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三建”夯实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基础
建巴山新居。通过新居建设聚集农民、集中土地。在香炉村、三皇村各规划聚居点一个,聚集农民153户。建房农户成立业主委员会,委托建筑开发企业,按800元/平方米的中标价,统规统建巴山新居,以保证建设质量、建设进度和统一建筑风貌。目前,巴州区在连片扶贫开发片区内启动建设重点镇1个、中心村1个、聚居点100个,改造土坯(危旧)房8898户,新建巴山新居3725户,聚居度达到40%以上。
建专合组织。建设新居、聚集农民、集中土地,为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为盘活土地资源,通过政府引导,村“两委”组织农民组建“福祉红星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在坚持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以入股方式流转到合作社,发展社员355户,入股土地2800亩。
建产业基地。今年初,水宁寺镇引进天津浩湖有限公司,与福祉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该合作社将集约的土地集中入股到浩湖公司,双方共同建设猕猴桃产业园区,规模发展“红星猕猴桃”产业。目前,浩湖公司已投资2600万元,种植猕猴桃5360亩,力争两年建成10000亩。香炉—新庙片区引进塔基崧源有限公司,栽植10905亩,今年金银花已投产采收,初见效益。
抓好“三改”丰富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内涵
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激活生产要素。巴州区积极探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对农村“五权”确权颁证,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进农村产权流转抵押融资试点。今年5月,水宁寺镇率先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目前,通过该平台累计流转土地3100亩,流转林地200亩,交易农村宅基地200余宗。
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农民集中居住,将闲置的土地通过整理后入社转股,一方面,农民可获得入股收入和经营分红,还将继续享受各类政策性补贴,规避了土地流转带来的农民基本生活风险。另一方面,农民将土地流转入社后,农民就近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为增收致富提供了保证。目前,像这种将土地入股、进入园区就业的新型农民在水宁、三皇等两村占30%以上。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政府配套服务。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坚持政府主导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在产业发展中,政府负责引进业主,搞好产业规划,通过项目支持整理土地,为土地规模经营夯实基础。在新居建设中,政府负责统筹规划,负责道路、管网、绿化、供排水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为贫困农户协调贷款,奖补建房资金。
推进“三化”提升连片扶贫开发水平
土地经营规模化。水宁、三皇等地农户依托龙头企业入园规模种植,发展特色产业。土地由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变业主规模经营,农民拥有土地收入、分红收入、补助收入、务工收入等多重收入保障,企业以规模求发展、求效益,其土地种植收益大幅提升。
农业生产产业化。巴州区引进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各地规模发展猕猴桃、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充分利用业主独特优势,优化组合各类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品牌化打造、企业化管理。
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统筹城乡理念,实行“五位一体”,深入推进“三个聚集”,通过建设巴山新居让农民住得下,完善配套设施让农民住得好,培育致富产业让农民留得住,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生存生活生产方式,提升了生活水平,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