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沐浴民生阳光 四川民族地区开启新生活

时间:2012-11-02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四川少数民族人口491万人。彝族是四川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其次是藏族。

  在四川,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14%。凉山彝族自治州有彝族人口181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藏族人口122万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

  过去五年,四川先后在藏区启动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和“三大民生工程”。目前,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任务基本完成;“9+3”免费教育计划效果明显;藏区卫生事业全面加强。完成了彝区“三房”改造,启动实施了“彝家新寨”建设。这些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让民族地区群众得到了实惠,受到干部群众衷心拥护。

""

  若尔盖县达扎寺镇岭嘎村,孩子们在配套的健身器材上尽情玩乐。未定居前,很多牧区小孩子只能跟马玩。(侯青伶 摄 )

  牧民定居

  20多万户牧民见证“帐篷变别墅”

  无论是青草蓝天、红叶碧水、冰川雪山、多彩的格桑花、还是神秘古朴民族风情,阿坝州甘孜州所在的川西都是旅游和户外的理想王国。

  因为这一大自然的恩赐,红原县瓦切乡德香村的村民班玛扎生从2009年便开始做旅游接待,2010年,仅旅游接待的收入就有四万。除去自己家人住的,家里还有18个床位,能接待40个人左右。在此之前,他还跟自己的祖辈一样,班玛扎生在山上草场上住着,一家四口人住在一个帐篷里,冬天严寒难耐,也只能住在自己码的简易石头房子里。

  “虽然现在也喂牛,一年能卖上五万,但再不用从前那个样子在帐篷生活了”,如今定居在距离以前牧场12公里的德香村,班玛觉得幸福来得很快。去年年底,他又买了一辆1.6排量的小车,买回来之后便开车去成都旅游。

  借力“牧民定居”行动的东风,班玛过上了与袓辈们不同的生活,真正实现了“帐篷变别墅,一步跨千年,从此告别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步入现代文明生活的快车”。

  时间回溯到2008年底,依托草地和畜牧业生存发展的11.2万户、53.3万纯牧业人口人均年纯收入只有2300元,仍有近10万户、50万人处于完全意义上的游牧状态或仅有简易居所,其中,4.8万户24万人无任何定居房,5.2万户26万人仅有简易居所。

  如今,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定居房建设全面完成,共完成定居房建设100139户,占规划的100.88%。其中,甘孜州57545户,完成率100.43%;阿坝州42082户,完成率101.5%;木里县512户,完成率100%。各定居点公共基础设施正不断配套和完善。

  帐篷新生活行动也全面完成。10万顶新型帐篷及10万套、90万件篷内设施、5万台便携式太阳能电视机发放到位,使用情况良好。

""

  2009年9月11日,阿坝县首批390名就读免费职业教育学生在阿坝县体育广场乘13辆大巴向四川内地学校出发。(彭长江 摄)

  免费教育

  “9+3”免费职业教育惠及近3万名藏族学生

  除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四川在藏区还实施了9+3免费职业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这“三大民生工程”自2008年开始实施。

  受藏区办学条件和家庭经济条件制约,四川藏区部分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无法升入高中继续求学,且因劳动技能缺乏,很难顺利就业。着眼藏区跨越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9+3”免费教育计划应运而生:每年组织1万名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到内地学校接受3年免费职业教育,并通过多种渠道帮助他们就业。

  截至今年7月中旬,8413名藏区首届毕业生中,已有7271名落实就业岗位,初次就业率为86.4%;另有584人参军、384人升入高职院校,占11.5%。

  “‘9+3’计划已惠及四川近3万名藏族学生,他们中近九成来自农牧民家庭,较好地解决了过去藏区部分家庭因贫失学的问题。”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在今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

  2011年,甘孜州白玉县建设镇卫生院组织医务人员深入该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此次宣传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的内容、健康的促进、结核病、包虫病、碘缺乏病、吸烟的危害和戒烟对人的好处及相关疾病的防治。(徐平波 何晓英 摄)

  卫生事业

  藏区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

  在四川藏区,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因病致贫问题也十分突出。2008年9月,四川配合牧民定居计划启动实施了藏区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并借助灾后重建机遇,大力建设完善民族地区受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截至今年7月,目前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已到位资金20多亿元,培训藏区乡村医生1400名,藏区新农合参保人口达160多万人,参合率达95%以上。藏区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70%以上,6000余名大骨节病人正在接受免费治疗。此外,四川还完成甘孜州、阿坝州包虫病病情调查2.8万余人次,免费药物治疗1.2万人次。

  “定居解决了房子问题,教育解决了脑子问题,卫生解决了身子问题,流泪的日子走远了,幸福的日子来到了!”在藏区,只要提到三大民生工程,藏族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说这是给藏区人民办的大好事、大实事!他们希望这样的好政策能一直实行下去。

""

彝家新寨与旧居对比图。(徐言芳 摄)

""

彝族妇女们在彝家新寨前跳起了舞蹈。(侯青伶 摄)

  彝家新寨

  31万彝族群众搬进新住房

  曾经,“土墙草(石)顶垒空房,三块石头围火塘;门前粪泥没双脚,屋内同住牛和羊”是四川凉山彝区广大彝族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彝家新寨户户新面貌,村村新气象,31万彝族群众搬进宽敞明亮、功能完善的新住房,一批勤劳致富、移风易俗的典范,有知识、懂技能的明白人脱颖而出,“比学赶超赛文明、感恩奋进建家园”的氛围空前浓厚,彝家新寨建设在人人参与、家家争创的积极态势中全面铺开、深入推进,大小凉山地区正在经历着前所未的沧桑巨变。

  这场巨变从2010年开始。2010年8月,省政府第62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2010-2020年)>和10个专题方案》。总体思路明确经过11年综合扶贫开发,有效解决大小凉山群众面临的突出民生问题,实现“家家住房改善、户户就业稳定、人人保障到位、设施大幅提高、经济较快发展、生态明显改善”。

  《彝家新寨建设工作方案》是10个专题方案之一。2010年启动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2亿元,已建设彝家新寨761个,实施住房建设60707户,建设村内道路5290.5公里,解决安全饮水307654人,建设农村沼气14371口,建设村卫生室454个,建设垃圾处理池761个,建设公共排污设施处,建设农家书屋761个,建设公益商贸场所761处。

  面对如今的新生活,彝族村民拉布拉根用彝语告诉记者,“我们彝家人的生活‘瓦几瓦’(好得很)。”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