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从西昌实践看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

时间:2020-05-09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课题组

西昌市是民族地区县级市,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有汉、彝、回、藏等28个民族。经过多年的发展,西昌从一个闭塞落后的城市发展成了一座开放生态之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省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前列。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黄金十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从2006年全国县域经济第177位、西部第20位,跃升至2016年的全国第85位、西部第8位、全省县(市)第1位,位列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县(市)第1位、全国州盟首府城市第2位,成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中小城市。

西昌邛海美景 杨黎明摄影

在全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西昌市民营经济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民营经济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形成了在党委坚强领导下,“以城聚人、以城兴产、以城市发展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西昌模式”,为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探索了一条符合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2019年12月6日,参加四川省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的专家学者参观西昌好医生药业 周淼葭 摄

 西昌市民营经济发展经验

西昌民营经济发展的成绩是和西昌民营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密不可分的。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黄金十年”和“铂金十年”开局阶段期间西昌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西昌走的是一条在党委坚强领导下,依靠想干敢干的魄力和实干苦干的定力,发挥自身要素禀赋优势,“以城聚人、以城兴产、以城市发展引领民营经济发展”的创新发展之路。

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民营经济相关的决策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关心支持爱护民营企业,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民营经济在国家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地位也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高度关注民营经济发展,2018年召开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出台了“民营经济20条”。历届省委、省政府还特别重视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关于推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决定。西昌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州委关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关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历史的抉择,是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西昌“铂金十年”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的重要引擎。

举办传统文化活动(西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民营经济工作的良好机制。西昌市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真抓实干密不可分。通过改革创新,西昌市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民营经济工作的良好机制。

一是党政领导干部亲自带队到多地考察学习民营企业发展经验。在“黄金十年”期间,针对西昌市发展的短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成都新津等地考察“新希望”等民营企业培育经验,还远赴浙江温州、杭州调研学习江浙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先进经验,引导民营企业补短板,找机遇,同时通过吸引外来社会资本投资,招大引强,促进西昌民营经济提质增效。

二是制定了适合西昌实际的民营经济发展方略。通过不断总结过去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深入分析未来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趋势,立足经济发展规律和西昌实际,市委市政府制定形成了促进西昌民营经济发展的“11235”方略,明确了民营经济发展目标,明确提出通过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搭建一批政策体系、建好“两个协会”、积极推行“三项创新试点”、开展“五个一批”专项行动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三是不断加强民营企业党的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仅是加强现代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关工作,2018年底全市民营企业纳入党建平台基数426个,建立党组织121个,覆盖非公企业154个,党建覆盖率36.15%,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167名,覆盖企业426个、覆盖率100%。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张成明(前排右一)考察西昌天喜农业花卉基地 周淼葭 摄

通过城市的发展引领民营企业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一般比较落后,不仅缺乏人力资源、科技、资本等要素,而且区域市场狭小,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不足。而西昌市结合自身特点,以城市建设为抓手,通过建城—聚人—兴产的内在逻辑有效破解制约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形成了西昌特色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之路。

一是“以城聚人”有效破解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不足。在西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大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市气象,通过“以城聚人”,城市人口稳步提升,消费能力持续增强,市场空间快速扩大,为民营企业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效破解了制约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容量问题。在“承接成昆,联动雅攀,带动周边,工业强市,农业振兴,城建先行,旅游突破,文明和谐”和“转型升级、民生优先、产业倍增、开明开放、城乡统筹”等城市发展战略引领下,“黄金十年”期间,西昌市总人口增加了17.32万,达到77.72万人;城市人口增加了24.82万,达到44.62万人,城市化率达到57.57%。“铂金十年”的2018年年末西昌常住总人口为81.8万人,城镇人口49.5万人,城镇化率为60.51%,在民族地区中位居前列。人口的集聚也导致了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快速提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7年的59.22亿元提升到2018年的283.66亿元,成为攀西地区消费潜力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服务业市场,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是“以城兴产”为民营企业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黄金十年”期间,在市委市政府主导下,西昌市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的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资也有力促进相关行业民营经济发展,直接促进了建筑安装类和环保生态类民营企业的发展,通过消费乘数效应间接拉动消费服务类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黄金十年”期间的十个建设主题年,从2007年的“项目建设年”、2008年的“交通建设年”,到2015年的“生态建设年”和2016年的“全面小康年”,每年都有较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投入,这期间的西攀高速、雅西高速、青山机场新航站楼、邛海湿地公园、“六大片区”合力攻坚等重大工程带动了全市民营经济总量不断上台阶。

位于西昌的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彝族妇女正在缝制民族服饰  潘兴扬 摄

多措并举力争创造民族地区最优营商环境。西昌市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打破各种隐形门槛,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来释放民营经济活力,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坚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西昌市从放宽准入条件、降低创业成本、简化登记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入手,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2013年以来,经过多轮商事改革,西昌市共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66项,精减率达87%;实施了“多证合一”商事登记制度;全面完成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和前置审批清理任务;建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政务服务格局。同时,落实了企业融资、税收减免、创业扶持、风险补偿等各项政策,对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把民企“国民待遇”真正落到了实处。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市级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提高,政务中心便民服务水平提高。

二是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西昌市坚持按照“优化环境、放开搞活、抓大扶小、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全市民营经济的实际,研究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意见》《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二十条措施》《西昌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20余项扶持政策,从资金奖励、税收优惠、融资贷款、用地、人才培养、社会保险等方面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三是加强了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保护。西昌市出台《关于加强民营经济合法权益保护的措施》,提升了对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典型案件的处理效率。强化公共法律服务,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向全市民营企业推送互动信息,开展法治体检和公共法律服务活动。建筑修路行业部分企业家反映,以前经常出现的地方强制供应砂石、强制承包工程、以胁迫手段获取赔偿等恶性事件明显减少,地方政府、公安部门、乡镇政府都积极帮助企业协调处理,能够有效解决纠纷。治安改善,针对建筑工地的偷盗明显减少。

西昌市委书记李俊(中)在一线调研指导(西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构建专门平台发挥民营企业家的重要作用。针对过去一段时间民营经济工作的短板,西昌构建了民营企业家之间抱团发展的平台、表彰和宣传民营企业家的平台、培训和提升民营企业人才的平台,更大更充分地发挥民营企业家的作用。

一是搭建了两个企业家平台。西昌市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成立了西昌市嶲商商会和西昌市青年企业家联合会,2019年1-6月累计发展各类企业会员21户、个人会员13名,现有各类会员1177个,商会15个。西昌市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家培养,通过引进一批“外来型”、培育一批“本土型”、壮大一批“引领型”,打造“老中青”相结合、梯次发展的企业家队伍。此外,还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推动实施“嶲商精英”“新一代嶲商”培育计划。

二是构建表彰和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平台。西昌市加大政治安排力度,增强民营企业家政治荣誉感。每年为优秀民营企业家发放一批“绿卡”,通过评选新嶲商代表人士,引导民营企业家做时代风尚的引领者、社会正气的弘扬者、爱国爱乡的先行者、守法经营的代表者。建立民营企业家管理大数据,实施动态管理、精准服务。2019年1月表彰了35户优秀民营企业、31名优秀民营企业家、10名优秀个体工商户和10名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提振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士气、坚定了信心。

三是构建支持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的平台。西昌市加强对民营企业人才工作指导,2018年邀请20余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参加全市人才工作座谈会,宣传人才政策,听取工作建议。将民营企业创新创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纳入全市“千名人才培训计划”,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家到高校学习深造。

西昌天喜农业花卉基地工人正在作业  潘兴扬 摄

梳理相关政策帮助民营企业降低要素成本。一是构建了专门的工作机构。西昌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西昌市减税降费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减税降费各项政策落实落地。召开了民营企业、统战、工商联、工业园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区等参加的座谈会,宣传税费减免政策,强化沟通协调。加大对中小微、科技型、“三农”及节能环保等民营企业税费减免力度,2019年1-6月共实施普惠性政策减免16797户次,个人所得税优惠103395户次,召开政策解读会及培训会13次,辅导企业1110户次。

二是切实降低民营企业要素成本。努力降低用电成本,对企业高压用电客户,由供电企业投资建设供配电设施至客户。低压供电客户的电能表及供电设施,由供电企业投资建设。抓好电力、气、水等要素保障,鼓励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组织银企对接活动,通过一对一个性化服务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信贷产品。

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民族地区经济总量与省内其他地区差距逐渐拉大,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民族地区县均民营经济增加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8.4%,人均民营经济增加值仅为全省的66.19%。加快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既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具有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规律。根据西昌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课题组作如下建议:

要探索适合区域实际的民营经济发展道路。四川民族地区的共性是山高沟深交通不便,但不同地区发展条件又有很大差别。对于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凉山州安宁河谷流域等民族地区,区域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空间承载能力,比较适合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可以在国土空间规划范围内发展包括第二产业在内的现代产业体系,民营经济可以按照“稳一退二进三” 和“6+X”产业进行布局和发展。对于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较低的阿坝州和甘孜州等民族地区,要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阿坝州、甘孜州要担负主体责任,以生态保护为优先,务实推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阿坝州和甘孜州应该以生态保护为主,经济发展要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促进阿坝州和甘孜州等生态脆弱区域民营经济发展,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一是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二是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以生态附加值为切入点,提高农畜产品经济回报率。三是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把民族地区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域外区域合作发展,创新飞地经济合作模式,高质量发展二、三产业。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定位相协调,在生态示范区建设许可的范围内,做深做精做细。

要抓住时代机遇乘势而上快速发展。“十四五”时期是民族地区交通建设的机遇期。全省51个民族县大都位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十四五”期间,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将启动,包括川藏铁路、成昆复线、川藏高速公路、康定-马尔康高速、蓉昌、西昭、西香等高速公路等。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不仅会提升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便捷度和可达性,而且这些项目的投资本身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拉动效应,促进沿线民族地区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民族地区民营企业要深入思考、超前谋划,利用好重大交通项目对区域经济地理版图的再造机遇,提前布局;另一方面,交通线沿线相关行业的民营企业要抓住基建大规模投入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独立参与或者与国有平台公司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工程的建设和配套服务,赢得发展机会。

要让优化营商环境成为“一把手”工程。营商环境是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成长的土壤,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提。从西昌的经验来看,要让优化营商环境成为“一把手”工程,把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的关切转换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执行力。一是要依法治国坚定维护好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面实行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让民营企业合法维权,“申诉有门、维权有路”,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渠道,随时能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二是要加强舆论引导。要正确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对一些错误说法要及时澄清,理直气壮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三是形成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要定期组织工商联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企业家人士问计听声,聚焦突出问题,形成建议意见,保障精准施策。建立党政领导直接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商会制度。四是形成有效监督评价机制。要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建立民营企业评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机制,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

要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很难完全依靠自身积累发展。要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专门针对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一批专项扶持政策,帮助民族地区民营经济补短板,强体魄,缩小与其他区域的差距。一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知名商标奖励、电费补贴等方面的项目资金。二是拓宽信贷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民族地区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帮扶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宅基地、商标权、专利权等抵(质)押方式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三是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培育发展所在区域民营科技企业。四是加强企业壮大培育。继续实施“小巨人成长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工程,培育小巨人企业、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是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支持、鼓励商标持有人积极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拓展商标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品牌竞争力。

(课题组组长:张成明 课题组成员:杨彪  汪凯  彭亮  吴闻铮  黄婵)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