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产村相融”打造四川模式 加速新农村飞跃发展

时间:2012-12-21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
  春风拂过遍地花,“春风经验”,正是我省新农村建设以产业为支撑,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靓丽剪影。5年来,在川蜀大地新农村建设的沃野上,主导产业规模基本形成,现代农业特征日渐凸显,可谓“片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品种、户户有增收项目”。同时,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民俗旅游等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一三产业互动融合格局加快形成。

  “四川造”新农村建设概念

  四川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综述

  “新农村好”——简阳市坛罐乡烧房村,一家农户修葺一新的小楼上挂着的醒目标语,道出了农民最朴实而真挚的心声,成为全省6500多万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由衷赞叹的生动注脚。  而这一切,缘于四川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尤其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后的5年间,推进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显著成效。详细》》

  各地各部门热议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

  “把新村建设放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中去把握和推进”,“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相关部署和要求引起各地各部门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详细》》

""

  产村相融加速新农村建设

  安县产村相融打造“花城果乡”

  大雪时节,沿着安县花荄镇整洁的联网公路前行,白墙黛瓦的民宅点缀在起伏的丘陵间,农家小院的入户便民路被花卉装点,路的两边,成片的柚树林、枇杷林、猕猴桃林向远方延伸。这里便是安县倾力打造的“花城果乡”,幅员面积41平方公里,覆盖花荄镇联丰、红武、六合、兴隆、竹园、太平6个村,总人口8341人。详细》》

  大竹新村“美帅富” 产村融合新路走出小康生活

  近年来,大竹县农委依托建设“西部特色农业示范县”的目标,采取新措施,走出了一条产村相融的新路子。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型村落民居的建设和发展,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提高……在迈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大竹县农委谱写了新村和产业同步发展的新华章。详细》》

  温江:产村相融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万春罗家院子的老叶做着自己的五金生意,社区居民享有的待遇他一样不少,老叶由此感慨说:“新农村建设让我得到了实惠。”不单老叶得到了实惠,近年来,温江区坚持整体推进,科学规划、整体联动、创新机制“三位一体”,系统解决了产村相融的格局、路径、动力三方面问题,走出了一条“以产促村、以村带产、产村同步”的新农村建设之路。详细》》

  宜宾翠屏区:“产村相融”唱响富民歌

  今年30岁的翠屏区凉姜乡九里村村民何良彬,从小到大都非常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可如今的何良彬,扎根九里村,与村民一起不但摘下了“穷帽子”,而且让九里村变成了让城里人向往的地方。详细》》

  宜宾高县:产村相融促发展 成片推进建新村

  近年来,高县认真贯彻省、市关于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产村相融理念,以新村建设为核心,全力实施“1234”工程(一心:一个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两园:庆符-文江农副产品加工园、大窝观光农业园;三线:宜高路、宜庆路、宜珙路三线特色产业景观;四基地:中心城市后勤保障基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涉农工业示范基地、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加快现代农业进程,力促“产村相融、产企相融、产园相融”,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力推进农业、农民和农村协调发展,确保农业总产值年增长10%以上,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2000元以上。详细》》

  产村相融 泸县趟出丘区产业发展新路

  泸县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中,按照“强规划、夯基础、重特色、推精品、争一流”的工作思路,以特色新村建设带动产业成片发展,以产业规模发展促进新村快速建设,突出新村为主体,产业做支撑,实现产村互动,宜居兴业,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成效,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初步预计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4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30元,增长17%。详细》》

  产村融合让城镇化“顺其自然”

  “看,这护栏好结实!”11月初,乐山市五通桥区杨柳镇红军村三组村民黄桥元,喜滋滋地领着老邻居参观自己的新家。黄桥元在镇上一家电机公司跑销售,为了孩子上学方便,本想把家搬进城,但高昂的商品房价让他望而却步。2010年,镇上启动杨柳苑工程,吸引了大批农民参加联建。详细》》

  双流县产村相融 崛起特色新农村

  “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汽车进村来、村里美起来、庭院绿起来、钱袋鼓起来、文明进家来。”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双流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的崭新气象。近十年来,双流农村老百姓吃、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详细》》

  产村一体 大雅丹棱乡村新赋

  “村村沼气化,户户太阳能。纵横环保网,温馨生态城。蜜桃红,脐橙黄,葡萄紫,杨柳青。脚下花果山,头上胭脂云。丰收庆典,千人唢呐队;迎客招商,百个旅游团。闪闪星级农家乐,朗朗阳光文明村。”这是著名辞赋大家魏明伦先生在丹棱撰写的现代骈文《桃花赋》中的一部分,形象展示了丹棱新农村的桃源胜景。详细》》

  产村相融 趟出农村发展新路子绵阳市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综述

  如何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中,又好又快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市的做法是:坚持以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助推新村建设,产村相融,集中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详细》》

""

  创新规划和发展 促进产村相融

  成都都江堰市 “三产一体”建设产村相融的现代新农村

  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总体部署,为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成都市产村一体、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在对全市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及产村相融情况进行总结梳理、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要在“产村一体的集成性、产城一体的支撑性、产景一体的带动性、新村建设的示范性”四个方面进一步拓展提升,提出了“按照省、成都市的部署和本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坚持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互动相融的理念,着力推进产城一体、产居一体、产景一体、城乡一体发展,努力建设城在田中、产村相融、一三互动的现代农村,率先建成全省产村相融的现代新农村,率先建成成都市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区”的奋斗目标。详细》》

  内江:加快建设产村相融、现代田园的新农村综合体

  10月10日,内江市委书记曾万明在市中区、东兴区调研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时要求,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以点带线,以线扩面,加快建设产村相融、现代田园的新农村综合体,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详细》》

  广元旺苍:加大“六配套”建设 夯实“产村一体”发展基础

  近年来旺苍县加大“六配套”建设,加快了“产村一体”建设步伐,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双提升”,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13.07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72元,增长18%。详细》》

  注重规划落实 推进产村相融——江安县农业局新村建设半月推进情况

  继续深入各个新村建设重点村开展了实地调研,根据地域特点和产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需求,为各新村建设做好相关产业规划,做好产村相融摸底工作。重点以水果、蔬菜、高粱产业为主,将产业发展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详细》》

  新都区斑竹园镇一三产业互动 打造产村相融新典范

  花香果居田园城——“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以花为媒、果为基、居为特色,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建成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持续增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典范。详细》》

  新村带产业 产业促新村 南充高坪区“订制”三模式促“产村相融”

  高坪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市情、区情、乡情、村情和民情的基础上,对全区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确定了以重点工程建新村带动产业、依托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建新村和城郊旅游业带动的(景)(农)民共建的统筹城乡试验区三种类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新村管理,促进产村共融,使新农村的农民在生活、生产等许多方面发生巨大变化。详细》》

  实施产村相融成片推进中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在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背景下,做好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对于完成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历史性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详细》》

  遂宁破“三难”助推“产村相融”

  遂宁市着力破解群众最关心的三个难题,配齐基础设施“零件”,提升新村功能和水平;围绕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进行种植、养殖产业定位,延伸产业链;通过“挂包帮”为民解忧,全力助推产村相融的新农村建设。详细》》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