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玉米大豆做邻居共同吟唱丰收曲

时间:2012-11-16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一块地,同时种玉米又种大豆,双双丰收,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记者日前在四川省亲眼所见的景象。不久前,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珠嘉乡的农民们刚刚收获了一季玉米,而现在,自家田地里与玉米进行宽窄行复种的那一排排金灿灿的大豆又喜获丰收。

  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支持下,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和他率领的团队,探索出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让西南农民感受科技致富的喜悦,为推动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出路。

  “玉米套种大豆,想都没想过”

  “我们这的农民,原来都是玉米套种甘薯。套种大豆,想都没想过。”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宝林镇双碑村3社农民吕显伦家里有几亩地,原来都种了玉米,后来套种了甘薯,他对记者说,“虽然甘薯价格不高,但总比单种玉米强。”

  在四川省的丘陵地带,像吕显伦这样在玉米地里套种甘薯的农民还有很多。由于技术要求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玉米套种甘薯是西南地区极为流行的复合种植模式。

    “尽管玉米套种甘薯能利用土地,但由于甘薯市场价格低,农民的增收效益相当有限。”杨文钰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之前,他和团队成员就一直在寻找一种作物来取代甘薯,既能与玉米进行套种,又能帮助农民多增收。经过研究发现,作为固氮作物的大豆,非常合适。与此同时,四川一些地区的农民也已开始尝试玉米套种大豆,但由于缺乏专人指导,大豆产量不高,亩产徘徊在60~70公斤。

  一方面,专家想要进行玉米和大豆的套种实践;另一方面,已经开始实践的农民缺少技术指导,关于玉米和大豆复合种植新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

  2003年,杨文钰率领团队首先在四川省大英县、乐至县等地,建立了玉米套种大豆的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研究。2005年,经过两年的试验,他和团队创新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技术”日臻完善,试验地里套种的大豆,每亩产量可达120~130公斤,比原先农民种植的产量翻了一番。2008年后,随着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在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杨文钰的团队进一步为农民做示范推广,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四川大豆种植的面积和产量节节攀升。

  2010年,“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得到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科学家盖钧镒率领的专家团成员的认可。专家考察认为,这种复种模式不仅适宜在西南地区推广,也适宜于西北地区和南方丘陵地区推广,而且前景十分广阔。

  如今,随着这项全新的技术的推广,四川600多万亩的玉米地都套种了大豆,西南农民传统的套种模式正在被改变。

  土地集中合理利用,产出多重效益

  南充市西充县青狮镇6村2社农民杨帮顺家里有6.5亩地,今年都改种了玉米套大豆。今秋,他已经收获3317公斤的玉米。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收大豆。他笑着说:“今年,我家的大豆亩产达到了170多公斤,能帮我收入5000多元呢。这可比我原来种甘薯挣得多多了!”

    “与种甘薯相比,大豆的效益太明显了。”眉山市仁寿县珠嘉乡农技指导员李光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每亩地产大豆150公斤来计算,每公斤大豆2.5元,每亩地的产出效益就是750元,而套种大豆的成本只需要200元,纯利润500多元,效益远远高于甘薯近300~400元。

  与传统的套作相比,套种大豆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让“1+1>2”。据杨文钰介绍,甘薯的生产需要经历育苗、栽插、提藤、挖采、运输、储存等环节,而大豆只需要播种和采收,在投入上比甘薯少得多;同时,由于大豆是固氮作物,在生产过程中施肥少,对土地的污染也少,更有利于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玉豆复种是在传统的玉米甘薯套作和玉米大豆间混作基础上,改甘薯为大豆,采用宽窄行田间布置方式,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实现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套种,年际间交替轮作,达到适应机械化作业、作物间和谐共生的一季双收种植模式。”杨文钰说,“这种技术首要保证的就是玉米不减产,如果连玉米产量都保证不了,它就没有意义了。”

  目前,四川省玉米—大豆复种,亩产玉米600公斤,年增产10%;亩产大豆127.4公斤,机播大豆单个田块最高产量达到175公斤,较人工种植大豆增产8%;亩节本增效351.32元,亩省工5.9个,亩增土壤有机质含量5.56%,提高土壤总氮7.29%。

  “大豆与玉米套种,既不会与玉米争地,又不会与玉米争肥,同时,玉米还能为大豆遮阴,两者共处还能为农民增加收入,改善土壤质量,实现土地的集中合理利用。这可真是一块地,产出多重效益啊!”李光烈感叹道。

  大面积推广,四川要做大豆主产省

  从套种甘薯到套种大豆,从小面积示范到大面积推广,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支持下,随着“玉豆复种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推广,今年,四川大豆的种植面积达到了600万亩,亩产稳定在120~130公斤,高于全国大豆平均单产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豆主产省。

   如今,除了在四川省内推广,玉豆复种技术还在西北、华南、东北等地进行了示范。今年,位于黄淮海平原的山东省菏泽市首次示范种植便大获成功,套种地块为农民亩增收500元以上,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技术成熟,发展前景广阔。”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荣廷昭认为,玉豆复种技术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兼顾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它在不减少粮食耕地的情况下,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饲兼用型作物,大豆一直是我国供需缺口最大的作物,产需矛盾最为突出。而近年来,作为大豆主产区的东北,由于比较效益低于玉米,种植面积在不断地下降。同时,我国大豆的科研水平、单产面积等也都远远落后于国外。如何提高大豆的生产力,缓解我国大豆产业的危机,成了大豆科研工作者急需思考的问题。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破解了这一困局。

  荣廷昭认为,目前,推行玉米—大豆复种模式速度较快的四川省仅占玉米种植面积的27%,西南其他地区的比重不足10%。而西南山地玉米区、西北玉米区和南方丘陵玉米区现有玉米种植面积上亿亩,如果都推行开来的话,潜力巨大,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大豆的产业危机。

  在采访中,正在积极示范推广该技术的杨文钰则告诉记者,今后他希望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的培训和示范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看到玉豆复种的效益,让这项技术早日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前沿观察更多>>
岷江,古称汶水。汶川,因汶水得名。越来越多的考证表明,作为中华…[详细]
7月8日,2022川西文旅走廊精品旅游产品发布会在都江堰市举行…[详细]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