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盐边县北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2013-2020)》正式出台。根据规划,到2015年北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万元,城镇化率达到15%;到2020年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记者 李刚
经历二滩水电站建设,盐边县形成了南北两个区域的发展格局。多年来,受多种因素制约造成的南、北发展不平衡,使北部地区成为全县乃至整个攀枝花市的发展“短板”。
盐边北部地区幅员面积2612平方公里,共有11个乡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盐边县北部地区发展,当地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特色农业初见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1年,北部地区生产总值21.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1元。
为推动盐边县北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盐边县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盐边县将南北差异化发展战略列入“五二七五”发展战略,分别制定南、北部发展战略,并于日前正式出台《盐边县北部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2013——2020)》。
重点突出
构建进出运输快速通道
“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着盐边县北部地区发展。”盐边县委书记杨林坦言。
盐边县北部地区对外交通的主干道仅有省道216线,且弯多坡陡,建设标准低、路面窄。同时,水利设施滞后,农业生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当地农户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此外,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北部地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构建“五个盐边”的蓝图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根据《规划》,盐边县将加快推进攀枝花至稻城高速公路攀枝花段建设,构建攀枝花进出盐边县北部地区的运输快速通道。升级改造75公里环湖路,全面完成渔门至惠民等18个乡公路建设项目;建设村级道路404.345公里;启动鳡鱼大桥新建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盐边县将加快推进沙坝水库、星秀坪水库和小河沟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对国胜河、永兴河、惠民河等流域的河道治理力度;大力建设“五小”水利设施;积极探索太阳能提灌站建设。此外,还将建北部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县政务服务中心北部分中心;对北部学校、医院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设施水平。
凸显特色
四大产业“剑指”17亿
盐边县北部地区水系发达,光热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具有反时令生长的特点。水产、烤烟、蚕茧、芒果、枇杷、蔬菜、茶叶、核桃等农副产品特色突出,该区域因此成为盐边县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1997年,为了支援二滩水电站建设,盐边县原健康镇部分农户后靠安置到淘水村,村民人均“熟田熟地”面积锐减,淘水村成了“亩产不过千斤粮,收入不过千把元”的穷村。2006年,淘水村村支两委抓住全市深入实施“一村一品”的机遇,结合当地地理、气候特点,制定了芒果产业发展规划。今年9月14日,当地芒果种植大户何青录家的芒果亩产达到3000斤。
盐边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翁发军告诉记者,该县农业资源优势目前还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规模不大、产品结构单一,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
为此,《规划》提出,突出产业支撑,大力推动北部产业发展。立足“市场引导、龙头带动、规模种养”的发展思路,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要求,加强特色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按照“一事一议”、竞争立项、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的方式,合理规划、落实项目,发展北部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不断优化畜、果、渔、茶、桑、菜等主要产品区域布局,推进万亩枇杷基地、万亩芒果基地等项目建设,做好早春蔬菜和早(晚)熟水果等,推进差异化发展。力争2020年水产品、特色水果、优质烤烟、林业生物产值分别达到5亿元、4亿元、3亿元、5亿元。
同时,盐边县还将在培育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品牌上下功夫,加快特色品牌商标注册,加强“国胜茶”等品牌的宣传、保护和管理。
亮点纷呈
全力打造盐边“笮海”
盐边素有“阳光温泉、宝山秀水”的美誉,旅游资源丰富。当地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尤其是地热温泉、高山草甸、杜鹃花海、喀斯特地貌、湖岛风光,构成了盐边独具特色的立体自然生态景观,再加上多彩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大笮文化、丰富的饮食文化,更为盐边增添了无限魅力。目前,盐边县北部地区拥有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二滩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4A级景区,格萨拉大幽谷、喀斯特漏斗群、绿石林、百灵山杜鹃花海、二滩湖等都是较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此外还拥有“苗族绷鼓仪式”、“苗族斗釜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外缘环境的改善,盐边北部迎来生态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规划》中提出,盐边县北部地区将以“山、水、林、岛”自然旅游资源为本底,以二滩高峡平湖奇异风光和渔门风情小镇湖山风光为依托,开发二滩山水湖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百里画廊、水墨二滩”旅游品牌,全力打造盐边“笮海”。
同时,加大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开发力度,把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建成集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原生态旅游区;启动择木龙杜鹃花海景区开发,沿百里生态长廊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以此为契机,彻底改变当地旅游定位无品牌、主题不明确、推广营销薄弱和竞争优势差等问题。
“我们将抓住机遇,将盐边县北部地区打造成为以奇异裂谷风光、少数民族风情体验等旅游产品为亮点的生态旅游区。”盐边县旅游局局长朱军告诉记者,2020年盐边县旅游将实现北部入境游客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使当地农户旅游收入在2012年基础上人均增收800元—1200元。
连点成片
2020年60%以上村民入住新村
盐边县北部地区共有贫困人口2.71万人(其中二滩后靠分散插花安置1.82万人,海拔2500米以上有0.89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83.4%,既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又有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贫困持续性、传递性特点突出,返贫现象严重。
根据《规划》,盐边县将围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结合新农村建设,配套建设农村道路、安全饮水、供电、沼气、通信、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新村(彝家新寨、苗家新寨、傈家新寨和新农村综合体)聚居点建设为重点,突出民族、地域、历史、文化等特色风貌,统筹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科学布局农村村落,鼓励农民向新寨、新村(聚居点)集聚,每年每个乡建成一个成团、成片或成线的适度集中居住新村。
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盐边县近期将完成136.4公里村道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万亩,新村村民安全饮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比重达到75%以上,适宜区沼气池普及率达100%,新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率达到92%以上,新建村级服务中心62个。到2015年,新建新村36个(其中彝家新寨3个、苗家新寨2个、傈家新寨3个、新农村综合体试点2个),22%以上村民入住新村;到2020年,新建新村72个、新农村综合体5个,60%以上村民入住新村。
“我家的新房子马上就要修好了,将成为集餐饮、住宿和农业观光为一体的农家乐。”9月13日,西牛村村委会主任赵兴明站在自家新房的楼顶告诉记者,西牛村正在打造幸福渔村,如今村道入户,新房连片修建。新村建设不仅改变了村里的环境风貌,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还转变了村里的产业格局,让全村百姓都看到了希望。
(文章来源:攀枝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