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中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双重发展,变中求跨越,变中有不变……”华盖村党支部书记徐思华告诉记者。变?不变?记者听得一头雾水。随后徐思华带记者走访了华盖村。
求变敢变——向生态农业积极进军
顺着整洁的水泥路,记者走到了村民王安成的家,三层小洋楼,前面是小菜地,房后是猕猴桃园,微型水池镶嵌在园子的中央。“前年试种半亩猕猴桃,在徐书记的鼓励下,去年增加到7亩多,今年部分树挂果投产,收入两万多元。”正在地里管护猕猴桃树的王安成说,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他坚持走成品苗栽植的路,两年后,猕猴桃树全部投产后,收入能突破8万元。
“猕猴桃地里间种早甜玉米,早甜玉米在7月份就上市,每公斤嫩玉米棒子能卖到1.5元,今年全村的早甜玉米收入达到15万元。”徐思华向记者介绍起华盖村 “发展秘籍”时甚是高兴。
谁曾想到,华盖村曾是全镇的落后村,海拔600米,多山多水,发展基础相对滞后。
“必须抢抓发展机遇,改变观念,转变生产模式,在变化中求变、敢变。”徐思华如是说,立足实情发展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成为睿智的选择。
华盖村利用小农水、安全饮水等项目在该村的推进实施,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全村的道路、灌溉渠系全部实现硬化,为发展现代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坚持发挥典型户的示范引领作用,从点到面,带动全村从粮、油、猪为主的传统农业向粮(优质水稻、早熟甜玉米)、桃(猕猴桃)、林(生态林)、果(柑橘、早熟梨)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变。目前,该村优质水稻推广800多亩、猕猴桃、早熟梨面积达900多亩、早熟甜玉米面积达250亩。
2009年到2011年,华盖村人均纯收入每年递增达400多元,三年间200多户村民新建了“山间别墅”。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支部连续三年被市、县、镇评为 “优秀党支部”。
“下一步,就是要按照十八大精神,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全村坚持走好低碳发展的路子……”徐思华说。
变中坚守——争当传统美德践行者
记者返回到村委会时,华盖村四组73岁的杨莲德正在邻居的陪同下来到村卫生室。
“是不是觉得头晕,流眼泪?”乡村医生张润德一边耐心地询问,一边拿起了听诊器给老人做检查。
“小病的开药方治疗,大病的通知家人转诊。遇到行动不便的病人,打个电话我就马上背上药箱上门治疗。”张润德今年66岁,行医42年。他说,华盖村人一直保持着关爱老弱病残的优良传统,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来主动帮忙。
69岁的王成双和妻子都是残障人士,无儿无女,生活难以自理。2009年,在村支部领导的带领下,乡亲们纷纷慷慨相助、捐钱捐物,帮他新建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电视、电话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考虑到王成双夫妇行走不便,村民还给他家硬化了80多平米院坝。
王成双激动地说:“乡亲们富裕了,并没忘记我们,又是修新房又是申请低保,让我们这样的‘五保户’也过上好日子。”据徐思华介绍,近些年,村里走出了17个大学生,每年寒、暑假期,这些大学生都要在村委会办辅导班免费辅导村里的留守孩子,并且定期轮流照顾王成双夫妇的生活。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党和国家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策部署,令我们倍加欣喜。”徐思华说。(四川农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