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北川曲山镇沙坝村,一个在“5·12”特大地震废墟上崛起的幸福新村。
科学规划
重建幸福新家园
沙坝村,又名恩达羌寨,地处北川羌族自治县老县城北部3公里,依山而建,幅员面积6.1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220户、705人。“5·12”特大地震该村遇难106人、重伤56人、192户房屋倒塌,基础设置全毁,两手空空的村民从废墟中爬出来,靠政府救济生活。“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及时救助,真不知道该怎么过。”村支书余志丽满怀感激。
2009年10月,离家有一年之久的沙坝人在市县两级的号召下,重新鼓起勇气,吹响了重建家园的号角。
按照省委刘奇葆书记“把沙坝打造成北川第一村”的指示要求,2009年10月,沙坝村在市县帮扶部门的帮助下,邀请地质、规划、测绘、旅游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整个安置点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并最终确定了“民族农村、城市花园”的建设目标,规划形成了居住生活区、商贸旅游区、政治文化区3大块,同时还设计了2个小型广场、羌式牌坊以及吊桥等景观建筑。在基础设施布局上,规划了“一横四纵”环形道路网络和2个公用停车场,并在道路两侧设计了给水、排污管线,在4个居住小区分别规划了沼气净化池。在户型设计上,以节约土地为原则,以突出羌族特色为重点,综合考虑村民意愿和具体情况,分别为群众设计了适合2-5人居住的户型,并将生活和生产结合起来,分别为不同户型设计门面房、接待房和养殖区。
完成总体规划设计以后,沙坝村党支部率领群众,采取“统规自建与统规联建相结合”的农房重建思路,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灾后重建。2010年4月,不到半年时间,沙坝村全面完成了农房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房风貌打造,村民又重新回到自己生活多年的家乡。
因地制宜
开辟致富新路子
新房盖起来了,新村建起来了,如何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走上致富道路?
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该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绿色水果产业。
猕猴桃树的寿命一般在30-50年,平均每亩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是种粮食纯收益的5倍以上。而沙坝村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特别适宜种植猕猴桃,灾前就有不少农户发展猕猴桃,但没形成规模。
发挥沙坝村资源优势,建设猕猴桃基地是实现沙坝村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好项目,于是,猕猴桃便成为了沙坝村产业重建的首选。
曲山镇党委政府根据村上的实际情况,结合基地所在村的自身条件,总规划2年内在沙坝村开发300亩猕猴桃基地,以种植早熟鲜食品种“红阳”300亩为主,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猕猴桃基地,搭配发展其他品种的猕猴桃,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延长产品的供应期,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从而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谈到猕猴桃产业,余志丽脸上充满了希望,她告诉记者:“如今,村上已经成立了恩达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建猕猴桃种植基地200余亩;建设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利用猕猴桃投产前空隙地种植蔬菜100亩。待基地建成后,300亩猕猴桃基地可实现年产值320万元,直接带动300名农民致富。”
发展旅游
拓宽增收新途径
山清水秀,同时毗邻老县城遗址,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富有远见的沙坝人又一次把握住了机遇。“建设旅游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成为该村致富的又一渠道。
在县委农办的大力支持下,沙坝村聘请了专业的规划设计单位,结合本村实际,科学编制出《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兼顾发展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指明了产业发展方向。
在此基础上,村支”两委“迅速带领全村群众积极争取各种项目资金,按照规划内容逐步落实,将特色农业、民俗文化与地震遗址旅游融为一体,以优势效益农业为支撑、乡村休闲体验旅游为主导,努力建成产村相融的新农村综合体。
为了让乡村旅游走上“正轨”,沙坝村还在曲山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与绵阳市旅游学校、绵阳市旅游培训中心进行战略合作,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邀请富有乡村旅游管理经验的专家,从接待礼仪、经营理念等方面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授业传道,着力培养一批旅游经营管理的明白人、带头人、致富人。
村民杨中燕便是尝到甜头的第一人,她利用自家三层一底的小羌楼开起了羌寨第一家农家乐。为了让生意做得更好,杨中燕报名参加了培训班。“旅游培训帮助我们转变了观念,我们毕竟是农村出生的人,对发展旅游有想法没做法。”说话间,杨中艳把记者请进屋。记者看到,桌椅、茶几、客房一应俱全,几名游客正在休闲打牌。她告诉记者,如今农家乐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去年一年收入一万五千多元,今年随着村庄旅游产业的不断完善,相信收入还会更可观。
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羌族风情小楼错落有致,阡陌相连;四处飘溢着清新的深山气息,醉人心扉;一眼望去,青峰翠谷,绿意盎然,家家户户的房檐下挂起了红灯笼,如今的沙坝村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
临走前,余志丽带记者来到了村委会不远处的文化广场。记者看到,广场上上百名身着羌族特色服装的青年正伴随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再过几天,也就是农历十月初一,是我们羌族人传统的羌历年,大家正在为那天的文艺演出彩排。”余志丽满脸喜悦地说:“如今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羌历年那一天肯定会更热闹,到时候请您一定来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