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集聚点
水泥道路弯弯曲曲延伸至农家小院,成片的有机蔬菜基地里瓜果飘香,一个个新村或独居一隅、或联体成片;一辆辆农用车满载着村民丰收的喜悦来往如梭……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这是记者在绵阳市游仙区建华乡太平村采访时看到的景象。
该区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突出“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共融”,推进新村建设,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互动相融的新农村建设新路。
看幸福变迁让村民安居乐业
从建华乡场镇步行10几分钟便到太平村一组。整齐划一太平居民新村便跃然眼前。每排几户独门独院,门前的水泥路足有5米宽。
走进村民张金志家的小院,一楼一底的三间门面房,客厅里是崭新的沙发、茶几、电视。“现在的生活跟以前比真是天上地下了。”今年77岁的张金志介绍说,“以前我家的土墙房只有80平方米,现在楼上楼下有400多平方米;以前吃水全靠挑,现在吃的是自来水;以前做饭烧柴草,现在烧的是天然气;以前看电视不但频道少,雪花点也特别多,现在用的是光纤,可以看到50多个台,效果还特别好……”说起如今的新生活,张大爷一口气道出了多项对比鲜明的变迁。
2009年,建华乡结合灾后重建,统一规划、建设了极具川西民居风格的新农村综合体,43户长期居住山沟里的太平村村民搬进新居,生活从此发生剧变。
“这几年乡里陆续投资了50多万元,硬化了800米沟渠,安装水、电、气到户,还对小区进行绿化美化,你看我们村是不是越来越像个小城镇了?”村主任王化弟得意地说。
站在建华乡场镇举目远眺,方圆数十里的山坡上带片相连的核桃树,令人心旷神怡。
居住环境的改善,公共服务的提升,让村民实现了“安居”,如何“乐业”?建华乡党委书记唐永川告诉记者,建华乡通过基地带动农户,依靠景坤现代科技示范园发展生态种植业,白唯制药公司带动中药种植,禹淳、芮园两家公司进行低效林改造,已实现以蔬菜为主,林果、中药材、生猪养殖、特色养殖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让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村主任老王说,这些年,很多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加上家里的地里的收入,每家最少也有几万块的收入,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3850元增长到去年的8100元,整整翻了一番。
幸福心声改变的不只是生活
“来来来,快进屋里坐。”刚在地里收完花生的村民杨丽蓉放下肩上的扁担,把记者引进她家。谈到变化,杨丽蓉说,“以前每家每户门前不是堆的柴火,就是放的农具,现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也悄悄地在变。
村民马大姐告诉记者,她每天晚饭都要去场镇散散步,锻炼锻炼身体。“现在村里再也没有人打麻将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
“言语文明,邻里和谐……”这些逐渐成为村民们的习惯。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面积推进,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在转变。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看到在离场镇不远的山坡上,工人正在栽种油橄榄。下一步,建华乡将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将太平村打造成油橄榄风情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