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加快成都先进材料产业区跨越发展

时间: 2019-07-11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加快成都先进材料产业区跨越发展

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区紧抓产业发展的主线,不断强化“项目建设”的载体作用,大力优化产业招商体系,力促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力彰显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的集聚效益,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成都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是成都市66个产业功能区(集聚区)之一,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地处成渝经济圈和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总规划面积43.1平方公里,东至成金青快速通道,西至宝成铁路,南至金芙蓉大道二段和铁路北环线、青白江区行政边界,北至青白江区行政边界。园区先后荣获国家、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绿色建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绿色园区;2019年1月,园区正式获批成为省级经开区。

二、发展成果

      功能区是成都市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生态圈的主要承载功能区,属于全市28个重点产业生态圈之一,以优化发展先进材料、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加快(创新)发展新经济产业为主导,加推推进新型材料产业的提升发展。在经济总量、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营商环境、体制机制6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经济总量不断提高

      2018年,功能区共有企业1200余家(规上企业219家),同比增加15%;其中涉及先进材料及相关细分领域的企业约600余家,占企业总数的50%。2018年,功能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14亿元,同比增长15.12%,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总量的92%;实现工业增加值增幅11.6%;新增新经济企业298家,新经济产业增加值增幅18%;实现工业投资98.7亿元;实现全口径税收13.92亿元。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国内市场占比约为60%左右,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绿色建筑材料(建筑工业化部品部件)国内市场占比约为55%以上,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对全市乃至全省加快打造国家级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国内一流的先进功能材料产业高地等具有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老工业产业转型成效显著

      近年来,受资源要素紧缺、产能过剩、市场萎缩、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13年,青白江区成为成都市唯一被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的区(市)县,2014年,被省政府纳入“8市1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范围。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青白江区委区政府正式提出在川化攀成钢片区共计15.0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以总部经济、商务会展、科技研发、数字经济、文旅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塑造以绿色为底色、以产业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情怀为源泉的“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

      一是过剩产能有效化解。2014年6月,川化全面关停生产装置,彻底退出天然气利用领域,化解合成氨产能56万吨、尿素产能83万吨、三聚氰胺产能9.38万吨,占全国化解过剩钢铁产能的10%以上;2015年3月,攀成钢关停冶炼系统,关闭405立方米高炉4座、80吨转炉1座、100吨提钒转炉1座,化解炼铁产能180万吨,化解炼钢产能170万吨,占全国化解过剩钢铁产能的10%以上;2016年10月,攀成钢公司关停管、棒、线材生产线,化解钢材产能260万吨,其中:无缝钢管150万吨、棒线材110万吨,实现攀成钢全面关停。

      二是新兴产能集聚发展。川化和成钢所占土地除保留部分新兴产业用地外,将全部搬迁腾退。川化集团引进托管机制,推动川化集团从其控股公司剥离分立,实现四川能投托管,投资近2亿元重组改造川化集团工程、物业、培训三大辅业,形成三家新公司,采用以新带旧方式提升公司经营效益和实现员工再就业。攀成钢原址实行部分搬迁,转向发展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等新兴产业,积微物联、成都市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已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示范项目。同时,坚持“退二进三”,成功引入万达地产、西南云计算项目等落地并加快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三是城市功能格局优化。按照“功能复合、产城一体、绿色低碳、合理高效”理念,启动并开展《智慧产业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青白江区智慧产业城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合理布置生产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青江南路、智慧产业大道、敬业路东段顺利通车,进一步完善片区的物流集散能力,缓解和改善通行质量,显著提升片区互联互通水平。人才公寓进入主体施工;长流湖湿地公园示范段建成开放,上下游扩面工程正式启动;推进管网基础设施完善。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建设,对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推进城市电网、通信网架空线入地改造工程。同时,川化、攀成钢工业遗址已纳入“成都市近现代工业建设留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正抓紧编制《工业遗址公园建设设计方案》,探索采用多元化投资合作方式,计划对川化、攀成钢厂区内氨球、造粒塔、煤气柜等重大标志性建构筑物进行保护性开发。

      四是三供一业改造顺利完成。全面推进并完成企业老旧小区内道路、供电、供气、排水等改造建设,完成小区结构加固、节能改造、风貌提升工作。分片区、分步骤、有计划的实施并完成川化、攀成钢、丽雅纤维等职工生活区“三供一业”改造暨老旧院落整治项目。攀成钢钒公司涉及“三供一业”改造共3974户,川化集团涉及“三供一业”改造共7772户,丽雅纤维涉及“三供一业”改造共881户,目前均已改造完成。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校院企地合作深度融合。制定《青白江区工业区管理委员会“校院企与产业园区深度融合建设发展共同体”工作推进方案》,与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以及攀钢集团分别签订深度融合合作协议书,实实在在推动各方“利益共享、利益捆绑、协同管理”合作新模式。其中,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建成落户,目前正推进其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苏州汽车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共建4个重点实验室。

      二是企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功能区建成15万余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2018年,功能区新增科技型企业27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59.09亿元。共申请专利153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50件;专利授权总量724件;发明授权总量9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4.18亿元,同比增长10%;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共23个,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5个。

      (四)绿色发展成效突出

      2018年,功能区单位产值能耗0.1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综合能源消耗980754.1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9.37%,共计30.62万吨,同比下降43.6%,化学需氧量排放196.6吨,同比下降35.3%,氨氮排放11.7吨,同比下降64.9%,二氧化硫排放2162.54吨,同比下降24.4%,氮氧化物排放2021吨,同比下降17.89%,相关指标排放符合节能减排相关要求;2019年,功能区获批省级绿色园区称号。

      (五)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突出精准服务,着力破解企业发展瓶颈。深入推进精准服务网格集成工作,逐步建立问题收集、处置、反馈“链条式”闭合的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实现产业化项目承诺制的再次优化,将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的时间从170余天缩短到90天,全面提高了建设项目推动效率,节约了企业的建设时间成本。二是积极做好政策兑现。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区产业扶持和减税降费政策,着力减轻企业负担,2018年共计协助企业对上争取资金1200万。三是切实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加快推动政府南路等道路建成通车,加快大弯南路等项目建设,完成长流河核心区绿道和水工建设,人才公寓主体进展已达50%。

      (六)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产业功能区党的建设推动产业功能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文件精神,功能区管委会充分发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建设的政策叠加效应和联动效应,创新选人用人、收入分配和干部管理体制,建立了企业化的管理运营机制,实行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灵活用人机制,各级岗位采用“公开竞聘+员额管理”相结合模式,打破身份、年龄限制,按照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原则进行聘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狠抓项目招引建设

      一是围绕5个功能板块,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空间形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找准发展定位和实现路径。重点提升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功能,突出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加快新经济产业的壮大发展。做好资源梳理和项目策划包装,加强招商推介。二是围绕智慧产业城中央商务区核心功能,加大商业综合体、高端办公楼宇、国际社区、工业遗址公园项目招引落地和公建配套设施的完善,确保重点项目顺利落地。三是不断拓展成都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高性能分子研究中心产学研用平台技术领域,建立院企协作机制,促进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助推主导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提升。加强与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对接,争取设立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成都服务站。继续培育积微物联准“独角兽”企业做大做强,利用低效闲置资源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和新经济产业园。

      (二)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一是落实“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要求,继续深入开展项目服务承诺制,大力推行“一站式帮办”。认真梳理园区服务管理中存在突出问题和短板,建立协调解决企业问题长效机制。实施分级管理,网格集成,专员贴身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和多头重复管理顽疾。二是组建行业商会,积极探索产业社区管理新模式。通过召开银企座谈、贸易对接会、产品展销会、技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围绕降本增效,引入供应链管理,推动企业传统生产组织方式转型升级。重点针对企业外贸需求,与港区协同建立园区企业进出口商会,力适欧适铁产业做大做强。三是树立国际化思维,讲好青白江国际化故事,突出品牌打造和形象展示。以获批省级经开区为契机,全力做好蓉欧铁路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和申报工作。

      (三)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一是抓好项目清理清退,加大闲置地块清理,通过约谈促建、新建标准化厂房、依法收回等方式分类处置。二是积极推进停产停业企业清理,因企施策,采取产业调整、兼并重组、司法处置等多种方式,加大二次招商引入力度,盘活利用闲置厂房。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落户,引入电子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产业,助力园区产业提质增效。三是对企业税收开展全面摸排,加大对零散税收、跨区域税收监管力度,强化单位产出、地方贡献和产业分析,切实用好稀缺土地资源,提高亩均税收效益。

      展望未来,成都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委省政府关于省级开发区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功能区集聚建设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蓉欧枢纽、自贸区建设等重大资源平台优势。着重围绕新型材料作为主导产业,抢抓申报蓉欧铁路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设立综合保税区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和培育新经济,激发经济新动能,提升投资吸引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到2022年,新兴产业实现产值约800亿元;到2025年,实现功能区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为建设成为全国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西部跨境加工贸易引领区、四川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成都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核心区和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引擎不懈努力!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