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时间: 2019-05-16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推动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中共泸州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吴燕晖

泸州地处四川省东南、川渝滇黔四省市结合部,是我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因天然气资源枯竭,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资源枯竭倒逼转型发展,编制了《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泸州市五大发展理念规划》《泸州市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等,以产业转型为核心,联动推进城市、生态、民生全面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1—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7倍,全省排名由第9位上升到第6位;2015—2017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考核优秀等次。

一、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发展由单一结构向特色多元转变。一是从“弱”到“强”,夯实创新能力基石。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建设,建成泸州老窖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2个。二是从“低”到“高”,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以泸天化改革脱困为突破,通过破产重整、债转股等方式盘活企业资产,实现扭亏为盈。持续壮大泸州老窖、郎酒两大酒业龙头,组建川酒集团,带动中小酒企抱团发展,泸酒市场占有率约为全国15%、全省34%。三是从“无”到“有”,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千亿产业”和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现代医药等新兴“千亿产业”,华为集团、步长生物、中航转向等龙头企业先后落户泸州。四是从“旧”到“新”,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酒博会”“商博会”“农博会”展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泸州被确定为四川唯一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15.2:56.5:28.3调整到2018年的11.2:52.1:36.7。

二、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深化产城融合,推进城市空间布局由独立分散向集约有序转变。一是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围绕解决“人怎么集聚”“钱怎么筹集”“土地怎么用活”“城镇怎么管理”,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总结出“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农民宅基地和农房政策”等3条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约24.46万人。二是推进“产城景”融合一体化发展。完成老工业区机械制造企业“退城入园”、搬迁改造,将全市产业园区整合为泸州国家高新区、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泸州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四大园区”,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推动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发展。三是推进新城建设和老城有机更新。扎实抓好两江新城建设,改造提升蓝田片区、小市片区等老旧城区,2011-2018年,累计改造棚户区743.97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正加快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

三、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由被动治理向主动保护转变。一是治理历史遗留。统筹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持续推进生态脆弱区治理。2011-2018年,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由3%提升至43.6%,累计恢复治理面积5843.2万平方米,历史遗留毁损土地复垦率由0.33%提升至42.5%,累计复垦面积3004.5万平方米。二是守护一江清水。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沱江、濑溪河流域治理,加快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和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长江泸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全市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大力开展新一轮绿化泸州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6%。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三是保卫蓝天白云。全面完成火电及大型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改造任务,推进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2018年,泸州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6.2%,空气优良天数率达83.6%。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1、全国第9。

四、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推进区位条件由川南内陆向四川南向开放“桥头堡”转变。一是加快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突出水港特色,推进实施《总体方案》试验任务139项,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15项,全国首创27项,“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成功争取到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泸州港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泸州航运物流交易所、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完成筹建,有序推进综合保税区、国家开放口岸等争创工作。二是全力推进区域互联互通。以列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契机,加快构建“水公铁空”立体交通体系。已开通3条近洋航线及“蓉欧+泸州”班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55.4公里,川南城际铁路加快推进,云龙机场已开通36条航线。三是进一步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突出南向开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深化与广西北部湾、粤港澳地区等沿江港口、城市合作,协同开放区域达45个。累计招引跨国公司、央企、大型国企、知名民企130余家,市外国内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8%以上。四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建设政务服务示范城市。2018年,完成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1.3%,获评“四川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五、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社会保障由点面结合向全面覆盖转变。一是打好脱贫攻坚战。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五年任务、提前完成”,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9%,低于全国(1.7%)、四川省(1.1%)水平,合江县被评为全省摘帽工作先进县,叙永县健康扶贫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切实加大民生投入。全市民生支出比重持续稳定在70%以上,妥善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困难群体就业和住房保障等问题,2011-2018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3%至4%之间。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泸县创建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合江县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民预防保健试点,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肯定。成功创建国家文化消费城市试点、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下一步,泸州市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继续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