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民族风格独特浓郁,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流传。2009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共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作细节。
击鼓动作大多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摸仿禽兽动作等,富有生活气息,形象生动,一看就懂。长鼓舞动作具有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等特征,节奏明快、敏捷。不管是跳、跃、蹲、坐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
据了解,这种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主要以自身鼓点为伴奏,也常用唢呐、大锣、大镲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表演人数较多时,常一起伴唱黄泥鼓歌。道具主要有花鼓、道具,牛角、阳伞等。
据悉,瑶家每逢“过新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日都要举行长鼓舞表演,尤以十月十六日瑶族“盘王节”最为盛行。
(文章来源:农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