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和茂县等地在“产村相融”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开始尝到了“甜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金川县观音桥镇、茂县坪头村和牟托村,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茂县坪头村和牟托村是全县受灾最严重的村之一。在灾后重建和新村建设过程中,金川县和茂县结合发展基础和自身优势,采取“发展为要、民生为先、科学规划、多措融资、创新机制、文化铸魂”等措施,注重特色,集中突破,实现了民居向酒店、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村民向旅游从业者的“三大转变”,初步探索出了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产村相融”的新路子,其经验值得其它地区学习借鉴。
一、产村相融的“金茂特色”
(一)金川县观音桥镇——“观音圣地”
金川县观音桥镇是通往阿坝、壤塘、甘孜州色达、青海甘肃等地的交通要道小镇,因观音庙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观音圣地”。幅员面积33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0人,辖6个村,分别是斯玛都村、依生村、观音村、石旁村、斯滔村和麦斯卡村。镇域东邻太阳河乡,西靠二嘎里乡,南与毛日乡接壤,北同马尔康县毗连。距州府所在地马尔康52.8公里。观音桥镇根据“全域旅游,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原则,围绕土基钦波观音寺,“分区域、按步骤”打造周边旅游文化产品;其中,核心区(观音村、麦斯卡村)和扩展区(石旁村、斯玛都村)已经基本竣工并投入使用;辐射区(依生村和斯滔村)建设将在2012年底竣工并为游客提供服务。
(二)茂县坪头村——西羌桃花园
茂县坪头村位于县城城西,紧邻国道G213线,有3个村民小组、551户、1903人,其中羌族人口占95%,属典型的羌族山村。“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全村房屋和村道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损毁。坪头村在灾后重建时,选择以“羌族山村”为基础打造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当前,坪头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产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村寨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整个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真正实现了“产村相融”,被誉为废墟上重生的“西羌桃花源”。
(三)茂县牟托村——古羌太阳村
温家宝总理为牟托村题写了“幸福牟托”以鼓励。茂县牟托村位于茂县南新镇西南端,与汶川县雁门乡接壤,幅员面积73.6平方公里,紧靠G213国道(九环线),素有茂县南大门之称。牟托村辖4个村民组、220多户、1086人,羌族占98%。灾后重建时,牟托村把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改善新村条件为载体,以旅游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为重要支撑;如今,牟托村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文明村、阿坝州生态示范村,农忙时农民下田种地,农闲时农民回村从事旅游服务业,产村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相生,被誉为“古羌太阳村”。
同时,松藩县上磨村也非常有特色。上磨村距松潘县城22公里,距九黄机场12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共84户、449人。在2010年以前,受自然气候、发展观念落后等因素的限制,上磨村房屋破旧、基础设施落后,全村群众只能靠发展农牧业生产维持生活。经过推进“产村相融”后,大多数村民已由农牧业转向旅游服务业,农牧民收入明显增加。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金川县和茂县在推进“产村相融”过程中,都是将民族风情浓郁和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寨,与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相结合,进行整体规划和精心打造,重点突出优势和特色,在改善农民新村条件的同时,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可供借鉴的“金茂探索”。
二、“金茂探索”的主要做法
金川县观音桥镇、茂县坪头村和牟托村等地,推进“产村相融”的主要做法是“加快新村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一)加快新村建设
坚持现代农村的理念,按照“因山就势、依山傍水、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规划要求,以建设精品旅游景区为抓手,以培育乡村旅游品牌为核心,注重以自然环境与独具民族特色的羌文化、藏文化、农耕文化等为切入点,科学规划村庄布局,联动推进村庄建设,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人居环境,顺利实施和完成了“四改两建”工程建设,配套建设了沼气池、水渠、路灯、道路及绿化光彩等基础设施,新建了小型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机;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村容环境卫生的整治和房屋建筑特色及室内功能的打造和提升,使村寨布局的协调性、外观风貌的统一性、旅游设施的人文性、产业支撑的配套性和人居环境的和谐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坪头村和上磨村等地以农民的房屋为基础,大力发展民居旅游,走“政府+公司+农户”路子,即政府引导,公司建设经营,农民将房屋租赁给公司收取租金或农民自主经营,发展产业,搞活村庄。村庄依山傍水、林木葱茂、绿草成茵;风貌特色突出的民居镶嵌在绿荫地上,停车场、厕所、锅庄广场、栈道、咂酒、游人接待中心、餐厅、茶厅、酒吧、氧吧等一应俱全。一个集住宿、餐饮、休闲、会议和人文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山水藏寨或羌寨、酒店村寨蔚然呈现在世人面前。通过发展民居旅游的途径实现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目标。
(二)调整产业结构
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的理念,引导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导农民以集中居住为主,围绕旅游生产和提供旅游商品,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统筹考虑新村和产业的布局。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按照“村两委会+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逐步引导并形成了以羌族文化或藏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业态,完成了从单一的农家乐、羌家乐、藏家乐向乡村度假旅游产业的转型,初步实现了乡村旅游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的转变,极大提升了特色文化旅游的质量和水平;依托本村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载体,大力推进立体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突出开发牦牛角梳、牦牛肉干、花椒、水果等土特产品,规范制售羌、藏族服饰、绣品、咂酒等旅游产品,形成了具有羌、藏民族特色的系列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引导村民出租自有住房,并参与旅游经营和餐饮服务,支持和鼓励村民从事羌、藏族歌舞表演、旅游导游等有偿服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农业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规划和培育特色水果、无公害绿色蔬菜,实现致富增收和休闲观光的双赢。
(三)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连片推进、整体推进、分类推进,整合资源,以片带面,加快新村建设进程。观音桥镇围绕观音庙景区开发,探索“兴旅促稳和兴旅富民”的新路子,全镇六个村都按照“全域旅游、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原则,在加快新村建设的同时,通过转化利用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结合自然风光和生态气候,齐心协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共同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观音桥镇、坪头村和上磨村相继修建农村健身场所、文化休闲广场、祭祀广场、水景观和游客休息点,组建自己的羌族歌舞表演队伍,并成立文化活动中心,极大地丰富村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率先开通“银行卡+POS机”金融和互联网服务,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求;不断加大社会管理创新,选择责任心强、热心为村民办事、熟悉政务事项的村民为代办员,为社区群众办理各类公共服务的事务;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医疗卫生、社区警务、社会保障、环卫、便民超市等服务站(室),为农民群众提供“一揽子”服务,群众幸福指数得到进一步提升。
观音桥镇、坪头村和上磨村的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村民由单一的传统农业种植从业者转变成为景区旅游从业者。着眼于新情况、新变化,各地分别制定景区从业人员培训计划,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及其他地区具有经营管理和服务经验的人员对村民进行旅游接待礼仪、餐饮服务与管理和客房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培训,帮助村民成功实现角色转型,思想道德素质、旅游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等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三、“金茂探索”的几点启示
金川县和茂县等推进产村相融的经验和启示是坚持科学规划、打造旅游精品、突出特色文化和推行现代化运营。
(一)产村相融应坚持科学规划
坚持对精品村的策划、规划、设计、施工实行一体化,对每栋农房都进行单体设计,确保项目建成后充分体现出策划创意和设计理念。在规划设计中,一是坚持紧紧结合旅游产业建设目标,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村貌改造、群众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规划。二是坚持以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依托,以发展民居旅游为突破口,以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为最终目标。三是注重产品的策划、创意,把原生态、同质类的资源按照不同手法和风格进行打造,抓住每栋房屋的特点,彰显特色,凸现优势,体现差异,塑造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四是坚持精品旅游村寨建设规划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牧民定居行动规划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机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对每项建设内容进行进一步分解、细化,为高效建设新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推进“产村相融”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民族特色文化(羌文化和藏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思路,依托地处羌文化核心腹地、藏文化核心区、黄金旅游九环线等多种优势,精心编制新村建设规划,打造集休闲、观光、中转、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新村。着力将观音桥镇、坪头村、牟托村和上磨村打造成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成为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产业发展的示范区。这个定位既传承了羌文化核心区和藏文化核心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其未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产村相融应打造旅游精品
在打造精品旅游村寨过程中,以培育乡村旅游品牌为目标,注重以特殊自然环境、独具特色的藏、羌文化与农耕文化资源等为切入点,科学规划村庄布局,联动推进新村建设和产业研发,切实提高了村寨布局的协调性、外观风貌的统一性、旅游设施的人文性、产业支撑的配套性和人居环境的和谐性。一是房屋改造彰显特色。全面清理、拆除村寨、庭院内外与风貌要求不符和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堆放物,对石墙、夯土墙、篱笆墙进行保护性修补。对农房建筑风貌改造,安装藏式或羌式木制门框、窗框,细部用藏、羌文化元素符号进行装饰,在墙体适当位置装饰藏、羌文化图案,使整个村寨藏、羌族文化风格更加鲜明强烈。同时,按照“外观民族化、内部现代化”的要求,对用于民居接待的房屋进行重点建设,对门窗、地板、楼梯通道、室内隔墙等进行改造,新建天棚,完善室内电视、电话、网络系统及照明系统,改造卫生间,增设避雷系统、消防设备及其他应急设施。二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本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修建村道水泥混凝土硬化路,村中家家通电、电视光纤入户,电信、联通、移动通讯信号全面覆盖,饮水方便无污染。同时,建设完善村两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卫生室,先后配备广播设备和远程教育设备。三是接待功能不断完善。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和停车场、厕所、锅庄广场、栈道、游人接待中心、餐厅、酒吧、氧吧、观经廊以及健身房等休闲娱乐设施,整个村寨藏、羌族文化风格更加鲜明强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旅游品味得到全面提升,将村建设成为集住宿、餐饮、休闲、会议和人文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宾馆,使游客在观山玩水、沐浴阳光、回归自然的同时,能够深入体验韵味深厚、风味淳朴的藏、羌民族文化。四是村务管理规范有序。在村委会设立农村书屋,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建立“三农服务”网点,分别提供农资销售服务和便民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庄保洁长效制度(保洁员制度、门前三包责任制度、定期清扫制度等)。按照管理民主、村风文明的要求,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落实管理责任,制定详细的村规民约,并积极引导村民群众自觉遵守,不断规范村庄建设和管理。
(三)产村相融应突出特色文化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有生命力。如金川县观音桥镇所属6个村,以及松藩县上磨村,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均极力彰显藏民族文化特色,以吸引游客。又如茂县坪头村和牟托村,则重点突出羌文化。他们把羌碉、羌绣、羌笛、释比、瓦尔俄足等独具特色的羌文化资源变成茂县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在新村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坚持以羌文化传承展示为载体,广泛地进行提炼、融合。村里的房屋都保留了“依山而居,垒石为室”的羌族传统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式结构房屋外墙贴上石块、黄泥,运用万字格、白石、羊角等羌文化主要元素符号,着力搞好外在文化的展示;与此同时,大力推介羌族“瓦尔俄足”、羌历年、转山会等特有的民族节庆活动,做到动静结合,以厚重的羌民族文化底蕴,成功地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民族文化的灵魂,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依山傍水的坪头村,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古羌文化的独特韵味和神奇魅力,静谧、优雅、自然,整个村寨都展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群众通过自愿将房屋租赁给公司打造后,全面提升了村庄的风貌和品位,同时收取租金,增加了财产性收入;部分群众通过公司免费培训在“山水村寨、酒店村寨”就业,劳务性收入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群众通过在异地购买安居房从事旅游产品的营销,收入得到进一步增加。
(四)产村相融应推行现代运营
实现乡村旅游大发展,面临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金川县和茂县通过“政府补贴一点、银行贷款一点、农户自筹一点、招商引资一点”等“四个一点”的方式,高效整合各类资金,有效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风貌改造、设备购置等资金不足的问题。他们由县级政府贴息补助,符合条件的农户向县农行争取农村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用于乡村酒店内装修及设备购置;农户向银行争取农村小额贷款,用于发展农业及其他生产经营,重点扶持农产品及种养殖大户,藏、羌家乐经营户等;引进企业投资,改造部分农房,提升档次,打破制约发展的资金瓶颈,走出一条符合各方利益的融资之路。
坚持政府规划作引导、群众自主搞经营,走特色发展道路,探索“村两委会+公司+农户+经营商”的文化旅游经营模式。一是特色运行模式。他们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积极与外地实力雄厚的公司合作,按照“村两委会+公司+农户”的模式,组建文化旅游公司,以公司化经营模式,全力打造新村。如坪头村,由村委会牵头,全村农户以土地和住房自愿入股,成立了茂县水风羌寨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以“村民入股、成果共享”的方式经营公司,开展乡村旅游,公司统一租赁村民的土地和住房,一次签订5年租房合同,再以相同的价格出租给经营商,由经营商将房屋改造成乡村旅游酒店。通过产权的资本化运作,实现农民住房财产性收益。政府的规划引导,企业的资金注入,村民的观念更新,带动了坪头村文化旅游业态的兴起和发展。目前,坪头村已经有30多家这样的乡村酒店,其中有7家是按照星级酒店的标准打造的。二是科学管理模式。随着建筑风貌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坪头村、上磨村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新村。但是,村民要从事旅游经营,无论是农户能力、从业经验都有限,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经营中难免会出现问题。为了规范旅游市场,以村“两委会”为主体,成立文化旅游公司,对全村旅游实行统一管理,整活了资源。对于未将房屋出租给公司而又具备经营条件的农户,则由农户向村两委会提出申请,村两委会按其经营场所的硬件设施、接待能力统一规定经营价格,有效避免村民之间为谋取个人利益而进行恶意竞争。同时,符合条件的农户向公司提出申请,参与到经营活动中,领取相应的报酬。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立足长远,注重实效,既解决经营过程中有序竞争的问题,又让农户有长远的经济收益,较好地实现了带动群众快速致富和保持市场长期繁荣的有机统一,妥善破解后续管理的难题,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