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学术
研究成果
专家智库
前沿观察
县域论坛
典型案例
规划十三五,冲刺全面小康

时间:2015-10-26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我们离全面小康还有多远?

本刊记者  车文斌 潘兴扬 周淼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人民意愿,寄托着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2020年,要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十三五”即将来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任务更为艰巨。四川广大县域,作为全力冲刺全面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将如何谋划第一线、决胜第一线?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究竟还有多远?
      为回答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并分民族地区、丘陵地区和盆周山区3个部分推出相关报道。
      本期推出第一部分:民族地区篇。
      全面小康标准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10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其中,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之外,还有恩格尔系数低于4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大学入学率20%;每千人医生数2.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文化软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其中,核心指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按照2010年的两倍测算,到2020年,实现小康目标,人均GDP需要达到585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2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38元。

四川民族地区全面小康
31县人均纯收入增速须超19%

本刊记者  车文斌 潘兴扬 周淼葭


      四川省是一个多民族大省,民族地区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和马边、峨边、北川3个自治县,共51个民族县,幅员面积30.21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62.14%,人口590万。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6位,有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民族地区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四川省乃至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通过测算,四川民族地区51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等指标,对四川民族地区51县达到全面小康的难度进行分析发现:51个民族县中得荣、石渠、巴塘、理塘和壤塘等31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必须以19.0%及以上的速度增加,才能到2020年实现11838元的目标,达到全面小康的水平。而过去的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19%,甚至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

      凉山彝族自治州年均增收6.17%

      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总人口473.04万人,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全州辖1市16县,州府所在地为西昌市。


      2014年,凉山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4.3亿元,人均28665.21元,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0.6%、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5.9亿元,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2亿元,增长12.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2.3亿元,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64元,分别增长8.8%、12.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三大片区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两大类区”统筹发展,西昌市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根据2014年数据进行推算,凉山彝族自治州若能在未来6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2.56%、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3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6.17%,便可于2020年前达到“倍增”计划的标准。
      然而,凉山彝族自治州各市县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县集中在州府和州域南端,极不平衡。凭借优良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较为成熟的产业规模、以及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规划带动,西昌市、会理县和会东县在凉山州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
      就201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各市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而言,州内17个市县中,仅有西昌市和会理县与“倍增”标准的差距较小,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但总体来看,凉山彝族自治州各市县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州府西昌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排名最末的美姑县6倍之多。从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说,形势最为乐观的西昌市只需以超过年均2.19%的增速,便可于2020年顺利实现小康、达到“倍增”目标;而形势最为严峻的美姑县,若想在2020年达标,则需要保持年均32.08%以上的增速,情况堪忧。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年均增收7.05%

       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紧邻成都平原,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会成都最近的,整体区位优势明显。阿坝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中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州政府驻马尔康县,共辖13县。幅员8.4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2万,其中藏族占57.3%,羌族占18.6%。
      2014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立足生态特色优势,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构筑生态经济增长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79亿元,人均27161.02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25亿元,增长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4%;第二产业增加值125.31亿元,增长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0%;第三产业增加值85.23亿元,增长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6%。
      根据2014年数据进行推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能在未来6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3.67%、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7.2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7.05%,便可于2020年前达到“倍增”计划的标准。
      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辖的13县内,除汶川县凭借震后重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之外,其余各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就2013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各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来说,仅有汶川县和理县与“倍增”计划标准差距较小。其中,汶川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需保持年均2.87%的增速,便可顺利达标。相比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尽管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各县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小,应是四川省民族地区中,最有可能尽早达到“倍增”标准的一州,但发展任务依然繁重。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的阿坝县若想达标,则需保持26.70%以上的年均增速。

      甘孜藏族自治州年均增收11.96%

      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全州辖18个县(市),州府驻康定市。2014年末,全州户籍人口为111.30万人,境内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5个民族,主体民族藏族占总人口78.4%,各族群众以大范围聚居小范围杂居形式分布于全州。


      甘孜州境内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地热资源;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等野生动物;有天麻、虫草、贝母、当归、黄芪等名贵中药材;有金、银、铜、铁、钼、锂、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资源。2014年,甘孜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81亿元,人均18176.31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5.72亿元,增长14.4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7.55亿元,增长24.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48亿元,增长12.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03元,增长8.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307元,增长16%。
      根据2014年数据进行推算,甘孜藏族自治州若能在未来6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1.54%、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5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11.96%,才能在2020年前达到“倍增”计划的标准。


      近年来,甘孜州坚持优先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培育取得新进展。然而,除九龙县和康定市经济发展状况可喜外,其余16个县的状况普遍滞后,更有一部分县大大落后于全川和全州平均水平。从2013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各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可以看出,九龙县的人均GDP在州内遥遥领先。据估算,九龙县只需在此后保持4.60%的增速,就可以顺利实现“倍增”;泸定、丹巴、白玉、乡城、稻城、巴塘和得荣等7县则代表州内各县的平均水平,若想实现“倍增”,则需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速;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为落后的石渠县,若想在2020年实现“倍增”,则需以年均34.65%以上的增速快步发展。由此看,甘孜藏族自治州将是四川省民族地区落实“倍增”计划标准的攻坚之地。


      专家开方:四川民族地区必须超常规发展
      四川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着诸多限制,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农(牧)村的贫困问题。四川民族地区仅三州就有1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而且这些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概率大,扶贫工作难度大。除了贫困外,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一体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方面普遍面临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转型升级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明显。突出表现在水、电、路等方面严重滞后,甘孜州34.5%的乡镇未通柏油路,16.7%的行政村未通公路,近8万人用不上电,25%的乡镇不通电话和互联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虽有进展,但受教育程度不高,缺医少药,看病难等问题也还比较严重。在资金方面,一方面财政资金严重短缺,财政自给能力低;另一方面,金融资金又大量外流。这就使得四川民族地区处于一种“空间不发达,空间贫困”的局面。
       面对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难题,本刊特邀请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四川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之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长德

      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重点和难点。考虑到四川民族地区的区情,政府支持的重点应该放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
      第一要走跨越式发展之路,确保增长速度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民族地区面临赶超和发展转型双重发展任务。一个地区要在经济上实现赶超,保持一个较高的速度是必须的。
      第二要增长动力机制转换,由要素和资源开发驱动向效率驱动。在新常态下,随着全国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动力,从供给方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投资驱动,现阶段主要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的增长。
      第三要禀赋结构升级,继续加强资本投资,进一步提升禀赋的质量与结构。特别是要加强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改善投资结构。另外,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继续加强交通骨干网络的建设,实现互联互通。重视民族地区农村和边远地区水电气及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把实现区域内市场的一体化放在优先位置,扩大本地市场范围。
      第四是产业结构升级,延伸产业链,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特别重视特色制造业(民族用品制造业、农牧产品的深加工、旅游产品的生产等)的发展;依靠互联网+,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第五是扶贫开发,坚持两轮驱动,把整体推进和把握精准相结合、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实现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稳定脱贫。要对目前的贫困县制度进行反思,建立贫困县的退出机制,设计一种正向激励机制,而不是目前的逆向激励,激励贫困县早日脱贫,而不是争取“贫困”。
      第六要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方式。四川民族地区不宜把经济指标,特别是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唯一甚至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要综合考核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等。
      第七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和完善包容性制度。包容性制度有几个基本要素:首先是经济自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要明确界定和保护产权;再次就是要有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全面小康八步走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生导师 蒋远胜


      按照党的十八大的两个“倍增”计划,四川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增速指标要求平均达到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至少9%,农民人均纯收入需按照12%的速度增长。民族地区要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民族地区必须树立开放发展的新理念,加强推动产品品牌化、产品大流通,进而通过产品产业发展,带动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大流动、大协作,最终实现雪域高原与外界的无障碍互通。
      首先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重点县支持政策。一是完善一般转移支付模式,增强县级财力,实施分类分档激励奖补机制;二是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专项扶贫资金,支持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工作;三是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创新贫困地区财税体制,对连片贫困地区县市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应更加注重地区经济长期增长和地区社会进步。
       第二,强化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政策。首先,强化银行业对民族地区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块状经济、绿色经济、特色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其次,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优先支持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中的龙头骨干企业上市;最后,拓宽欠发达地区保险服务和融资担保,增加省财政对民族地区农业保险的补贴。
      第三,加强人才科技支撑政策。其一,健全民族地区人才定向培养制度,建立免费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实施农村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其二,加强对欠发达地区人才支持,尤其是要建立省级机关和发达市、县(区)领导干部到民族地区轮岗任职锻炼的制度;其三,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
      第四,优化产业扶持政策。一是扶持特色农牧业发展;二是扶持绿色低碳制造业发展;三是扶持民族旅游业、民族药业发展,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
      第五,加强扶贫攻坚。民族地区特别要重视科技扶贫、农村电商扶贫和金融扶贫。
      第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一,大力支持和推进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地安排大路网、大电网和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二,加强民族地区水利工程和水源保护,切实增加民生水利投入;其三,增加省级交通专项资金的供给,加强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
      第七,建立健全生态与资源补偿政策。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流域、矿产资源、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的四大生态补偿;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资源税政策,提高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征收标准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率。
最后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新机制,分区分类制定工业用地和农村建设供地标准,缩小城乡建设用地集约程度的差距,解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财产性收入问题,促进进城稳定就业农村人口的市民化。

外部扶贫和内部开发相结合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成玉

      要完成四川省民族地区2020年全面小康的建设目标,应该坚持走外部扶贫和内部开发相结合的路子。
      目前,四川省民族地区还存在有许多问题和障碍,包括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尤其是缺乏现代产业支撑产业;居民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较低;文化、宗教、疾病等因素制约。
      在扶贫上,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推进的同时,更加关注精准扶贫,针对贫困成因采取不同的扶贫策略,如劳务扶贫、卫生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相结合,如企业扶贫、异地扶贫等;经济开发方面,重点是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生态产业,赋予民族地区更大的资源开发权利,尤其是资源自治权,完善和加强生态补偿制度等等。

(文章来源:《当代县域经济》杂志)


专家智库更多>>
2020年,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进入了全面建设…[详细]
白酒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的文化。白酒是中国的品牌,更是中国的历史。…[详细]
研究成果更多>>
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后强教授作了《…[详细]
本项目位于顺庆区城西城郊结合处,即栖乐垭、父子桥、张关垭三村。项目…[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