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三向发力推动竹产业融合发展

时间: 2019-09-24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三向发力推动竹产业融合发展

中共长宁县委  长宁县人民政府

    竹,被誉为可以永续利用的“富矿”“绿色黄金”,通过旅游化、工业化、科技化、艺术化生产,竹产业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动竹乡振兴的产业支撑和重要抓手。长宁县厚植生态优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竹资源禀赋,探索出一条竹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子,成为了全省首批竹产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的区县之一。


一、背景

    长宁县是“中国竹子之乡”,有72万亩浩瀚竹海,森林覆盖率61.9%,有竹485种,是世界竹种基因库,占全国和世界已知竹种的68%、29%,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竹都·最美竹海”。核心景区蜀南竹海是世界“绿色环球21”认证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最美十大森林,是四川竹生态文化旅游排头兵!有国家4A景区4个,3A景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有“四川十大避暑旅游目的地、康养旅游目的地”6个。

    目前,长宁有林竹加工企业200余家,初步形成了竹食品、竹木工艺品为主的加工体系。但进入发展的新阶段,长宁竹产业发展迎来了诸多挑战:一是缺乏统筹谋划和高起点规划,产业层次不高,发展重点不突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品牌支撑;二是竹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旅游商品单一,旅游要素不配套,核心品牌支撑不足;三是竹产业发展政策配套不完善,科技、文化、人才支撑不足。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为竹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贯彻意见的迅速出台,为竹产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长宁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品牌导向、发展导向、服务导向”,以超常举措推进现代竹产业三产融合,积极争当新一轮现代竹产业发展排头兵,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做法

    (一)向品牌发力,打造核心吸引物。一是五位一体顺体制。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蜀南竹海景区发展领导小组,下设8个工作组,负责创建5A景区、旅游秩序整治、景区规划建设管理、资源环境保护、旅游服务提升、景民一体建设、投资融资等事项。成立了蜀南竹海创5A工作专班,负责创建项目、征地拆迁、财政评审、软件资料、综合协调等工作。将市竹海管理局26个部门整合为12个部室和单位,运转效率和效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景县一体、景城一体、景司一体、景镇一体、景民一体的“五位一体”新格局。  

    二是五A创建强项目。坚持“游客为本”理念,对景区进行园艺式打造,重塑蜀南竹海核心景点,开发打造一批精品景点,形成“春沐竹雾、新笋遍地,夏赏竹绿、惬意凉爽,秋览竹浪、清风摇曳,冬观雪竹、素雅水墨”四季风韵各具的竹景观。主动融入、主动推进、主动服务“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生态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全力推进蜀南竹海景区“一区三村”规划建设。编制了《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重点游览区整治提升规划》,梳理创5A必建项目21个,采取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方式强力推动项目建设,有效提升景区品质。目前,翡翠长廊改道公路建成通车,热气球飞行营地、中华大熊猫苑、翠湖度假酒店等项目加快实施,世界竹子博览园、世界竹文化博物馆、竹工艺特色街区建设有序推进,蜀南竹海景区内万里街区的竹特色镇打造及“一区三村”竹特色旅游新村打造工作全面启动。

    三是五方联动优品质。整合市场监管、公安、卫生健康、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力量,深入推进旅游市场专项治理,对乱摆摊设点、无证经营、欺客宰客、黑车黑导、恶劣服务等突出问题行为进行重点整治,全面优化旅游秩序,让游客游得放心、安心、舒心。强化宣传营销,不断提升景区知名度、美誉度。目前,景区观光车恢复运行,宜叙高速竹海连接线开工建设。在“2018四川十大特色旅游品牌网络评选活动”中,蜀南竹海获“四川十大避暑旅游目的地”“四川十大康养旅游目的地”“四川十大研学旅游基地”殊荣。中央电视台4次聚焦蜀南竹海,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宜宾日报等主流媒体专版报道30余次。央视《中国影像方志》《大江奔流》《新时代中国·春和景明》《乡村大世界》《鲜味的秘密》等节目走进景区直播、录制。

    向精准发力,打造最佳融合度。一是生态筑基优一产。通过低产林改造、丰产培育等方式,巩固提升竹林资源。全年新建竹林基地6050亩,改造竹林基地5050亩,培育丰产竹林基地6.1万亩,建设苦竹笋用林丰产示范基地2000亩。以打造“靓丽竹林风景线”为目标,以蜀南竹海景区为主的“六线七点两区一带”竹景观廊道建设成效明显,高品质打造了高速互通环岛竹林景观8个。推广林下竹笋、竹荪和竹林鸡等“万亩林亿元钱”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打造笋竹两用林、经济用材林和林下经济林示范区。长宁竹荪、长宁苦笋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竹海镇、龙头镇、双河镇、梅硐镇被评为“中国特色竹业之乡”。目前,全县竹林面积72.47万亩,竹林面积居全市第一位、全省第四位。

    二是精深加工强二产。积极培育竹食品、竹旅游商品、竹科技产品龙头企业。以竹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长宁工业园区列入国家发改委经济开发区目录,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丰泰食品“竹·盐”特色资源循环产业园、5万吨竹原纤维产业化项目进度良好。强力推进双河竹食品园区建设,园区已入驻企业6家,另有4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首批签约的3家企业已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长宁竹荪”“长宁苦笋”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长宁凉糕研、产、销产业链基本形成。盛源食品竹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市级认定。目前,全县以竹食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24家,实现总产值50亿元。

    三是品牌带动靓三产。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界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生态筑底、文化铸魂,深入挖掘竹文化内涵,做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先后举办(承办)了第三届中国竹文化节、第四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发展大会、国家森林城市马拉松赛、全国热气球锦标赛(热气球天空飞行月)、四川省第九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四川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等节会活动,每年均举办春笋节、龙舟节、美食节等竹主题乡村旅游活动,初步形成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编排《竹宴》《竹外花开》《幺妹出嫁》的精品竹文化剧目5个,在蜀南竹海景区开展公益常态化演出100余场次。蜀南竹海、竹石林、七洞沟、双河文庙等景点成为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协会影视基地。出版了《竹雕》《竹食》竹生态旅游文化丛书。2019年1-6月,全县接待旅游650.39万人次,增长12.2%;实现旅游总收入69.6亿元,增长8.8%。

    向保障发力,打造最优服务网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组建了长宁县竹产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县级有关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项工作组,由县委常委任专项工作组组长,明确各专项工作牵头部门和竹产业办公室,推进全县竹产业均衡发展。建立了县竹产业行业协会,切实增强行业自律、行业互助,充分发挥在林农、企业与政府间的纽带作用,为竹产业健康发展服务。

    二是强化招商引资。积极参加首届世界竹藤大会、中国竹产业交易博览会、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第十届中国竹文化节等竹主题展示展销会,承办了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全市竹旅游产业项目推介会。把蜀南竹海提档升级、竹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竹食品加工、竹博览、竹工艺、竹文化创意等作为主攻方向,瞄准有理念、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招商,突出抓好延链补链招商,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全年共包装推出现代竹产业招商项目57个,总投资507亿元。赴北京、浙江、福建等地区开展专题招商,主动对接竹产业行业500强企业30余家,与华侨城、上海御庭、宁波士林、安吉竹境、全球川商总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等广泛对接,成功签约安缇缦(蜀南竹海)运动生态康养旅游、年产5万吨竹科技材料、竹里春风小镇等9个项目,总投资31.35亿元。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设立了5000万元的现代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我县竹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和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金融支持,把竹产业发展纳入重点支持范畴。与国际竹藤中心、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南大学等单位战略合作日益密切。与国际竹藤中心、浙江农林大学在世界竹藤大会期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迅速推进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竹林生态定位站等项目建设。积极培养、引进竹产业中高层实用人才,设立院士、博士专家工作站,加大竹科研力度;聘请蜀南竹海创5A专家顾问9名,成功举办百博汇智—竹生态产业发展创新论坛,聘请7名专家教授为长宁县产业发展、竹乡振兴咨询委员会专家。强化竹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规划建设竹产业重点区联户路、产业路、运输路,全年完成水泥硬化路157公里,泥结石路200公里,生产便道260公里,各类输水管网10.3万米,新增蓄水10.6万立方米。

启示

    (一)做大做强主体。大力培育竹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强化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示范和线上线下营销网络带动作用。鼓励林农以土地、林权等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支持专合社、联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新业态,促进林农脱贫致富。建立竹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行业互助,发挥协会在林农、企业与政府间的纽带作用,为竹产业健康发展服务。

    (二)建立健全机制。建立“政府引领+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机制,成立强有力的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政府在竹产业规划、项目实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市场对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引导企业主体依据市场需求导向,差异化选择竹产品方向,形成良性竞争;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竹产业发展,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做到竹农受益、竹企赢利。

    (三)强化发展保障。设立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品牌创建等进行专项扶持;积极为竹产业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用地保障、融资贷款等服务。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对外引进竹产业高端人才,设立院士、博士专家工作站;对内建立竹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本土竹工艺大师、技能型工匠。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企业转,对竹产业项目实行“保姆”服务,为竹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政务服务。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