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产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新机遇
四川省决咨委副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长侯水平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康养产业强省建设,提出“康养产业应该成为四川发展的奋斗目标,康养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四川康养产业种类丰富,形态多样,仅从地理环境和基础资源看,就有森林、阳光、湿地、田园、避暑、新鲜空气、中医药、膳食、文化、旅游、体育、温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康养类型。同时,拥有丰富多样有利于康养产业发展的自然地理资源和环境,除了不沿海,其他各种地理环境几乎都有,各种自然资源具备。
四川正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
构建三个康养产业集聚区
四川拥有丰富的发展森林康养产业资源,森林面积达到18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8.03%,高出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森林类型多样,拥有123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8个。
2016年5月,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森林康养发展意见,提出到2020年,把四川基本建成国内外闻名的森林康养目的地和全国森林康养产业大省。2022年生态康养年产值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
已经形成三个重点区域:以安宁河谷为主体的攀西阳光康养产业集聚区;以大巴山脉为主体的秦巴生态森林康养产业集聚区;以藏羌地区为主体的川西民族特色康养产业集聚区
依托医卫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医养结合“一核两带”
根据医学院校和医院的区域分布特点,四川提出重点打造“一核两带”医养结合区域的发展思路。以成都为核心,包括德阳、绵阳、眉山、雅安和资阳等成都平原地区,发挥医养结合高端优质资源集聚的优势,形成带动、辐射全省医养结合创新发展核心区;以南、北两大医学中心为支撑,推动形成四川盆地南、北两大医养结合发展带。北带以川北医学院为中心,包括南充、遂宁、广元、达州、广安、巴中等地;南带以西南医科大学为中心,包括泸州、乐山、内江、自贡、宜宾等地。
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拥有药材资源5000余种,道地和大宗药材品种数量居全国之首。拥有中医医疗机构5243所,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著名医疗教学服务机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
全省成立了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小组,专门制定《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2020年)》《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提出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实现收入1000亿元,年均增长14%的发展目标。
四川还积极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旅游等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养服务,积极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发展中医传统运动健身休闲产业。
建设康养基地探索制定地方标准
四川十分重视相关基地建设,提出到2022年全省建成生态康养基地250个、森林自然教育基地100个。已评定森林康养基地220余处,省级森林自然教育基地70处。加强康养基地标准化建设,出台地方标准:《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资源条件》(DBS1/T2262-2016);《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基础设施》(DB51/T 2261-2016);《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康养林评价》(DB51/T 2411-2017)。
四川发布了全国首个“森林康养指数”,包括森林康养基地的温度、湿度、高度、人气度、舒适度、通畅度等6项康养指数。同时,还制定了《森林康养基地评定办法(试行)》,规定了基地的评定标准以及申报、推荐、评定程序和相应的监测措施。经评定公布的森林康养基地,优先享受国家和省贷款贴息、造林补贴、良种补贴、森林保险、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扶持政策。
建立医养结合机制应对老龄化
四川大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机制,把加快发展医养结合产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文件。
鼓励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统筹医疗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支持医疗机构通过多种形式提供健康养老服务;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2015—2018年,省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医养结合类项目78个,共计投入2.26亿元,大力支持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一批医养结合产业集聚区,形成多元的养老办医、医疗办养、养护结合服务模式,基本打破了“养老不医护”“治病不养老”的现状。截止2018年底,全省共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1102家,255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2537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协作机制。
政府引导扶持康养产业发展
2015年以来,四川相继发布了《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实施方案(2018—2022)》等20余个与康养产业直接相关的文件。
各市州以及县区市也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文件,如:眉山市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意见》,洪雅县制定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广元市苍溪县制定了《林业和园林局森林康养工作实施方案》,利州区编制了《天曌山森林康养规划》等。
培育康养理念推进社会参与
四川在康养产业方面办有“四会”“三节”。四会:“中国·四川森林康养夏季年会”“中国·四川森林康养冬季年会”“中国·四川森林自然教育大会”“四川生态旅游博览会”;三节:“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四川红叶生态旅游节”“四川养生旅游节”。创设了“国际生态康养天府论坛”“中国康养产业论坛”和“中国西部康养产业发展”论坛。 举办生态康养产品创意、生态康养形象大使、最佳生态康养师、最隹生态康养基地及最美森林康养人家等赛事。确定每年5月为“森林康养月”,5月5日为“生态康养日”。
通过政策鼓励等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康养产业。积极推进生态养生示范村、乡(镇)、县建设,培育和引导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康养,积极发展森林康养人家,使康养产业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开展森林康养的农户近3万户,已评定省级森林康养人家400余个。社会力量投入康养产业超1000亿元。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驱动的健康养老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抓住康养产业机遇推动县域高质量绿色发展
县域拥有发展康养产业的丰富资源,南充森林覆盖率40.64%;西充森林覆盖率45%,高出全省平均7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具有发展康养产业的天然优势,有“生态西充 康养福地”之美誉。
——老龄化加剧让康养产业迎来发展空间。四川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2000—2018年,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年均增速0.63%,高出全国0.23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762万人,占21.13%,65岁及以上人口1181.9万人,占14.17%,分别比全国高3.25和2.23个百分点。
四川老龄人口数量大、占比高,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一直比全国每年低2个千分点以上。二是大量青壮年出省务工(西充2017年19.25万人)。三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2015年以后,四川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四是得天独厚的宜居宜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省外老龄人口入川定居。(邹悦:《四川60岁及以上人口达1751万》,《成都商报》2018年9月20日)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顺应城市化大势。大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和力度还将持续增强。《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2035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天府新区建设快速推进;东进战略实施力度加大。未来5年,成都还要增加8条地铁线路。
——优质化让县域绿色产品更具优势。 农产品有机化、无害化、标准化、可信任,西充“好充实”农产品等。同时,康养服务趋向规范化、高质量化。
——农业公园是田园康养的新未来。
2019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推出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乡村旅游重点村。”
农业公园是把农业生产场所、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的一种现代休闲农业经营方式。西充县正努力打造“中国西部现代农业公园”。
在农业发展中需引入田园康养的内容,农作物选择、农事活动组织以及农活安排等,要突破传统的耕作等方式,根据当地的区位以及自然环境等条件重新布局组织,使休闲养生度假与当地的田园、乡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规划农业项目中要兼顾休闲养生度假需求,既要有“动”的农耕体验项目等,也要有“静”的居住等空间和环境,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休闲养生,在休闲养生中促进农业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