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南充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建设新农村

时间:2012-10-08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南充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建设新农村

  阡陌为笔 书现代农业新篇

  田园打底 衬庭院新居美景

  ——南充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新农村纪实

  初秋时节,走进南充的山村乡野、田间地头,处处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一片片现代农业示范区孕育着增收致富的希望,一个个别具匠心的新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在成片发展的主导产业的映衬下,勾勒出川东北大地一幅产村相融的美丽画卷。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化”联动、共同发展。近年来,特别是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以来,我市农村正发生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主导产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在现代农业的主导下,我市农村正以坚实的步伐向全面小康社会加速迈进。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

  地处盆地丘陵地区的南充,现有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8%,耕地面积451万亩,是全省第一产粮大市和劳务输出大市,是全省重要的生猪大市、水果大市、蚕茧生产大市。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也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让农民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获取最大的收益,快速增收致富?举目国内和省内各地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势头,南充不再以农业大市的头衔自居,经过多方考察和充分论证后决定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机遇在2010年降临。当年8月,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式获批,这标志着南充正式跻身全国首批5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列,全省仅有3个地方入围。

  高起点规划,高规格编制,我市确定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年成规模、三年见成效、五年出经验”的建设思路,通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5年建设六大全省领先、全国闻名的现代农业基地(优质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安全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特色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特色农业人才培训基地和观光农业旅游基地),园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突破万元大关,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根据建设目标,到2015年,辐射顺庆、嘉陵、高坪及西充县31个乡镇的南充现代农业示范区将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启动两年多,南充原有的传统农业形态正向着现代农业“华丽转身”。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落户”南充,这对于原本做工程出身的敬登阳也带来很大的吸引力。他名下的四川康健公司在顺庆区搬罾镇投资1.8亿元建成了高新技术展示中心,中心如今已建成4座智能温室,包括蔬菜育苗展示馆、天府果都馆、蔬菜体验馆、现代农业创意馆。

  大棚里面没有泥土,地面全部铺了青石板,青石板之间填有鹅卵石;钢架苗床,全部用培养液育苗,每个培养器皿中有感应器,植物缺什么自动传输至控制系统,然后自动供养……昨(17)日,记者在康健公司的智能温室看到这样的情景而大感惊诧时,敬登阳充满自信地说,“在我的智能温室内,虫子想钻进来都难。所有的瓜果蔬菜至少能达到无公害蔬菜的标准。”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康健公司目前正在谋划在市区建设100个社区超市,进一步拓展市场,带动园区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敬登阳告诉记者,园区现在年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可就近吸纳500多个农民入园打工,带动2000多户农户从事特色蔬菜生产,农户年均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

  除了种植业,南充养殖业的现代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四川龙兴农业科技公司的养猪场,其智能系统能全程监控母猪的发情状况,然后通过植入母猪耳内的芯片对其进行标记,再安排配种。母猪受孕后,智能饲喂系统自动调整母猪的饲料配方。猪场产生的粪便流入配套的沼气池,产生的电能可以供猪场及附近农民使用,沼渣沼液又可为有机蔬菜基地提供优质有机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这种现代化、规模化、循环养殖的养猪场在南充比比皆是。市农牧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年出栏上万头的猪场(小区)达110多个。

  始终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方向,着力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全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两年多来,我市强力推进“一心两园三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4万亩,带动3万农户年增收达5万元以上。在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下,我市持续推进千万头生猪、百万担蚕茧、百万吨柑桔、百万亩速丰林及珍稀林木、百万吨特色优质粮油“五大产业工程”,现已建成千头以上生猪养殖(良繁)场2200余个,规模养殖比例达62.8%。在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伸,随着雨润食品、汇源果汁、燕京啤酒、富安娜家纺、康美药业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有力推动了全市加工龙头企业升级转型、集群发展。

  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

  一幢幢蓝瓦白墙的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中。门前,一湖碧水波平如镜;蓝天白云和着独具风情的建筑群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独具川北风情的美丽画卷。

  告别以前砖瓦结构的两间老屋,住进山环水绕、绿荫环抱的新民居,西充县凤鸣镇佛归寺村今年53岁的杜正银乐呵呵地说,“有生之年,在农村同样能过上城里的生活,这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

  一幢200多平方米的楼房,政府补助一部分,自己筹集了13万多元,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小区里还配套建设了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警务室、幼儿园等,搬进新村集中居住点已有大半年了,杜正银言语中表露出一种优越感,“好多外地人路过我们这里,还以为到了欧洲的乡村!”

 佛归寺村村民如今的新生活不是在梦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的田园诗画中,佛归寺村新村集中居住点只是我市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1年9月22日,通过实地调研,市委书记刘宏建在听取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后指出,各级各相关部门要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举措,突出工作重点,强化要素保障,凝聚共推共促的强大合力。要加强以水利、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农业装备样板区;要加强以特色优势基地为重点的产业培育,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要加强以综合体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农民美好生活聚集区;加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农村改革,着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

  在总结近年来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针对长期以来农业投入零星分散、发展比较优势不优、综合效益不显等问题,借鉴新农村示范片和工业集中区建设理念,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建设,为丘陵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先行先试。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城乡统筹工作中开展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建设的实施意见》,经各县(市、区)择优报送、市上综合评审,全市确定先期启动建设9个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顺庆区搬罾镇干堰塘村、高坪区走马乡金凤山村、嘉陵区大观乡牛郎坝村、阆中市沙溪街道办事处金鼓村、南部县四龙乡黑龙观村、西充县义兴镇书房山村、仪陇县赛金镇雷家坝村、营山县东升镇玉帝村、蓬安县碧溪乡吕家山村。经过建设试点,各示范点要达到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主导产业支撑强劲、公共服务同质共享、社区管理群众满意的要求。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建设,目前,全市已规划启动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9个,涉及农户12万余户,整合投入涉农资金12.5亿元,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乡风民俗文明、民主法治健全的集中展示窗口正在加快形成。

  新机制书写产村相融新篇章

  现代农业的发展,最终带动了农民增收。

  2007年,顺庆区在远离中心城区的深丘穷乡——大林乡大林寺村试点创建“农民产业园”,动员农民进入园区发展共同选定的养猪、养鸡、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资金不足,政府协调金融及担保机构支持农民贷款;没有技术和实力,政府帮助引进有经验的龙头企业业主帮助指导发展,直至农民适应市场能赚钱。

  当年,该村57户农户报名竞争入园,所创建的生猪、蛋鸡、食用菌3个产业园实现总产值2900万元,户均纯收入5万元。第二年,还在观望的不少农户争着报名入园发展。农民集中入园,现代农业雏形逐渐显现。

  如今,“大林模式”已在顺庆区、南充市全面推广并快速“复制”。南充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目前已建成各类农民产业园180个,带动3万户农户进入园区发展产业,入园农户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较入园前增收80%以上。

  顺庆区百里产业带、嘉陵区大凤垭现代农业示范区、西充县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阆中市沙溪街道办金鼓村大学生创业园……片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品种、户户有增收项目。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成片推进,新农村的“硬件”和“软件”也在同步提升——

  立足环境改善,打造农业农村综合示范区新村样板。以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建设为突破,着力建设“嘉陵江畔的田园社区”。按照“两保留、三不能、四体现”(保留生态田园风光和庭院生活情趣;不能搞小城镇型态、城市社区复制和拆迁还房翻版;体现群众意愿、丘区特色、农村风貌和蓬勃生机)原则,启动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9个,重抓百户集中聚居点、万亩特色产业基地、万亩农建综合示范片、“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探索开展“五改五化五突破”(五改即农村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农村金融、社会管理改革;五化,即村落建设生态化、功能配套一体化、基础设施共享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治理民主化;五突破,即在全域规划、基础设施、土地整治、现代农业、新村建设上取得突破)试点,高坪金凤山、西充双龙桥等一批大规模、多功能、现代化、高效率、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正加快建设。

  立足农民增收,创新农业农村综合示范区建设机制。全面推行“大林”模式。采取龙头或业主出资建设园区、政府奖补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以土地作股或租赁(大棚、圈舍)入园发展的办法,把农民变成业主,把散户经营变成组团发展,大幅提升农民的经营性收益。目前,全市已在260个乡镇建成了农民产业园区550多个,带动入园农户达5万多户,经营业主年可实现增收3万元至5万元;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树立“扶持专合组织就是扶持农民”的发展理念,新发展各类专合组织130个,全市达到2000个。积极推广种植业“两统两返”、养殖业“五方联动”等新机制,实行二次返利、入股分红等方式促进产、加、销各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全市65%的农民融入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发展效益和助农增收能力。

  市委农办有关负责人对今年上半年农村经济工作分析指出,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强力推进农业农村综合示范区建设,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小春粮油实现连续9年增产,总产达122.2万吨;预计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可达3400元,同比增长20%左右。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