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产业,创品牌。该区做大做强羊子、生猪、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大扁杏七大特色主导产业,推进沙棘、长柄扁桃两大产业突破发展,把沙棘、长柄扁桃的优生区逐步变成产业区,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变。同时,抓好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市场体系,做大扶强一批有带动辐射效应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做响榆阳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羊子饲养量达到200万只,生猪170万头;玉米播种面积达到45万亩,马铃薯30万亩,小杂粮20万亩,设施蔬菜规模达到2万亩,大扁杏15万亩,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抓生态,保环境。该区以“三年植绿大行动”为契机,推进“三个亿元”重点园区绿化工程和植树造林,推进山区水土保持和滩区生态水利建设。计划到2013年,累计投入10亿元,新增造林40万亩;全区林木保存面积增加到5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47平方公里。该区还围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推进以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抓典型,推模式。该区把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性工程,按照“资源整合、连片开发、集镇辐射、整村推进”的开发思路和“优先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发展、萎缩撤并”的区域布局,在基础较好、潜力较大、条件较优越的卫星城镇、工矿区、产业园区、公路沿线和北部草滩区,集中打造一批以养致富型、民营资本注入型、村矿和谐共建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特色产业主导型等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抓亮点,出精品。该区协调涉农部门,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按照产业规划、项目布局和区域开发的总体要求,把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项目资金捆绑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涉农项目工程建设成为高质量、高效益、树典型、推模式的精品工程和亮点工程。
抓要素,增活力。该区加快土地流转和细碎化整合,力争每年完成土地流转2万亩,细碎化整合10万亩,到“十二五”末,实现耕地“零撂荒”,土地细碎化整合率达到100%。加大“三农”投入,加强支农惠农资金监管,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强“三农”服务和科技支撑体系,依托现有乡村服务站点,采取划片包干办法,逐步建成覆盖全区的高效“三农”服务平台。
(文章来源: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