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老大难”村的幸福变迁

时间:2012-10-22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2008年以前,在三台935个行政村中,永新镇永征村路最烂,收入最低,上访最多,是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通过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仅仅3年,这个村的群众就住进了大房子,出门有车子,人均纯收入达8500元……

  人居环境之变

  70余栋粉墙黛瓦的乡村“别墅”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水泥路缎带般错综起伏……走进如今的永征村,生态田园风光让人眼前一亮。而民俗文化墙上的“永征村旅游区域导示图”更提醒着你,这里还是一个旅游景区。

  永征村惠民购物中心老板娘刘玉华对人居环境的变化最有发言权。2008年之前,她家矮小的土坯房建在一道坡梁上,下雨就漏。居民集中点开建后,她搬进了长征水库边统一打造的240平方米的乡村“别墅”,开超市当上了老板。

  “我们把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资金捆绑使用,打造居民集中点,按照乡村旅游景点标准,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村容村貌彻底变了样。”永新镇党委书记杨兴宽告诉记者,如今,永征村户户通了天然气,用上自来水。“我们还先后投资300余万元修建了休闲广场、游步道和乡村旅游设施,引进业主建农家乐,让乡村田园变成了迷人景区。”

 
    产业发展之变

  开展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后,永征村一组的张永栋靠3亩米枣,一年净赚2万多元。“米枣还在枣林里就被抢购一空,今年每亩纯收入3500元。”说起永征村的产业之变,张永栋的话中透着甜。

  在打响“中国米枣之乡”的牌子后,永征村米枣还青涩的时候,就有不少外省商贩住到村里守候;永新米枣专合社理事长文柏毅刚在淘宝网上打出广告,湖北等地的老板就忙不迭地扔下一串订单。

  杨兴宽告诉记者,永征村在2008年之前没有一棵枣树,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确立了“1+3+2”的产业发展模式,即以米枣为支撑,林下种植、生态养殖和乡村旅游为配套,联合川农大、省农科院建立了米枣科技园和加工物流园,让山林田野开始“流金淌银”。

   公共服务之变

  老支书张永山的幺儿在城里工作,几次让他去城里住,可老汉说自己舍不得永征村的好日子。白天,地里没活,张永山爱到村上的农家书屋看看书;晚上,他会溜达到文化休闲广场上健健身……

  “新农村不光要有好房子,还要用健全的公共服务体让农村人也享受到城里人的待遇。”永新镇镇长李智说,永征村的村民公共服务中心将农民科技培训、文化体育活动、卫生计生、远程教育、党员培训、纠纷调解和惠民购物集于一身,让群众不出村就可以办成事。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