡,依托华西兔业有限公司,全乡肉兔的养殖已经达到近700多组,越来越多的蒲溪人看到了生态养殖的好处。“不论是跑山鸡,还是肉兔养殖,都让全乡村民的致富路会越来越宽。”采访结束,李安胜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