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2-09-05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四川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 董进智

    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会议之后,绵竹市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各乡镇的同志集中进行专题学习,很有必要。借此机会,谈一谈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这就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新农村综合体是近年提出的新概念。2010年8月,奇葆书记在自贡、乐山等地调研时,最先提出新农村综合体。这个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迅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可以断定,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将创造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四川经验。
清平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样板,年画、玄郎也很有特色。到这里来,主要是学习。今年4月中旬以来,我曾在住建、人社、党校等单位组织的多个培训场合谈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有一些思考。这里交流四个问题,抛砖引玉。一个是背景问题,另一个是认识问题,再一个是实践问题,还有一个是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一、新农村综合体提出的背景
    新农村综合体的提出,我认为,有四个值得关注的背景:一是党中央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二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两化”互动发展加速期;三是我省新农村建设进入成片推进的新阶段;四是“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创造了新的经验。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第三个背景,主要介绍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情况及其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一)新农村建设概况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部署,我省把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同省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经验。2009年下半年起,实行成片推进,以片带面。先后确定了省市县三级示范片180个和整县推进县10个,涉及828个乡镇、4859个村、277.87万农户、883.59万人,覆盖了全省10%的村和农业人口。
    在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逐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务服务配套和村级组织建设及农村新经济组织发展等重点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4+1”。到2010年5月,地震灾后重建现场会总结灾后农村重建的重要经验,进一步提出把新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奇葆书记强调,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还要放在优先位置。
    从那时起,省上出台了新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县市区编制了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市州作出了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同时,先后启动实施了牧民定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等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新村建设工程。今年,省财政专门安排了20个亿的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据初步汇总,从2010年初到2012年6月底,仅全省新农村示范片就建设新村聚居点7496个、涉及农户66万户。
   (二)新村建设的作用
    实事求是的讲,最先我们对新村建设的认识是很不够的,有的仅仅把它看成是盖盖房、粉粉墙,有的甚至担心大拆大建、赶农民上高楼。当然,这些误解和担心也不是无病呻吟,实际工作中确有个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最近,我们就接到过群众反映,说他们那里的聚居点要建七八层楼,不愿进去。但是,看问题更要看主流,看本质,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今年三四月份,省委农工委组织省级部门分赴9个市州的15个县区,深入22个乡镇的27个村,对平原、丘陵、山区、藏区、彝区新村建设带动农村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结果表明,新村建设带来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民思想观念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变革的重大力量,正在引领农业农村走向现代化,为我省农村奔向全面小康探索了一条有效路径。七八月份,新华社又对我们的新村建设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专题新闻调研,他们了解的情况同我们的调研非常一致。
   (三)新村建设的启示
    由此,我们看到,新村建设不仅是聚居点建设,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不仅是农村的民生工程,而且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不仅是农村的硬件建设,而且是农民素质建设的软件工程;不仅是带动农村发展的发动机,而且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住新村建设,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总结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省委提出了产村相融的核心理念,要求建好新村带产业、产业发展促新村,通过产业与新村的互动相融,提高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水平。为此,本月上旬,省委、省政府在广安召开了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奇葆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新村是载体,产业是支撑,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广安会议,标志着我省新农村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产村相融成片推进。
    由新农村建设进入产村相融成片推进阶段,特别是新村建设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变革的重大力量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应当注意到这样几点:
    第一,新农村建设内容非常丰富,必须找到有效的抓手;
    第二,新农村建设将经历若干阶段,阶段不同抓手不同;
    第三,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和抓手在于新村建设。
    我们将看到,新村,当其农户聚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加上基本的公共服务,就形成了新农村综合体的雏形。
    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认识
    作为新生事物,新农村综合体涉及的很多东西,我们才逐步开始研究。要把它的abc弄清楚,也还需要一个过程。
   (一)新农村综合体的相关研究
两年来,省委农工委、省住建厅、省社科院等单位曾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专题座谈讨论新农村综合体的相关理论问题。到目前为止,据我了解,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省委农工委和省社科院于2010年10月在成都市温江区联合召开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讨会。省委政研室、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住建厅的同志,自贡、温江、新津、绵竹的领导,川大、财大、川农大、农科院、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共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新农村综合体的内涵、特征、内容、指标和政策等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深化和升华,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有效载体,必将对我省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温江会议形成的纪要,得到了奇葆书记的重视。省委办公厅将纪要印送各市州和省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阅。近两年,各级关于新农村综合体的政府决策、学术讨论,都以这个纪要为基本依据。
    今年4月,省委农工委又同省社科院、住建厅一起,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在德阳市罗江县召开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专题座谈会,集中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标准、选址和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二)新农村综合体的内涵问题
    新农村综合体是在总结地震灾后新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应当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
    应当说,直到现在,对新农村综合体的认识还是初步的。集中各方面的讨论,我们认为,新农村综合体是指以一定的聚落空间为基础,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在一起,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它具有人口的聚居性、设施的配套性、功能的复合性、产村的相融性、城乡的一体性等特征,是新村的高级形态,将成为新型城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载体。
    这里,我们应当把握好这样五点:
    第一,它的基础条件,就是一定的聚落空间,而不追求全新的起点,这当然意味着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同时考虑了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包含着对自然的尊重;
    第二,它的构成要素,包括村落民居、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就是要把这些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在一起,而不是仅仅具备某些要素;
    第三,它的基本内涵,包括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具备这些内涵的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新农村综合体;
    第四,它的主要特征,包括人口的聚居性、设施的配套性、功能的复合性、产业的规模性、城乡的融合性等,这些使它既不同于普通新村,又区别于城市综合体;
    第五,它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它是新村的高级形态,将成为新型城乡体系的一个新的重要环节,成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载体。
   (三)新农村综合体的特征问题
专家们认为,新农村综合体是一种农村新型社区,必须保有乡村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同时又是较高发展阶段的新型社区,必须吸纳城市的先进要素。前面已经点出了新农村综合体的特征。展开来讲:
    第一,人口的聚居性。它是对农村现有资源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优化组合,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共享,引导吸引农民集中居住形成要素聚集的新型社区。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半径,其集中居住又不能超过一定的度。
    第二,设施的配套性。它要求配套较为完善的路网等基础设施、医疗等公共设施和银行网点等商业设施,并综合考虑村落民居与产业、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之间的配套与协调,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与区域性城镇化过程形成良性互动。
    第三,要素的系统性。它要求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建设、运营和管理,而不是单一依靠某个要素或某个组织运转,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配备缺一不可,各组成元素之间构成共生互补的能动关系。
    第四,功能的复合性。它的建设既要满足以农民为主体的多种组织的生产需要,又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是由产业功能、居住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等多种功能组成的联合体。它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五,产村的相融性。它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有效载体。其产业功能将向更加广泛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领域扩展,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的集约化,增加当地老百姓的就业,形成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发展格局。
    第六,城乡的一体性。它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载体。除了在地域上实现城乡融合外,它还包含着城乡的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劳动力融合以及文化融合。这种融合还是一种开放性的融合,对城乡物质和文化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第七,环境的田园性。新农村综合体应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环境的田园性或田园化,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要体现田园风光、农村特色。但是,我们通常只注意到它的外部。事实上,一些地方的新农村综合体,尽管周围都是山水、田园,可你一看就总觉得它缺少点东西。问题多出在内部环境上。现在很多地方注意这个问题了,开始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前庭后院,种上瓜果蔬菜、大豆玉米,建设“微田园”。这既适用,又富有农村特色。今年上半年我来清平调研,把这样的做法称为内部环境的田园化。这才是我们强调的田园化,这才是区别于城市绿化的田园化。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认可。同时,新农村综合体的周围还应当建设林盘,其树(竹)种以能代表当地、老百姓也喜欢的为宜,不可求洋。
   (四)新农村综合体的标准问题
    这是各方面都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目前的研究状况是,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思考,有待形成共识。
    新农村综合体的标准,专家们曾从规模、产业、功能、环境、管理五个方面作过定性的描述。最近,我们在此基础上,本着能量化、好操作的考虑,初步研究提出了一套供讨论的基本指标,分六个方面:
    第一,聚居点建设方面:社区聚居农户的规模在100户以上、300户以下; 社区农户户均标准住房面积100m2以上;户户有前庭后院。
    第二,产业发展方面:与所在县城镇居民的收入比在1:1.5以内;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80%;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80%。
    第三,基础设施方面:出入道路达到乡级道路标准;有一定数量的公共车位;广播、电视、电话、宽带入户率达100%。
    第四,公共服务方面: 公共服务中心设施建筑面积350m2以上;养老保险投保率、新农合参合率达100%;1公里半径内能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第五,环境建设方面:社区内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90%以上;林盘面积在5亩以上;社区内微田园率达50%左右。
    第六,社会管理方面:有健全的社区组织;社区居民民主管理参与率90%;社区居民民主测评满意率90%。
    这些指标恰不恰当、合不合理,有待进一步。
    三、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实践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一项没有先例的探索,基本上是边研究,边试点,边总结。
   (一)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10年9月,全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同年10月,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2011年2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同年11月,省委、省政府在苍溪召开的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会议,就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专门强调。同年12月,“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主要任务。今年的省委1号文件也专门写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今年2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试点任务。今年5月,省第十次党代会响亮提出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新村建设这一历史性任务,其中包含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广安会议上,奇葆书记又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全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人口转移因素,充分利用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选择一批场镇周边的村,配套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较为齐全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探索发展城乡结合、灾区发展振兴、拆迁安置、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模式,初步建成新农村综合体100个,提高全省新村建设总体水平。
    这里,我们应当把握以下七点:
    第一,两个充分,一个是充分考虑,一个是充分利用;
    第二,场镇周边,这主要是基于那些地方的现实条件;
    第三,农民主体,它肯定不是为那些城里边的人建的;
    第四,产业支撑,就是一定要有持续增长的收入来源;
    第五,功能配套,要能提供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服务;
    第六,模式探索,比如拆迁安置型、乡村旅游型等等;
    第七,建设目标,明确初步建成新农村综合体100个,实际上这个目标今年已经突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市县都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布局。据今年5月完成的21个市州的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今年全省将建设新农村综合体320个,到2015年建设957个,到2020年建设2030个。
   (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指导原则
    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原则,各地都在探讨。最近,南充出台的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四条原则,分别是: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分类指导、可持续发展,整体推进、社区管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仁寿县在总结大化镇水利村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四条原则,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群众意愿、量力而行,节约用地、集约发展,依法建设、民主管理。
    针对各地实践中的一些情况,我们思考了五条,主要内容是:
    规划先行。坚持先规后建,按照“三打破、三提高”要求,科学布局村庄和公共服务设施,科学设计民居,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
    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群众广泛深入参与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真正成为新村建设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资源整合。注重与重大建设项目结合,构建多元投入体系,搭建支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投入平台,助推优势资源向新农村综合体流动。
    城乡一体。融入新型城镇化,既遵从自然、融入自然、体现田园特色,又积极引入城市公共服务和现代生产生活元素,实现城乡融合。
    积极推进。从实际出发,根据平原、丘陵、山区、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重点、有步骤,积极、有序地推进。 
   (三)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省领导的有关讲话和论述,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新聚居点建设。农户适度集中居住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基本要求。应当以一定的聚落空间为基础,按照宜居、宜业、宜商的要求,建设适度规模的集中式或组团式农村聚居点,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必要条件。应当按照城乡统筹、全域统筹、功能统筹的发展思路和“生产、生活、生态”的基本原则,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商贸服务设施建设,搞好微田园建设
    公共服务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是新农村综合体的重要标志。应当以新型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为载体,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共服务机制,优化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较好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主导产业发展。建设新农村综合体,产业发展是重要支撑。应当注重特色培育,注重绿色发展,注重规模经营,注重科技支撑,推进产业化,开发多功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充分就业,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新型社区管理。科学的社会管理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当加强新农村综合体内党的建设,引导新农村综合体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新型社区,支持鼓励建立社区物业管理组织,推进社区服务市场化。
  (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试点情况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仍然是先行试点,逐步探索。近两年,省上主要抓了绵竹的清平和筠连的春风2个试点。市县也在积极探索。据初步统计,到今年6月底,全省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在建和初步建成的新农村综合体260个,其中省级示范片建91个。
清平是目前新农村综合体最典型的样板,各位都比我更了解。这里介绍两个别的地方的典型,供大家比较。
    一个是,春风新农村综合体。2011年初启动,主要是依托喀斯特地貌、天然森林等资源,立足已有的产业、生态、文化和村落民居,因地制宜、依山傍水,建设具有川南民居风格的新村,推动产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一体化。
在新村建设上,它集中对田家庆、三块田、水茨、冒水四个聚居点进行特色打造,分别建设“生态花园农家”、“绿色茶坊人家”、“荷塘家园”、“上善之居”,着力建成川南山区幸福美好新家园。
    在产业发展上,它的花卉、水果、茶叶已分别发展到2780亩、6260亩、6100亩,建成了茶厂,正在建设万亩生态有机茶园;肉牛存出栏达到2600头,完成了5600平方米标准化牛圈建设,种草1200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13元,其中春风村突破了万元。
另一个是,水利村新农村综合体。仁寿县大化镇水利村地处浅丘,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辖3个社,274户,1002人,人均耕地约1.3亩,国道213线纵贯全境。2010年9月,依托土地挂钩试点项目,启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2011年11月建成入住。
    该村按照“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综合配套的原则,建成了生活、休闲和生产3个区。生活区,有261户单体独栋川西民居,1008人;休闲区,有2000平方米“1+6”村公共服务大楼、5000平方米广场和1000平方米乡村酒店;生产区,包括18000平方米生猪养殖小区、300亩生态甲鱼养殖区、300亩农家菜园、400亩枇杷采摘和林下养殖园。
目前,该村直通田间地头的道路网络有14公里,配套建设了45口山坪塘和蓄水池,有渠系3公里,生产灌排水覆盖率100%。聚居区内,建有集中供水站1处、化粪池7个、垃圾中转站1处、垃圾箱100个、排污渠4公里,路灯(景观灯)70盏;水、电、天然气、宽带、电视、电话等“六通”全部到户,体现了“田园风光、幸福家园”特色。
    这两个点,既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又各具特色。
    四、当前实践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
    新农村综合体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现成的东西可资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逐步走出它自身的建设路子来。
从总体上看,目前各地开展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试点是积极的、有序的、健康的,并且在规划、建设、管理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和经验,有的已经成为样板,也许还将成为标本。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当然这是非常正常的。根据最近省领导特别是奇葆书记和昌平常委的有关新农村综合体的重要讲话精神,这里简要谈四个具体问题:
   (一)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规划问题
    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科学规划是龙头。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有的规划复制照搬城市,有的规划粗制滥造,有的有了规划却不严格依照规划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把握好这样几点:一是牢固树立规划理念。一定要象灾后重建那样,坚持先规后建,没有规划就不准建,防止出现新的乱建。二是坚持高标准规划。规划一定要充分体现“全域、全程、全面小康”、“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和产村相融理念,而且不仅要高标准搞好总体规划,更要高标准搞好控制性详规。三是一定要富有特色。就是要注重农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特别要体现好田园风光,不能克隆城市。四是重在组织实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一经编制出台,就必须严格照图施工。当然可以分步实施;但是,决不能去降格以求。
   (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规模问题
    一个新农村综合体究竟应该聚居多少农户、可以聚居多少农户,这是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各地规划、建设中的情况看,有的几十户就说已经建成了新农村综合体,有的则上千户还嫌不足。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不宜过小。一定要下决心把三五十户的新村都建成新农村综合体,当然那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是,硬那样去做,肯定是不经济、不划算的。常言道,赔本的买卖不能做。第二,不能太大。把七八百户农民集中在一起,当然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但是,那样一来,生产就不方便了,要保持农村特色也比较困难。第三,不可一刀切。这就是我们讲了很多年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如果对平原、丘陵、山区、民族地区都一个要求、一个标准,必然会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
   (三)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主体问题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原则问题。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有的把眼光转向城里人,有的把希望寄托在老板身上,有的大事小事政府都去插手。针对这些情况,至少应当明确三点:第一,为谁而建?新农村综合体可以吸引市民来休闲、分享,但它从根本上讲是农民的家园,不可主宾倒置。第二,由谁来建?政府理当支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但是最终还得靠农民的智慧和汗水。第三,让谁来管?一经形成社区,还得靠社区自治,靠社区里的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服务。总之,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管理,政府应当去引导;但是,主体是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政策问题
    从试点的情况看,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最需要的是在土地和投入两个方面的支持。这两个方面在建设中是紧密相关的。据了解,一个新农村综合体,其占地少不了几十亩;其投入,少则一两千万,多的上亿。钱从何来?地怎么办?需要很好的研究政策,应用政策。搞得好的地方,都在这两个问题上有自己的招数;推进难的,大多困于这两个问题或其中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看到,目前建设得比较成功的新农村综合体,要么利用灾后重建和重大移民搬迁工程政策,要么利用增减挂勾试点和土地整理等政策,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水利村就是依靠增减挂勾建起来的,白马关也与土地整理相关。今后,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在于用好相关政策,搞好项目资金的整合。只要我们研究好、应用好现行政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大有可为的。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