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为先生态为本
中共华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晓梅
华蓥市地处四川东部、华蓥山中段西麓,隶属伟人故里——邓小平同志家乡广安,曾是川东游击队战斗和生活的主要区域,被誉为“红岩故里”,1978年建置华云工农示范区,1985年撤区设市,幅员面积470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华蓥是国家重要的“三线建设”基地,曾沿山布局明光、红光、金光等“八大军工厂”,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以煤炭、水泥为主的“一黑一白”产业,境内煤矿、水泥企业一度多达200余家。随着军工企业全部外迁、煤炭等矿产资源逐步枯竭和大批工矿企业关停并转,市内产业空心化、人口空心化日益加剧,全市贫困发生率最高升至6.9%,经济社会遭遇“矿尽城衰”剧烈阵痛。自2009年被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以来,在国家发改委持续大力支持和省政府相关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华蓥围绕转型发展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为先、生态为本”理念,确立了“工业城、旅游市”发展定位,规划布局了“两城四区”六大增长极(蓥西新城、工业新城,华蓥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文旅小镇试验区、铁路物流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开启了艰难的转型发展之路。历经10余年的努力,全市经济社会获得了大发展,形成了产业、生态、城市、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09年的2.5倍、5.6倍、2.6倍、3倍,三次产业经济结构由2009年的11.8:61:27.2优化调整为2018年的7.9:58.3:33.8,进一步厚植了华蓥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型跨越的后发优势。
一、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主线,“川东煤都”变“产业新城”
产业是强市之本、兴市之基。我们审时度势,抢抓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调整升级的历史机遇,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综合考量资源环境、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按照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确立了发展电子信息、玄武岩纤维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抓到底,取得了显著成效。“无中生有”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抢抓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果断将工业主攻方向由“一黑一白”资源型产业调整为电子信息新兴产业,组建10亿元规模的战新产业基金,全力搭建产业、金融、物流、外贸、人才五大平台,制定出台产业发展、用工促进、物流补贴等产业扶持政策,引进社会资本建成第一代产业孵化园18万平方米、建设第二代产业孵化园75万平方米,成功招引华金润、坤鸿电子、怡田科技等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形成了从零部件加工到整机研发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自2009年引进第一家电子信息企业以来,全市累计入驻电子信息企业85家,其中规上企业40家,2018年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三,成功纳入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四大重点布局,华蓥电子信息产业园获评全国电子信息行业首批重点推荐园区,实现了从“无中生有”到“落地生根”、从“一花独放”到“百木成林”的成功转变。“点石成金”发展玄武岩纤维新材料产业。变革传统的产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利用市内独特的玄武岩资源优势,“精吃资源饭”,2011年引进发展首家玄武岩连续纤维新材料生产企业,建成运营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玄武岩工程分中心、院士工作站,组建成立院士专家技术入股的实体化研发公司,并与陆军勤务学院合作共建国家救灾应急装备技术研究分中心,实现了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全面突破。全市年产玄武岩短纤维生产突破10万吨,产品在西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目前,正加快建设占地1.5平方公里的玄武岩纤维新材料产业园,3万吨玄武岩原材料均质化生产线、3500吨单体连续纤维池窑生产线和2000吨湿法毡生产线建设快速推进,力争用3—5年的时间,玄武岩长纤维及纤维复合材料生产突破5万吨,建成产值达100亿元的西部地区最大玄武岩纤维新材料产业基地。升级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毗邻重庆区位优势,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化、自动化升级改造,全力为重庆长安、福特等汽车企业生产配套,现已培育装备制造企业32家,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近5年实现了年均两位数增长。2018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42亿元,煤炭等资源型产业产值占比从2007年的57%降至4.4%,战新产业产值占比增至51.2%,昔日的“川东煤都”蝶变为享誉全川的产业新区。
二、坚持把生态转型作为根本,“荒山矿区”变“生态景区”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全域开展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产业与生态双赢相促。实施生态修复。以建设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为引领,坚定落实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计划,依法关停水泥企业9户、煤矿非煤矿山43户,将19处石灰岩矿山整合为3处,按照绿色矿山标准科学开采,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抓手,全域开展江河湖库防护、森林资源保护等“七大行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工矿废弃地复垦、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2009年以来,累计治理石漠化土地、复垦工矿废弃地30.8万亩,新增(抚育)林地7.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较2009年提高6个百分点、达51.7%。发展全域旅游。依托华蓥山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成AAAA级华蓥山石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全国第三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培训基地,规划建设30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生态康养避暑旅游小镇,努力把华蓥山建成中国康养避暑旅游名山;发挥“依山、多丘、傍水”的地形优势,在华蓥山西麓依山就势布局森林康养带,在缓丘地带布局花韵果香示范区、葡语田园示范区和樟林悠步示范区,沿渠江全力打造百里渠江最美滨江画廊,因地制宜建设运营乡村旅游景点19个,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市;坚持“文旅城、景观城”定位,深度植入华蓥红色文化、南宋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全力打造南宋文化主题公园、天上街市宋文化仿古商业街等城旅融合项目,推动景区旅游与乡村旅游、城市旅游、文化旅游等相融互动发展。
三、坚持把城市转型作为重点,“工矿老城”变“宜居新城”
围绕“产业城、景观城”功能定位,积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广安会客厅、重庆后花园”。坚持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新(改)建40余公里城市骨干道路,建成投用财富中心、商会大厦等一批产城融合项目、15个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城市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坚持文化传承、守护城市记忆,对老城实施原貌保护,建成南宋文化小镇、怀旧双河老街等城市文化项目,城市品位提档升级;坚持城旅融合、引客入城,实施“一湖两河”综合治理,建设云谷湿地等七大城市生态景观,城市生态持续优化。2009年以来,新增城市面积7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6万人,城市建成面积达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3万人,城镇化率达48.5%,较2009年提高9个百分点。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华蓥正成为一座可“望山、见水、记乡愁”的宜居生态之城。
四、坚持把社会转型作为目标,“贫困山区”变“小康华蓥”
坚持民生优先、民生为本,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03.6亿元、实施各类民生工程1054项,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低保、残疾人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托底作用充分发挥。坚定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加快煤矿棚户区改造,在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的城市核心区,新建采煤沉陷区安置房3501套、36.8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3374户187.2万平方米;引导矿主就地转行,13名矿主投资参与电子信息、旅游康养等接续替代产业;帮助矿工就近转岗,引导用工企业依托职教中心开展订单培训,6200余名矿工实现就近转岗就业,有效解决了下岗工人就业难、用工企业招工难的“两难”问题。全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09以来,先后投入23.2亿元实施扶贫公路、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培训推荐等到村到户到人项目,累计减贫43356人,2016年在全省88个贫困县中率先“摘帽”,获评省级脱贫攻坚先进县;2017年率先在全省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华蓥的转型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华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经验做法,持续用力走好转型路,奋力开创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