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营山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营山人民为巩固川陕革命根据地,为红军的发展和取得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自此,红色革命精神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营山人民。今日,红色地标展新颜、幸福新村新生活大型主题新闻采访活动走进了营山县,实地采访报道营山县近年来治理渠江流域的水体环境,给百姓带来的幸福生活。
治理南北两河流域环境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以前,这条北门河是又脏又臭,都得捂着鼻子在河边走,河道有一半都被垃圾填满了,沿岸的污水都排到这里边,整个就是一条大的排污沟。通过治理后,河水清澈了是肯定的,沿岸的环境也有了巨大的变化,跟以前比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土生土长在北门河边上的周先其老人激动地向记者说道。
![]() |
据周老先生介绍,在没有治理前,污水都是直接排到河里,河面上更是漂浮着各种各样的垃圾,堵塞的河道因水流不畅,在2004年、2007年发生的特大洪灾,给沿岸百姓的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好多家庭不得不搬离居住地。同时,居民也担心污染的河水会影响到居民的饮水安全。现在每天吃完晚饭他都要沿着河边散步,看着清澈的河水及两岸绿油油的花草树木,感觉又回到60年代,也不再担心洪灾了。
“这条河的从无人愿意接近的臭水沟,到现在人们都愿意来这散步、游玩的场地,我是见证人。”周老先生说,今年发洪水时我们的生活一点都没受影响,是河道治理保障了群众生活生产的安全,我们当然觉得幸福了。
![]() |
在该河沿岸的清水广场,营山县委书记杜延茂介绍到,营山县把渠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既当作一项治水工程来抓的同时,又当作一项扶贫工程、发展工程来抓。首先抓好防洪和污水收集处理两大功能,并着力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将10公里的南北两河流域打造成集防洪、污水处理、湿地保持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提升沿河两岸的整体价值,让老百姓收益。
![]() |
向拆迁户换新房赠商铺 使群众安居乐业
据该县两河整治工程建设指挥部综合部部长楚明介绍,营山县南北两河综合整治工程位于县城规划区内,西起朗池镇辖区的婺州大桥,东至位于济州乡的污水处理厂,河道全长9.75公里,投资约10亿元。是该县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川东北宜居宜业中等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强县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
![]() |
![]() |
“2009年正式启动了整治南北两河工作,如今北门河河道最宽处已达到60米,相比以前翻了几翻,并沿岸铺设截污干管24.6千米,将污水直接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出,保障了两河的水质,从根源上杜绝了污染河水。”楚明说。
“治理河道环境我们很支持,让搬迁我们就搬迁,政府对我们也是够意思,不管之前是房子有多烂,都按标准给我们换了新楼房,一平米换一平米,并且还每户送了40平米的商铺,保证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正在河边喝茶聊天的王老先生说,政府还给搬迁户交了社保,自己更是觉得“安逸的很”。
![]() |
据悉,南北两河整治工程设计拆迁房屋16万余平方米。在拆迁安置上,主要采取政府通拆统建的办法,用最好的地段安置还房,打造精品小区,建设安置房近50万平方米,安置拆迁群众4500余人,并对失地农民实行“三保”,真正做到让利于民。
![]() |
截止目前,两河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近9.1亿元,已完成婺州大桥至太平桥段的河道治理、景观打造、风貌整治及道路、桥梁、闸坝、截污堰等工程;湿地公园、白塔公园建设正按计划快速推进,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已初步形成了以“两园一带”为标志的城市宜居框架和以复兴桥片区、白塔片区、云凤山片区“三大组团”为支撑的北部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