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广安区自定的六项民生工程中,就有3项涉及交通建设:投资1.25亿元建347.93公里通畅公路;投资7000万新建一座乡镇跨江大桥和连接路;投资300余万元将沿江的24个码头建成公益性渡口。此外,该区还通过争取支持、财政自筹、一事一议等方式筹集2600万元修建了7条42.6公里断头路、投资2200万黑化新农村重点村环线公路32公里——2.4亿元的交通投入,让全区70多万群众受益。
公路成网,道路成行,产业成片。走进广安区,感受最深的就是交通的巨变。“没想到,春节出去不到一年时间,家乡的变化竟如此之大!”11月4日,广安区代市镇大田村村民刘华蓉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村是泥结石路,现在全部黑化了,走路稳稳当当的,再也不怕打滑了。“家乡交通这么好,在家创业也能致富,所以我决定留在家里种菜。”
让187条泥结石路变为水泥路
走在刚建好的水泥路上,广安区彭家乡天井村党支部书记蒋雪峰心里特别畅快。以前,年久失修的泥结石路让他没少挨骂,村民喂的生猪要运出去要比别人出更多的运费,学生娃儿上学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泥结石路变为水泥路,“出行难”问题解决了,他松了一口气,心里正在盘算如何发展产业让群众走上致富路。“今年,我们乡共启动了4.1公里通畅公路建设,目前已经接近尾声。”彭家乡党委书记李军民说。
去年年底,广安区委负责人在调研公路建设时,了解到全区农村道路水泥和沥青路面里程只有659.52公里,仅47%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还有一半以上的行政村不能保障全天候道路通畅。全区还有泥结石路面1000余公里、片石底基层路面近200公里、土坯路700公里,占农村公路的比重较大,加之路窄、坡陡、弯急,农民“出行难”问题依然突出。通过反复征求意见,并召开常委会研究,该区决定大搞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用3年时间全面实现农村通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加速农村全面小康步伐。目前,投资1.25亿元启动建设的347.93公里泥结石路硬化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已经完成工程量的30%,预计12月中旬前可全面完工,届时,该区的187条泥结石路将变为水泥路。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新村围绕产业建、产业围绕新村转的目标,该区筹集资金2200万对产业发展较好的32公里新农村重点村公路进行了黑化。同步建立了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养护机制。
渠江两岸30万农民不再隔河相望
11月3日,在广安区代市镇流杯村,记者看见工人们正在加紧打桩、修路。“盼了多年,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村民张兴文在现场发出这样的感叹。流杯滩渠江大桥是广安区在主城区外修建的首座跨江大桥,总投资4872万元,建设工期30个月,计划于2014年8月竣工通车,届时将打通广安区渠江东西两岸道路交通瓶颈,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彻底告别摆渡过河的历史。
“虽然只是一江之隔,但是要到河对面实在不容易。”张兴文告诉记者,自己经常要到河对岸的白马乡场镇赶场,走水路的话,算上等渡船的时间和下船之后的坐车时间,起码要1个半小时才能到,而且一旦涨水,水路便行不通了;如果走陆路,则要绕道广安市城区走一大圈方可到达,行程约100公里,“等到大桥通车后,到白马乡场镇也就15公里,坐车十多分钟就到了。”
据了解,从广安城区往上游至渠县界的70公里渠江江段,流杯滩渠江大桥是首座跨江大桥,大桥修通后,将彻底改变沿岸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建成通车后,将形成新的沿江交通环线,进一步促进河东、河西片区经济文化交流,加速区域均衡互动发展。代市镇副镇长杨光飞告诉记者,该区还投资3000多万元配套建设13公里连接河东河西的农村公路,涉及代市镇就有8.6公里。
(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