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优化四川大宗食品保供体系建议

时间:2020-05-09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课题组

四川常住人口接近9000万人、城镇化率达54%,且70%左右的人口集中于成都、绵阳、宜宾等特大、中大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常规的城市物流、商业供应受到极大限制甚至处于停滞状态。此时,保障大宗食品供应,维系社会经济运转和民众生存底线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有关药品和物资供给保障工作,加强市场供给保障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升以粮食、蔬菜、猪肉等为主的大宗食品保供能力,对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应对突发的重大灾(疫)情、提高四川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川东农田俯瞰  邱海鹰 摄

四川大宗食品保供现状及风险

粮食储备周期较短。四川是国家确定的粮食主产区,国家在川粮食储备按3个月保障水平设计。但随着多年的快速发展,四川产业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全川粮食种植规模下降、粮食常规储备规模有限、保障时限较短。同时,成都、德阳、绵阳等一批特大、中大城市汇聚了大量人口(成都常住人口1600多万、管理人口达2100万、自产粮食仅225.9万吨),一旦遭遇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特大灾(疫)情,部分地区特别是自供能力较低的地方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城市,将面临粮食保供风险。

蔬菜供应保障不稳。四川蔬菜种植存在机械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程度低、冷链物流系统不够完善、产品品质不高等问题。但同时,价格却不断走高(2019年鲜菜价格同比上升9.2%),特殊时段还需要外调,在极端天气、特大灾(疫)情影响下部分地方特别是大城市的蔬菜供应有脱链风险。

肉类供应不足。四川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2019年全川猪肉产出353.4万吨(同比下降26.5%)、人均约0.1公斤/天的自供水平并不高,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缺口更大。由于畜牧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受土地和环保等因素制约,扩大生猪本地供应压力较大。同时,大城市因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带来的需求增加与自产能力减弱矛盾不断加剧。

四川山区农田俯瞰  邱海鹰 摄

供给类别较为单一。随着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都市、绵阳建设国际科技新城等战略的深入推进,高端人群不断聚集,来川、留川的国外人口也持续攀升,对大宗食品的种类和品质提出新的需求。高端人群需要的高品质粮、油、肉、果、菜存在一定缺口,供应种类、品次有待丰富。

综上,四川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不断做大、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逐渐建立起了与超大城市匹配的大宗食品保供体系,近年来不断优化的交通体系、商贸体系,提升了应灾、应急基本物资保障能力。但也应看到,粮食、蔬菜等的品种调节和季节性补差靠外来输入、高端肉类靠外来输入、自控生活品供应大型平台企业偏弱(全川排名前十企业只有第十位的益民超市为本地企业)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旦遇到如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灾(疫)情,将导致供源萎缩、物流规模效率下降、商贸运行受限等问题,大宗食品保供将面临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四川省广安市多措并举恢复蔬菜生产保供应 张国盛 摄

提高保供能力的建议

拓展供应渠道。一是高质量建设“两区”。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要求,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切实保护、利用好两区范围内优质耕地,实实在在发展农业生产。优化配套农业设施、培育引入优质粮油蔬菜品种,提高粮油蔬菜等农产品产量、品质,提升大宗食品自供能力。

二是拓展外部供应渠道。探索省内大中城市与农业产区的有效对接、合作,通过意向性供需协议、定期动态补货、底价收储等形式为省内城市的大宗食品需求提供更多选择、更具保障、更好质量的供应来源。同时通过推动成德绵资眉的同城化发展,加大对高品质大宗食品的输入。

三是丰富供给类别。积极回应成都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现实需求,针对常住和逗留外国人饮食习惯,适度加大小麦产品、牛羊肉产品等食品供给。

四是探索利用金融工具。积极探索参与大宗食品期货市场运作,在郑州、大连等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及新加坡、巴西等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委托交易商(或支持本地金融机构参与设立交易席位)根据本地大宗食品消费规模、供求变化趋势提前进行相应交易安排,为四川大宗食品提供前瞻性的采供和储备准备。

强化应急保障。一是建立大宗食品供给大数据平台。利用本地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跟踪记录大宗食品供需变化趋势,结合影响供应因素,精准确定四川粮食、肉类、油料等储备量。形成日常情况通过市场“无形的手”自我调节,应急情况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宏观调控的保供体系。

二是扩大储备金规模。争取设立更大规模的粮食储备基金,提高全省各市(州)支持粮食、蔬菜、肉类供应储备的专项基金,撬动金融机构、供销企业积极投资参与四川大宗食品采购、仓储、物流、销售。

三是强化危机状态保供机制。由发改、农业农村、商务、市场监管等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机构、专业人士提前分析、预判全省大宗食品供需趋势,对可能导致失衡和缺口的风险因素设置专项指标,建立完善保障本地大宗食品供应的预警服务机制,根据极端天气、突发疫情等危机状态,及时调整储备量和供应链。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崇望乡龙安柚产业园区一角 张国盛 摄

优化危机应对。一是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对省内特大、大型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扩容、人口增长等变化趋势及大宗食品供求格局及时跟踪、分析数据、研判趋势,结合灾(疫)情趋势及影响、气候变化、国内外主产区产出动态趋势、储备水准定期分析预判,提前研判可能出现的大宗食品供应不足、断续危机,优化完善应对危机的预案。

二是完善应急保供体系。根据省内城市人口规模、人口区域分布、大宗食品生产生活需求额度、灾(疫)情引发的供运变化趋势、储备规模及区位、物流、分销体系,设计谋划大宗食品供应出现危机时的详细保供平市方案,并据此建立涉及交通、物流、市场、宣传等相关部门的应急保供工作体系。

三是增强应急舆情引导。加强信息引导、舆情疏导,引导社会对局部、偶发的大宗食品供应危机进行理性应对。避免信谣传谣等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情绪、负面信息传递而导致危机叠加。

加强政策引导。一是构建应灾(疫)保障体系。高度重视特大都市应灾(疫)保障能力、服务体系建设,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组建专业管理研究机构、进行提前预警发布、充实应灾(疫)保障服务体系,形成一套特大都市应对灾(疫)情、确保城市安全、生活、生产合理稳定运行的科学完整的管控、服务体系。

二是鼓励科技创新。鼓励省内高校院所与市场主体合作,针对大宗食品生产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按照“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示范一批”原则,围绕粮油、蔬菜、肉类等开展系统研究,突破挖掘产量、提升质量的关键瓶颈,提升大宗食品保供能力和质量。

三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继续落实出台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和激励措施,增加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畜牧规模养殖项目重点扶持力度,对种植养殖规模经营大户,政府应提供技术服务、资金帮扶,增添更多信贷扶持政策。

        (课题组组长:张成明 课题组成员:杨彪 余代松 李彩凤)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