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今是《这山更比那山高》(均为峨眉电影制片厂外景地选在丹棱拍摄的电影名称),丹棱农民“出门办事穿皮鞋,下地干活穿胶鞋,体育运动穿球鞋,进屋休息穿拖鞋。”
“低碳农业”亮出丹棱特色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农业新技术,在丹棱得到较好的应用和推广。大小春全年农作物推广的少耕或免耕栽培,推广的是轻型农耕农艺措施,如在水稻生产推广的固定厢沟免耕栽培技术,不仅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矛盾,而且其固定厢沟浸润灌溉技术同时解决了大水漫灌的问题,只在沟里灌满水,水层与土壤表层平起,整个生育期看不到满田水,不仅实现节水20%,也避免了前作秸杆长期处于水淹无氧状态,大幅降低了甲烷排放,从而实现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据不完全统计,丹棱县利用沼渣、沼液对庄稼进行施肥的农户达8000余户,按每口沼气池产有机肥3吨计算,丹棱县春耕期间沼气池可提供有机肥24000吨左右,可为农民节省肥料钱约360万元”丹棱县农村能源办公室负责人告诉笔者。
“自从我家修了沼气池后,化肥的用量是逐年减少,8亩水稻过去用化肥1000多斤,现在已经减少到只有500斤了,产量还没有减,饭还要好吃得多!”丹棱县顺龙乡官厅村农民黄现义笑呵呵地对笔者这样说道。
“我家的7亩茶园,用沼液浇灌后,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了,茶商最愿意来收购我的鲜茶了,我俩老的一年在家就可以轻轻松松挣15000元以上!”同样是顺龙乡虎皮寨村的村民刘文成说。
杨场镇大兴村2社农民彭福祥,在农业局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使柑桔生产实现了成本最低,效益最高,1.80亩的脐橙生产总量达到了5000公斤,可脐橙的总成本只有1300元。他说“推广使用沼液肥确实好,一是肥效长,二是果树长势强劲,三是生产出来的果子色泽好,四是水果贮存的时间较长,利于错季销售,最终可实现增产增效。”
李国军一家有4口人,有耕地面积6亩,其中桑园4.3亩,2010年养蚕16张,售茧收入21120元,种植蔬菜5.5亩收入,收获榨菜20吨,每吨售价420元,共计收入8400元。
农艺师邱军告诉我们:桑园施沼液肥好处太多了,桑叶长势繁茂,叶绿素含量大大增加,桑叶产量高、质量好,蚕吃了这样的桑叶吐出的丝都是最高级别的!
截止2012年底丹棱县已经完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9654口,占适宜建池户的98﹪,安装了太阳能16821座,81%的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洗澡烧水用的是太阳能,煮饭做菜用的是沼气,照明用的是电灯,农民早已过上低碳环保的生活。在农业部的引荐下,先后有30多个国家的友人前来丹棱参观学习。大量的沼液施入农田当中,沼液的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他们大力推广“猪—沼—粮”、“猪—沼—果”、“猪—沼—桑”、“猪—沼—茶”、“猪—沼—菜”等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形式成功转型到生态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在以蔬菜为主的生态农业园区,建立无公害生态蔬菜基地,生产阳光蔬菜,以有机肥为主,拒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培养病虫天敌,实施生物防治,确保了“菜蓝子”安全。
丹棱县推广农业生态种植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已经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8万亩,创造有机食品品牌2个,绿色食品品牌5个,无公害食品5个。
“项目推动”发展现代农业
抓发展就要抓项目,丹棱县始终以项目为抓手,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发展现代农业。“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粮食安全始终牵涉到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我国全面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的现代化。
近日,笔者随同丹棱县农业局科技人员一道,深入该县仁美镇中心村,亲眼目睹丹棱利用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高标准水稻产业基地的火热场景。
“我们这一片田最大的问题就是排湿困难,年年都要遭水淹,有时大水都要翻过公路,经常是眼看到手的粮食都有可能被大水淹没,要改变这一大坝的排湿条件,光靠我们农民根本不行,好在有党的惠农政策,好在有党委、政府的支持,农业技术部门的正确指导,今天我们终于有希望了!”仁美镇中心村八组组长王守成如是说。你看嘛,地下水位好高,刚开的沟就看得见水冒出来,一天功夫就淹了一寸深了!他顺手就指向刚开好的排湿沟给我们看,只见明晃晃的一沟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丹棱县农业局总农艺师谢明说:今年县上决定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在仁美镇再集中打造一个4000亩的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核心基地,在水稻产业核心区还要修建生产道、便民道,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田间操作,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实行科学栽培,做出样板,带动丹棱县,发展高产、优质水稻产业,对农房、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建成后达到“田成方、土成型、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和农作物产量高”的标准。
建成后的现代农业水稻产业基地,将彻底改变过去“下湿不能排,大雨淹全田,小春产量低,病虫灾害重”的不良局面,将原来大春的水稻亩产不足500公斤,提升到550公斤以上,小春的小麦每亩提高到360公斤以上,油菜提高到160公斤以上,极大地提高耕地的承载能力,实现单位面积上的最大产出,让老百姓实现粮增产,钱增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丹棱县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载体,培育科技示范户,2012年丹棱县共选聘28名科技指导员,联系丹棱镇、双桥镇、顺龙乡的以柑桔、茶叶、蔬菜、蚕桑等为主导产业的28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800户农民,“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据初步统计,2012年丹棱县科技示范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去年的基础上将增加20%左右。
“一县四品”彰显生态文明
在努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有效供给的前提下,丹棱县以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积极探索“一业一园”、“小业主、大园区”模式,积极构建“小农户、大产业”内涵式发展机制,在丹棱县范围内发展以“果、桑、茶、林”为主的“一县四品”特色效益农业,截止2012年底丹棱县果、桑、茶、林的面积达35万亩,占丹棱县幅员面积的51%以上。其中水果生产面积就达16.1万亩,成为了特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今年又成功申报“丹棱桔橙”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不知火‘桔橙’之乡”。水果产区的农民仅水果产业这一项,2012年人均纯收入就有望突破7200以上,户平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是数不胜数,比比皆是!丹棱县栽桑面积2.2万亩以上,蚕农人均收入仅这一项就可达4000元以上,居全市第一;丹棱县种茶4万多亩,茶农仅茶叶这一项人平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竹木工业原料林让山区农民实现了靠山吃山,走向富裕。
丹棱县近年大力开展建设生态家园、生态园区、生态村、生态乡镇等生态工程,目前已建成生态文明家园示范户3.66万户,占农户的94%,有63.4%的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庄。成功创建为全国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从而彰显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