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住房、教育、医疗、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生活细节为切入点,找准病根,综合施策,让贫困群众感觉县委政府和帮扶力量就在身边,以县委政府更大的存在感生成贫困群众更大的幸福感。一是全面摸清底数理清思路。充分发动领导干部深入贫困村开展入户调研,从细节处思考“输血”助贫措施,谋划“造血”脱贫方案。二是全面落实“六个一”要求。建立脱贫攻坚“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督导清单”,把挂联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了责任联动、督导驱动的“六个一”帮扶格局。三是全面推进阳光扶贫。将贫困户资料在贫困户家中挂牌上墙,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常态化公示,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做到了以公示公开促进公平公正。四是全面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贫困群众强化自力更生意识,用勤劳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生活。上半年,全县各级领导干部集中走访群众1200余户,帮助贫困户制定帮扶计划634个、帮扶措施1760条,收集意见建议365条,解决民生难题166件。
三链拉动,实施精准脱贫“拔点战”
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判断,深刻阐释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鲜明特点。基于此认识,汶川县委、县政府明确了精准施策,打好脱贫攻坚“拔点战”的工作思路,有效提升了各项攻坚举措的精准度。
——瞄准靶子,形成精准识贫链条。始终将明确“靶子”,精准识别贫困作为开展脱贫攻坚的最重要基础。探索了“群众提,村组议,乡镇核,县上查”的“四层多次”识贫工作法,形成精准识贫链条,最终精准确定了贫困村35个,贫困户1221户3981人(含2015年脱贫408户1446人,2016年第一季度预脱贫179户532人),所有贫困户信息全部录入省“六有”信息平台,为精准扶贫“拔穷根”提供清晰的“靶子”,确保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走对路子,构建产业脱贫链条。把贫困村、贫困户置于汶川的大发展中,构建连接高半山和河坝村、发展先行区域与后进区域的产业脱贫链条,确保脱贫目标可实现,效果管长远。在产业布局方面,按照“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在南部片区大力发展林业和特色名优林下产业,带动南部贫困村和贫困户可持续增收;北部片区则大力提升特色水果基地水平,促进农旅文融合,带动北部贫困村和贫困户获取更多产业红利。在要素保障和经营方式创新方面。在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配套方面加强对贫困区域支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贫困区域产业发展规模化水平。目前,全县农业经营主体达到592家,入社成员2660个,带动农户14000余户。水干果总面积达到13.5万亩,畜禽饲养量达1000余万头(只),贫困群众脚下的产业脱贫“路子”越走越宽。
——筑牢底子,组成金融助贫链条。将金融机构融入全县大扶贫格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解决脱贫攻坚资金保障可持续性问题。在信贷方面,加强对5类、40个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基地的管理,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实施扶贫小额信贷试点项目,发放扶贫贴息小额信用贷款168万元,充分发挥了金融服务的造血作用。在保险方面,在全省率先启动“两保一户”(五保户、低保户、精准扶贫户)保险综合保障项目,将救助形式由发放现金变为赠送保险,有效破解了财政资金救助僧多粥少、方向单一、效果不彰的问题。在基金方面,设立了涉农贷款风险补偿、特色农业保险奖补等基金,以财政小投入,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大投入,让贫困群众心中有了脱贫不返贫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