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 抱团闯市场
静海县范庄子蔬菜批发市场是蔬菜外销的集散地,年批发量39万吨,而包括合作社在内的全县蔬菜年总产量在80万吨左右,这就是说,有一半的蔬菜要销往外埠市场,靠传统的“提篮小卖”难以解决。
对此,静海工商分局突出加强了对合作社的帮扶,以规范合同为出发点,制定“百家合作社”合同培训计划,按区域分期对合作社开展合同培训,进一步提升合作社合同签订、履行能力。靠合作社的自身或中介物流渠道,将成员松散的自产自销,变成抱团闯市场;将价格没保证,变成合同说了算;将盲目生产,变成依合同标的按需投入。
据了解,合同保证了薄膜、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集中定向采购,种猪、种禽、种苗、灌溉、饲料等的统一提供,从而有效降低了生产费用;合同约定使产品价格及销售得到保障,有效防范了坑农害农的市场风险。使用合同降低投入保证价格,给合作社成员带来直接经济收益。
截至目前,静海县48%的合作社使用了合同文本,使用内部供销合同6638份;对外销售合同826份,合同金额1.2亿元。使用合同的成员比没使用合同的成员人均增收多达10300元,合同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占成员收入的比例达到四分之一。
商标兴社 富农增效
注册商标在促进合作社发展及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静海工商帮扶合作社注册商标49件,集体商标2件,涉及蔬菜、牛奶、鸡蛋、冬枣、薯类、食用菌、花卉、猪肉等9个大类产品,并帮扶47家合作社办理了商标注册申请。
“惠中源达”薯类集体商标注册后,产品市场均价每公斤增加2.2元,平均每亩增收7944元,合作社3600亩土地,集体商标给合作社带来2860万元的品牌效益;成员由过去的100户增加到300户,带动村民1051人;产品市场也由当地集贸市场销售,发展到远销东北三省、山东、上海、浙江,并已进入天津等地大型超市。“凤英”牌芦笋被摆上了北京奥运健儿的餐桌,“绿康”牌柴鸡蛋在京津地区各大超市畅销。“弘历福”西瓜、“西翟庄”小枣、“合发”种猪、“凯泰”花卉等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在逐年扩大。
而合作社联合社农产品统一商标品牌,或通过商标使用许可,让闯出销售市场的合作社带动周边弱小无市场的合作社,形成合作社产品标准化、规模化、效益化,最终让合作社产品全部打入市场,实现入社成员收入最大化,很好的体现了“借助一件商标、振兴一家合作社,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商标品牌效应。
红盾强社 多举措促发展
为进一步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规范发展,静海工商分局制定了《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计划》,围绕静海合作社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到2016年9月底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十项目标,促进合作社向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主要举措包括:深入实施合作社商标战略,依托分局自主研发的商标精细化服务管理平台,实施“商标兴社”工程,到2013年底,商标注册率达到60%以上,争创着名商标10件,集体商标4件;大力实施“合同帮农”工程,通过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到2013年9月,合同签约率达到100%。
另外,大力推进合作社规模化发展,支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其收益权出资,集中、集约利用土地,实现经营规模化,鼓励发展联合社,到2016年9月,新增联合社8家;大力支持村委会引领型合作社发展,结合静海小城镇建设,要支持村委会引领型合作社加快发展,发挥其在土地集中流转,农村稳定及共同致富上的现实作用。
同时,研发服务合作社发展数据平台系统,于2013年8月底前,完成服务合作社发展数据平台研发,全面归集合作社主体信息、运营模式、商标注册、合同使用等发展信息,为精细化服务合作社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发挥工商部门信息资源优势,于2013年10月底前,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报告制度,更好地服务政府决策,引导产业投资。
(文章来源: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