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支持下,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和他率领的团队,探索出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让西南农民感受科技致富的喜悦,为推动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出路。
“玉米套种大豆,想都没想过”
“我们这的农民,原来都是玉米套种甘薯。套种大豆,想都没想过。”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双碑村3社农民吕显伦家里有几亩地,原来都种了玉米,后来套种了甘薯,他对记者说,“虽然甘薯价格不高,但总比单种玉米强。”
在四川省的丘陵地带,像吕显伦这样在玉米地里套种甘薯的农民还有很多。由于技术要求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玉米套种甘薯是西南地区极为流行的复合种植模式。
“尽管玉米套种甘薯能利用土地,但由于甘薯市场价格低,农民的增收效益相当有限。”杨文钰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之前,他和团队成员就一直在寻找一种作物来取代甘薯,既能与玉米进行套种,又能帮助农民多增收。经过研究发现,作为固氮作物的大豆,非常合适。与此同时,四川一些地区的农民也已开始尝试玉米套种大豆,但由于缺乏专人指导,大豆产量不高,亩产徘徊在60~70公斤。
一方面,专家想要进行玉米和大豆的套种实践;另一方面,已经开始实践的农民缺少技术指导,关于玉米和大豆复合种植新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2003年,杨文钰率领团队首先在四川省大英县、乐至县等地,建立了玉米套种大豆的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研究。2005年,经过两年的试验,他和团队创新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技术”日臻完善,试验地里套种的大豆,每亩产量可达120~130公斤,比原先农民种植的产量翻了一番。2008年后,随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在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杨文钰的团队进一步为农民做示范推广,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四川大豆种植的面积和产量节节攀升。
2010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得到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科学家盖钧镒率领的专家团成员的认可。专家考察认为,这种复种模式不仅适宜在西南地区推广,也适宜于西北地区和南方丘陵地区推广,而且前景十分广阔。
如今,随着这项全新的技术的推广,四川600多万亩的玉米地都套种了大豆,西南农民传统的套种模式正在被改变。
土地集中合理利用,产出多重效益
南充市西充县青狮镇6村2社农民杨帮顺家里有6.5亩地,今年都改种了玉米套大豆。今秋,他已经收获3317公斤的玉米。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收大豆。他笑着说:“今年,我家的大豆亩产达到了170多公斤,能帮我收入5000多元呢。这可比我原来种甘薯挣得多多了!”
“与种甘薯相比,大豆的效益太明显了。”眉山市仁寿县珠嘉乡农技指导员李光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每亩地产大豆150公斤来计算,每公斤大豆2.5元,每亩地的产出效益就是750元,而套种大豆的成本只需要200元,纯利润500多元,效益远远高于甘薯近300~400元。
与传统的套作相比,套种大豆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让“1+1>2”。据杨文钰介绍,甘薯的生产需要经历育苗、栽插、提藤、挖采、运输、储存等环节,而大豆只需要播种和采收,在投入上比甘薯少得多;同时,由于大豆是固氮作物,在生产过程中施肥少,对土地的污染也少,更有利于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玉豆复种是在传统的玉米甘薯套作和玉米大豆间混作基础上,改甘薯为大豆,采用宽窄行田间布置方式,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实现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套种,年际间交替轮作,达到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杨文钰说,“这种技术首要保证的就是玉米不减产,如果连玉米产量都保证不了,它就没有意义了。”
目前,四川省玉米—大豆复种,亩产玉米600公斤,年增产10%;亩产大豆127.4公斤,机播大豆单个田块最高产量达到175公斤,较人工种植大豆增产8%;亩节本增效351.32元,亩省工5.9个,亩增土壤有机质含量5.56%,提高土壤总氮7.29%。
“大豆与玉米套种,既不会与玉米争地,又不会与玉米争肥,同时,玉米还能为大豆遮阴,两者共处还能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土壤质量,实现土地的集中合理利用。这可真是一块地,产出多重效益啊!”李光烈感叹道。
大面积推广,四川要做大豆主产省
从套种甘薯到套种大豆,从小面积示范到大面积推广,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支持下,随着“玉豆复种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推广,今年,四川大豆的种植面积达到了600万亩,亩产稳定在120~130公斤,高于全国大豆平均单产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豆主产省。
如今,除了在四川省内推广,玉豆复种技术还在西北、华南、东北等地进行了示范。今年,位于黄淮海平原的山东省菏泽市首次示范种植便大获成功,套种地块为农民亩增收500元以上,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技术成熟,发展前景广阔。”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荣廷昭认为,玉豆复种技术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顾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它在不减少粮食耕地的情况下,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饲兼用型作物,大豆一直是我国供需缺口最大的作物,产需矛盾最为突出。而近年来,作为大豆主产区的东北,由于比较效益低于玉米,种植面积在不断地下降。同时,我国大豆的科研水平、单产面积等也都远远落后于国外。如何提高大豆的生产力,缓解我国大豆产业的危机,成了大豆科研工作者急需思考的问题。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破解了这一困局。
荣廷昭认为,目前,推行玉米—大豆复种模式速度较快的四川省仅占玉米种植面积的27%,西南其他地区的比重不足10%。而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玉米区和南方丘陵玉米区现有玉米种植面积上亿亩,如果都推行开来的话,潜力巨大,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大豆的产业危机。
在采访中,正在积极示范推广该技术的杨文钰则告诉记者,今后他希望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的培训和示范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看到玉豆复种的效益,让这项技术早日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