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共汉源县委 汉源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汉源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构建特色乡村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特色生态果蔬产业发展水平。
一、汉源农业产业基本情况
汉源县位于雅安市南部,地处凉山、甘孜、乐山、眉山、雅安两州三市交界处,全县幅员面积2382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是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现代农业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农业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汉源县立足库区、灾区、贫区、民区、老区“五区”叠加的实际,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整合各类资源,结合瀑电移民搬迁和灾后恢复重建,充分挖掘优势产业潜力,大力实施产业重组升级,全力推进优势转化、产业提升、增收致富,着力形成乡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生动局面,先后被表彰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全省乡村旅游强县。2019年,实现上半年一产增加值6.22亿元,同比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46元,同比增长10%,位列雅安市前列。
二、主要工作措施
汉源立足于山区县农业产业不适宜机械化、大规模耕种的实际,以扶持小农生产为抓手,把农民吸附在农业及关联产业上,积极探索适合山区县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以蔬菜、水果和花椒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结合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加快建设标准化高山蔬菜基地、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园区,加强农业标准基地建设,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不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向纵深发展,达到“五化”(生产专业化、种植区域化、组织规模化、产业经营化、产品优质化)目标。累计投入15.38亿元持续实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100%建制村实现通村公路硬化改造,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1.33万亩。每年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出台奖励扶持政策,围绕建设“全国花椒第一县”总体目标,着力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拓市场、强支撑,推进花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花椒基地面积13.42万亩,鲜花椒产量1.25万吨,花椒产业总产值18.86亿元,实现“万亩亿元收入”。 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建成“532”十大特色产业基地76.88万亩,建立9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培育特色产业乡15个、特色产业村108个。2018年,“五三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产量达71.4万吨,产值达39.7亿元;全县水果总面积达35.04万亩,水果总产量45.34万吨,产值15.03亿元,全县农村人均拥有特色产业2亩以上,实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
(二)高标准规划建设精品环线。按照“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思路,重点规划建设了九襄至双溪、清溪至西溪、大渡河左岸、大渡河右岸4条不同特色产业环线和N条小环线,建设“1+4+N”产业环线220公里,连接甜樱桃、贡椒主产区,沿线布局家庭农场、采摘体验园,实现特色精品农业“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将分布在全县不同区域、不同海拔高度,但又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贯通起来,全县40%以上的农民融入了旅游产业,有效改变了特色产业零散分布的状态,放大了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带动了沿线群众脱贫攻坚和致富奔康。
(三)提高标准化种养植技术。大力发展“猪-沼-果”“果树—水稻—大蒜”等立体循环种养殖模式,促进种养一体化和生物秸杆还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大力推广“绿色种植+生态养殖”;依托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通过简明的操作手册、宣传资料、标语及讲座等形式,每年对不少于10万人次的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到户率达100%;公布种养殖技术规程,全县主要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5%以上。
(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农业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制度,构建了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为中心、乡镇检测室为支撑、生产基地监测点为基础的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体系,检测覆盖主要生产基地、企业(园区)、专合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涵盖蔬菜、水果、花椒等主导产业。强化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健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监管机构,实现县、乡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职能、人员、经费、手段、服务”五到位。建立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过程记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在基地内加强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设,建立县农业农村部门、乡镇、村、合作社、农贸市场和超市农残快速检测体系。在各个新型生产主体配备了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全面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制和承诺制。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各农资经营网点执行进销货台账制度,严禁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便等残留或流失危害,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每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开展蔬菜、水果、食用菌、畜产品例行抽检,抽检合格率为100%。
(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行“五统一”。着力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提升花椒烘干、果蔬气调库、水果采后加工等农产品初加工水平。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方式,构建政府支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专业化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所有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和“三品一标”获证主体建立了规范的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目前,创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培育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08家、家庭农场383家。
(六)做亮区域品牌提升附加值。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做亮区域品牌,倾力打造汉源樱桃、红富士苹果为主的“汉源红”农产品公共品牌,全面提升汉源特色果蔬产业知名度,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四川省著名商标5个、四川省名牌产品3个,无公害认证企业2家、产品2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9家、产品16个,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家、产品2个。抢抓四川省建设全国花椒第一省机遇,承办“四川·汉源花椒产业发展峰会”,“汉源花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产品金奖”“四川一城一品品牌”,成为全国经济林产业区域特色品牌建设试点,汉源花椒品牌价值达7.04亿元。
三、下一步工作抓手
(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
着力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提升花椒烘干、果蔬气调库、水果采后加工等农产品初加工水平,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方式,构建政府支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专业化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整合我县“多而散、小而弱”的农业品牌资源,继承、发扬我县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保证产品的传统品质,深入发掘依附在传统产品上的历史文化元素,擦亮公用品牌“金字招牌”。在品牌的深度开发和生产系列产品上下功夫,培育、发展和保护好区域公用品牌,让消费者信得过,打造公用品牌的“汉源红”名号,不断提升汉源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价值。
(二)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质量发展产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检测体系和能力建设。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进一步健全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超市、农贸市场和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监管工作,强化我县农产品例行监测,增加检测覆盖面,有效预防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全面实施农药经营许可后,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按照“宽进、严管、重处”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农药经营使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违法行为。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健全农业投入品进销货台账制度、专业合作社生产管理记录档案。强化检打联动和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消除隐患。对农药经营单位实行诚信分类监管,即:“黑名单”单位严管,诚信单位帮扶,营造有序竞争、良性发展的农药行业信用体系。
(三)加大培育示范力度,注重区域均衡发展。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在条件基础较好的下半县区域,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支持基地“四网”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棚架、农业智慧灌溉、物联网、种养循环等基础设施设备和农产品初加工建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针对各乡镇发展的主导产业,更多地组织专家服务团和业务技术骨干,在不同的生产季节,提高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频率,提升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