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站高远、科学决策,围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为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财政厅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财政政策、防范化解风险,多措并举推动县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切实贯彻省委“一千多支”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成效评价机制
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明确要求,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阶段性任务实行差异化考核。为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成效分类评价体系。一是划分四大考核类区。按照县域主体功能定位,结合行政区划特点,将全省183个县(市、区)划分为城市主城区、重点开发区县、农产品主产区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四大类别县进行分类考核。二是建立五大指标体系。按照城市主城区突出城市功能建设和产业发展优先,重点开发区县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并重、集约化发展优先,农产品主产区突出农业发展优先和产业融合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突出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定位,差异化设置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5大方面考核指标权重。三是设置三大考核奖项。根据四大类别县发展重点,差异化设置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县城经济发展进步县三大奖项,每年根据考核综合得分或进步位次选取产生并给予激励。
二、切实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政策资金保障体系
按照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财政厅立足自身职能,完善财政体制、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着カ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省与市县收入分享体制,有序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撒县设市、撤县设区,壮大县级收入规模。2018年,全省县级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5亿元,占全省的63%,占比超全国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县级收入规模居全国第6位、西部地区第1位。二是构建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研究提出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一个方面15条财政政策,制定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八个方面23条财政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十三个方面财税政策、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的财金互动政策34条,推进实施30件民生实事。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坚持财力下沉,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2018年县级转移支付补助达到3613亿元,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496亿元,规模居全国第3位、西部地区第1位。2019-2022年,省级财政将整合专项资金800亿元以上,着カ改善县城交通、环卫、水利、能源、通信等重点领城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加大激励奖励,对县城经济发展考核获奖县、天府旅游名县以及乡村振兴示范县给子专项奖励。四是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制定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措施15条。调整财政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推行财政政务服务一体、标准化建设,落实西部大开发、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清理规范收费基金各项政策措施,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保持“零收费”。
三、切实贯彻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要求,着力构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安全防线
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决策部署,紧盯重点领城和关键环节,印发经济、财政运行风险防范化解方案,并将防风险工作纳入全省财政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内容予以推进落实。一是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严格实行债务限额和预算管理,全省县级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限额范围之内。实施政府债务风险评估预警,建立隐性债务动态监测机制,制定分类分级化解方案,隐性债务增长得到有效過制。二是兜住“三保”支出底线。建立县级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支出兜底补助机制,对工资和扶贫资金实行开设专户管理,进行专项保障,建立分片联系指导、提醒约谈、责任追究机制,促进县级“三保”支出全面落实。三是严肃财经纪律。扎紧制度子,建立负面清单,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加强凤险防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今天,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县城经济发展大会,进步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全省县城经济的发展定位、目标和路径。全省财政系统将深刻领会此次大会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落实各项政策,强化资金保障,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