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中共绵竹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李麒麟
一、基本情况
绵竹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属德阳市下辖县级市,东南靠德阳市旌阳区,东北与绵阳市安州区接壤,西南与什邡市隔河相望,西北与阿坝州茂县毗连。距成都59公里,德阳33公里,绵阳26公里,属成都1小时经济圈,德阳、绵阳半小时经济圈。幅员1245平方公里,辖20镇1乡,户籍人口50万人,具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特点,西北部为龙门山脉,东南部为成都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悬殊,最高海拔4405米,最低海拔504米。
绵竹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工业尤其是资源型工业占GDP比例高,超过50%,而工业又主要依靠食品饮料、机械加工、磷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其中磷化工产业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绵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解决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力量。已累计产出磷矿等原料3000余万吨,创造产值约60亿元,是全国重要的磷复肥、磷酸氢钙生产基地。2017年矿权退出前,磷化工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4%以上,直接从业人员近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1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0%。随着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及拟建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探采矿权清理整顿工作的深入推进,绵竹磷矿开采资源大幅度减少,涉及停产、半停产企业数剧增,产业已处于衰退阶段,绵竹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7年GDP增速在2016年9%的基础上滑落到8.1%,经济指标呈断崖式缩减。面对各种困难,绵竹市委、市政府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提出建设“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的转型发展目标,坚持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2018年GDP增速回升到8.5%,2019年一季度GDP增速提高到9.3%,转型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坚持路径思考,谋划转型方向
围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着力把转型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大格局大战略中谋划,牵头拟定了《绵竹市转型发展实施意见》、《绵竹市推动矿区乡镇转型发展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邀请了省经研院、省社科院两个团队的专家为绵竹转型发展“把脉问诊”,形成了《绵竹市产业转型发展研究》、《绵竹市产业转型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宽转型发展路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2)坚持矿权退出,守护“绿水青山”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标本兼治、分步实施,区分矿种、分类施策的原则,坚定不移推动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探采矿权有序退出。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挂帅的九顶山自然保护区探采矿权集中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矿权清退、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政策法规、信访维稳、督办问责、综合协调7个工作组,落实“一个探采矿权、一本台账、一个责任领导、一个工作小组、一张退出时间表”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列出清单,挂图作战,截至目前,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内46个矿权(其中:采矿权28个,探矿权18个)基本完成整改任务,累计封停井硐243口。
(3)坚持扬长补短,促进产业转型
抓住磷、用好磷,提高磷化工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推动磷化工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延伸和拓展磷化工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形成了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快解决资源型城市遗留问题;不唯磷、超越磷,大力提升非磷产业比重,以致远锂业、润格生物、华康药业为主要的锂电新能源、生物科技、医药制造等接续替代产业正加快发展,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94.3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18%。同时,加快改善营商环境,着力推动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2018年,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6%,民间投资占比达到89.1%,税收贡献超过80%。获评“四川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4)坚持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以玫瑰为核心发展农旅融合产业,为周边群众每人每年增加收入约3000元,在玫瑰节采摘期间,带动周边农户销售玫瑰产品,农户销售收入可达万余元;依托玫瑰产业,着力打造“月季产业园”“玫瑰幸福美丽新村”“三溪艺术小镇”等特色旅游产品,带动我市沿山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2018年9月28日,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月季展,仅国庆期间,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商展活动成交额超过400万元。以年文化为核心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年画村仅年画产业年均收入约4000万元。
(5)坚持平台支撑,促进载体转化
园区平台、创新平台、投融资平台等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抓住这个关键点、关键环节久久为功、持续用力。重点抓好三大平台建设:一是强化园区平台建设,推动绵竹经开区成功成为省级高新区,推动德阿生态产业园成为省级开发区,在生态园区成立行政审批局园区分局,提升企业项目落地的承接能力和发展潜力。二是强化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21%,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2.6%。三是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做大应急周转资金规模,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投资基金,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6)坚持项目支撑,积极向上争取
成功纳入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政策支持,围绕独立工矿区支持方向,积极对接,梳理包装转型发展项目11个,总投资7.4亿元,主要包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建设等领域,用于支持改善矿区发展条件和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建设资金。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外交通不发达,转型经济的外向度较低。我市地处成都平原经济区边缘,区位优势不明显,且境内高速通道、轨道交通均不发达,导致我市的转型经济发展外向度较低、活力不强,与成都、绵阳以及其它地区的合作力度不大。
二是园区建设待进一步提升,要素保障优势还不够明显。特别是德阳阿坝生态产业园,因其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相关配套基础设施未跟上,导致企业入驻意愿不强,其2018年产值、入驻企业数量远低于成德工业园,也低于成阿、甘眉等“藏区飞地园区”,锂电等新兴产业对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仍然还未凸显。
三是本级财力难以解决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持续转型发展缺乏资金保障。持续多年磷矿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修复治理问题,采矿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及相关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遗留问题,都需要长期投入大量资金来逐步消化解决,而我市税收来源结构单一,近年来又未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磷化工产业衰退导致的固有税收收入的减少,持续推动转型发展面临极大压力。
四、恳请支持事项
一是支持绵竹对外交通发展。将成彭什绵安轨道交通、山地轨道交通绵竹支线纳入省级轨道交通规划中,进一步支持和加快推动德阿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提升和改变绵竹区位现状,促使绵竹加快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和环成都经济圈。
二是支持发展平台建设。在我市省级园区和飞地园区土地、用电、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方面予以协调和帮助,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三是进一步加大转移性支付力度。在每年的中央预算内、省预算内资金项目争取、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加快解决遗留问题和持续推动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