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融水县]科学发展谱华章 和谐笙歌铸辉煌

时间:2012-11-26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成立于1952年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全国成立最早、广西惟一的苗族自治县。在这片46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苗、瑶、侗、壮、汉等13个兄弟民族50.6万群众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苗山60年辉煌大跨越,山乡村寨沧桑巨变令人赞叹。

  特别是近10年来,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发展等重大战略政策的东风,该县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调结构转方式,依托资源优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齐头并进,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先后实至名归,各族同胞团结互助,笙歌和谐,安居乐业,共享发展硕果。

  2011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8亿元,财政收入超过4亿元,与2002年相比,三项指标分别增长了4.2倍、27倍、5.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2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52元。

  资源换产业

  经济驶上快车道

  素有“杉木王国”和“毛竹之乡”美称的融水,60年前,只有10多家生产小农具和家具的简陋木工作坊。

  60年栉风沐雨,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在融江河畔拔地崛起。依托当地丰富的竹木、水力、矿产等优势资源,融水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提出了“以资源换产业,以‘三化’促发展”的思路,创新“一区三园”开发模式,工业集中区建设快马加鞭,资源型工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电力、建材、冶炼、竹木加工、制糖及农产品加工等多元化发展的特色产业格局。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资源产业不断向精深加工领域挺进。2011年,该县第二产业增加值22.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6.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家;全部工业总产值42亿元,是改革开放起始年的163倍。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融水典型的山区县特征。通过调整林种结构,大力发展杉木等工业用材林,该县跻身为中国南方林业大县、全国杉木产量最大的县份之一。“山内竹茶药,山外果蔗桑,畜牧养殖旺”。打造示范基地,政府补贴引导,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生产模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化水平的区域农业。“融水糯米柚”和“融水香鸭”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201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6万亩,粮食总产达到11万吨;以油茶为主的山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被列为全国14个油茶试点县之一。

  坚持依托生态与风情两大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名县。旅游规划先行,景区设施不断改善,挖掘丰富旅游内涵,服务水平日益提高,贝江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老子山、雨卜苗寨、田头苗寨升级为国家3A级景区,田头苗寨等9个村屯荣获“柳州市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是广西优秀旅游县。“生态融水 风情苗乡”的生态民俗休闲旅游品牌声名远播。2011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0.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12亿元,同比增长19.5%,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6亿元,是1978年1174万元的99倍。

  民生大改善

  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生关乎百姓冷暖疾苦。融水苗族自治县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倾情为民办实事,惠民工程惠泽城乡百姓,莽莽大苗山呈现出万千气象,这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村村寨寨旧貌换了新颜。

  天路网联大苗山,山区群众出行天堑变通途,踏上了致富快车道。“十一五”期间,该县投资6.7亿元,打通县内联网路,提升公路等级,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主干道联网的目标,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

  实施村寨防火改造,为苗山人民筑牢“防火墙”。2008年以来,在自治区、柳州市的支持下,该县为解决30户以上连片木房村屯的防火大计,投入资金4.4亿元,在777个村屯建设了消防水池、消防管网和消防队,对5.2万家农户的户内电线和火塘进行改造,受益人口28.3万人,并在全国率先成立县级村寨防火管理局,全力破解千百年来困扰苗乡侗寨的消防大难题。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民生阳光以润物无声的关爱惠及城乡各个层面。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4.7%,农村60周岁以上老人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为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人口达99%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积极筹措资金,改善中小学校舍基础设施建设,对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实行免费午餐制度,创出“融水模式”,成为全国学习典范。扩大城镇就业并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把大苗山1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包袱”变成人力资源“宝库”。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成效显著,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如今达7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

  2011年,该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09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28万元,解决了2.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民生支出达12.3亿元,占财政支出74%。民本情怀让百姓品尝到了甜蜜的惠民果实,苗山群众的幸福感与日俱增,生活更有尊严。

  民族大团结

  苗山笙歌乐陶陶

  融水境内居住着13个兄弟民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团结繁荣发展和“三个离不开”理念,注重宣传教育,创新社会管理,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

  融水民族节庆众多,被誉为“百节之乡”,其中苗族系列坡会群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斗马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融水还被誉为“中国芦笙·斗马之乡”。

  近年来,该县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积极发掘、整理、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培育了中国·融水芦笙斗马节、龙舟比赛、苗族芦笙打同年和“画家眼里的大苗山”等民族文化品牌。特别是《风从苗山来》大型苗族歌舞剧先后在南宁、北京成功展演,苗族文化“走出去”,使这个质朴、神秘、热爱和平的民族,以其奇异的姿态展示给世人,获得广泛赞誉。

  目前,全县有芦笙、山歌、斗马等文体协会200多个,业余文艺队121支、400多支芦笙队、98支山歌队,县财政每年安排给群众文化活动的支出,占全部文化支出30%以上。此外,近年还开建了一批富有民族文化韵味的民族博物馆、民族体育公园、民族文化校园,获得各族群众赞誉。

  民族节庆成为凝聚各民族大团结的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断释放日久弥坚的向心力,和谐笙乐响彻四方,特色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产业,成为融水招商引资的魅力名片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推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今年第一季度,在全区社会动态六项工作综合评分中,该县排在全区111个县区的第5名。

  苗岭立先峰

  兴业富民“领头羊”

  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党建工作不断推陈出新,深入开展了农村党员大培训、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党组织建设年、党建带妇建、建设新农村、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与日俱增。

  实施“十大党建工程”,打造“苗岭先峰”品牌,党建工作工程化管理,以组织工作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全局,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大力推行村级干部绩效考评制度,落实“三有一定”政策,大幅提高村级干部待遇,积极推广“四改两公开”工作法、“农事村办”等基层党建新载体。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在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村寨防火改造、“六个100”工程等全县重点工作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党员干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生态融水的“领头羊”。

  实施“人才培优工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优人才发展环境,形成全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2011年,首设政府特殊津贴,9位扎根苗乡,在教育、卫生、农业、林业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获此殊荣,每人每年享受津贴5000元,连续享受3年。公开表彰奖励了44名本土优秀人才和100个“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与个人,发放奖金34万元。基层一线普通党员干部成为表彰的重点。

  党徽闪耀大苗山,引领发展铸辉煌。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融水苗族自治县必将再创辉煌业绩,成为桂北大地上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在祖国民族大家庭里闪耀生辉。

  热烈庆祝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