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推动荔波县高质量发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专家 张平
一、荔波县基本概况
荔波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和广西交界地带,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县接壤,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南丹县毗邻,西面与贵州独山县交界,北面同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全境东西长67.3公里,南北宽58.5公里,总面积2431.8平方公里。荔波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仅存连片、保存完整的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汇集了世界喀斯特典型代表,被誉为“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荔波生态良好,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69.5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最高达18万个,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100倍,是一个天然氧吧、天然基因库。
荔波县总人口1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7%,主要有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的故乡。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荔波历史上长期被大山阻隔,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每个民族都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婚丧嫁娶习俗,样式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至今仍很好地传承。
荔波县是贵州的南大门,也是西南地区距离最近的出海大通道,背靠成渝经济圈,位居“昆明—桂林—贵阳”三角国际旅游区中心空白区,面向港澳台和东盟经济圈,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前已建设开通了“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
“铁”就是铁路和高铁。荔波县境外铁路西边有黔桂铁路,北边有贵广高铁,过境贵南高铁已完成规划,并已开工建设,将于2022年开通运营,届时荔波到广西省会南宁仅1小时,到省会贵阳只需45分钟。
“公”就是高速公路。目前外联交通有厦蓉高速、贵新高速、三荔高速、麻荔高速纵横交错。另外,过境312、206省道升级完成。未来3-5年,将相继开通从江、榕江、环江三条高速。
“机”就是飞机。荔波机场距县城13公里,目前已开通贵阳、广州、成都、西安、南宁、海口航线,即将启动机场改扩建工程。
1996年,荔波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2007年,荔波以其绝无仅有的喀斯特森林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2015年成为国家5A级景区,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卫生县城等。县境内拥有国家级樟江风景名胜区、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瑶山古寨景区、邓恩铭故居陈列馆、恩铭故里景区、冰雪水世界、荔波古镇及寨票渔隐景区等知名景区景点。
二、荔波旅游发展历程
(一)从“无”到“有”
上世纪80年代,荔波旅游丽质初显。
·1987年,经国务院审定,贵州省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贵州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管理处”成立。
·1990年8月,小七孔风景区被批准为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1992年7月,公安部批准荔波县为对外国人开放县;同年9月,荔波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开放区。
·1994年,升格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被邀请到荔波县,进行专门深入的考察论证,荔波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珍惜这一丰富的自然宝藏,积极创造条件,向国务院申报晋升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1996年,茂兰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并于2002年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2004年,荔波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优先发展三大重点旅游区之一。
·2007年,荔波以绝无仅有的喀斯特森林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成为贵州第一个、中国第六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2015年,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二)荔波旅游资源
荔波旅游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民风朴实,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自然景观奇特秀美。在310.6平方公里的不同景区内,融山、水、洞、林、湖、瀑多种景观于一体,玲珑秀丽,享有“超级盆景”之誉。县内拥有国家级樟江风景名胜区、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瑶山古寨景区、梦柳布依风情小镇、瑶麓青瑶古风园、荔波古镇、赛娥布依风情湾等知名景区景点。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荔波旅游产品已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户外康体等方向转变,开发模式亦由散点式向网络化、品牌化和区域整合方向发展。目前,已成功打造了水浦恩铭故里、寨票鱼影民宿、瑶山懂蒙村等具有荔波民族特色的精品民宿,精品民宿示范点亮点纷呈;“冰雪水世界”、“月亮湖湿地公园”、邓恩铭故居文化广场已建成;低空旅游、观光小火车、玄武山、观音峰、老荔波古城修复、智慧谷生态城等新兴业态产品正稳步推进建设中。
1、以喀斯特自然风光为主的绿色资源
走进荔波就是走进了绿色王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9.55%,景区和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4%。风景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近四分之一,荔波山清水秀,步步是景。拥有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主要景区有水春河峡谷景区、樟江风光带、大小七孔景区、茂兰景区等,景区目前已开发57个景点,经专家考证达到世界级的6个,国家级的25个。
以民族风情为主的特色资源
荔波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7%,主要有布、水、苗、瑶四大民族聚居。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婚嫁丧娶习俗,样式独特的民居建筑及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别具情趣,形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仅以婚俗来讲,就有布依族的“八大碗”、青裤瑶的“凿壁谈婚”、“月夜接亲”、白裤瑶的“月下吹箫”、“笑打亲家”等令人眼花缭乱,布依“六月六”歌节、“矮人舞”,水族“卯节”,苗族“姑臧节”、“四月八”斗牛节,瑶族“猴鼓舞”等东方原始民族瑰丽、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令人大开眼界。荔波瑶族更是被称作“东方印第安人”。
传奇惊人的红色文化
荔波是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故乡、是革命老区,曾养育出蒙九龄、杨家骝、全正熹、郑希侠等一大批爱国英雄人物。现有邓恩铭故居及其祖居老宅、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黎明关遗址等全国革命遗址12个,永康穿洞抗日遗址、洞塘蒙家坳抗日遗址等其他遗址4个,特别是革命领导人邓恩铭故居现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旅游要素日臻完善
近年来,荔波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育,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的战略部署,致力扩大荔波旅游产业的规模与质量的提升,旅游服务体系更加完备,设施更加齐全。目前,我县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配套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三、荔波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一)全域旅游的概念
国家旅游局的定义: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同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学术层面的定义:所谓全域旅游就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旅游人次的增长,还有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生活品质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在人民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构建体验点-体验线-体验面-体验场的体验模型。
旅游行业层面的定义: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县)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
荔波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形成背景
驱动因素: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政策。
紧紧围绕“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的战略定位,力求把荔波旅游“做美、做优、做强、做亮”,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在推进全域旅游实施上不仅仅局限在空间拓展和单一的旅游业上,把一、二、三产和城镇化导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同步推进、融合发展,真正走出一条既符合荔波实际又独具荔波特色的发展之路。
2015年3月,由我县率先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概念。之后,随着不断的完善和提炼,最终形成了“545”全域旅游发展体系。
(三)战略实施依据
·荔委[2015]29号文件:
2015年8月31日,荔波县委出台了《中共荔波县委 关于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决定》。
1、基本内涵:以旅游业为核心,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经济,把一、二、三产和城镇化导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相生相融。
2、四大工作重点
·谋篇布局,推进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合理构建空间布局 ;
·围绕旅游产业,把一、二、三产和城镇化导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夯实全域旅游的基础支撑,促进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深化旅游体制改革,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
2016年,荔波成为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期,省政府批复同意荔波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
(四)“545”全域旅游体系解读
1、五个维度全面理解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荔波县的全域旅游发展打破以往单纯就旅游而说旅游的传统思路,推出了一个叫“545”全域旅游的战略支持体系。第一个“5”就是五个维度,我们叫全空间拓展或者叫全空间布局、全季节体验、全过程服务和全民参与、全产业融合;
第一个维度是全空间拓展。过去,荔波旅游基本只关注大小七孔,忽视了境内其他景区景点,使得全县的旅游服务要素、配套设施基本都集中在这一区域。其实荔波有非常多的美景都没有被开发利用。比如:茂兰自然保护区,进入的交通条件、接待能力、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都相对较差。另外还有淇江上游、兰鼎山、佳荣七彩河桫椤以及散落分布在全县各地的300多个古朴的适合开发旅游的村寨等等,这些景点和村寨开发出来后,将会形成荔波景区景点众星捧月、嫦娥散花的局面,可容纳更多游客,提供更多多样化的选择。所以,我们认为,荔波全域旅游在空间分布上不是仅仅局限在大、小七孔景区,而是要在全县2431.8平方公里范围内来开发和配置旅游要素资源。
第二个维度是全季节体验。大力开发汽车营地、索道、低空飞行、室内滑雪、戏水垂钓、康体健身、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强力引爆玩水、科考、探洞、狩猎、飞越、星宿六大特色品牌,不断丰富各种旅游项目和业态,逐步形成“玩+”产业生态圈,让游客尽享全域度假式体验,做到旅游不分白天夜晚,不论春夏秋冬,时时皆可游。
第三个维度是全产业融合。产业方面,我们选择以旅游为核心,把一产、二产、三产和城镇化导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农业方面,主要抓两件事。一个是农旅结合,所有在建和已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家庭农场、特色种养殖基地等都要把旅游要素融入进去,让游客能够充分体验,并注重安全食品的提供。围绕打造“全国安全食品示范生产基地”为载体,在全域范围内做无公害生态安全食品,全面实现由农田到餐桌的过程无高毒农药、重金属残留,让荔波食品成为大众认可的安全食品,打响世界遗产地品牌效应。在工业方面,必须以旅游生态、环保为前提,一是环境污染的工业项目不能引进,二是产品必须与旅游中心高度契合。加快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绿色轻工基地等,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2.5工业(或是产业),如:商贸物流、电商大数据、动漫产业、民族医药大健康产业、创意研发产业等,做大“绿色GDP”。(“2.5产业”概念2004年起源于上海市北工业新区,其形成核心是由专业化分工所引起的市场扩张。分工使市场细化和扩张,市场细化和扩张又使交易范围扩大。为了追求较低的交易成本而形成了要素的空间聚集,引发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城市的扩张。因此,2.5产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表现。)在三产方面,金融、饭店、宾馆等都要围绕旅游业来布局。同时,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加快推进索道、轨道交通(小火车)、低空飞行、温泉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康体水疗、野外拓展、户外露营、山地运动、婚纱拍摄等一批高山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游客搭建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康疗娱乐等提供深度体验条件。在城镇化方面,围绕国际化专业旅游城市的定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将县城区域拓展到朝阳镇,面积达27平方公里以上。做足做好亲水文章,加快推进“老荔波”古街区旧城改造项目建设,完善城镇交通网路、垃圾污水处理、城市公交公厕等功能配套设施及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的星级酒店、精品客栈和一批上档次的影视娱乐场所、购物中心,不断提升旅游城市品位。同时,为了避免荔波县城建设陷入千城一面的误区,我们聘请了全国顶级团队进行城市设计,在传统规划设计上增加风貌设计、天际线、重点景观设计等,争取把荔波县城打造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城市。
第四个维度是全民参与。全域旅游战略的提出,不只是要领导干部认可,还要得到广大群众、投资者及社会各界的认同,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作为全县上下发展的共识,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强大合力。通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于2017年把荔波打造成为黔南州旅游中心和贵州南部游客集散中心;力争到2020年将把荔波打造成为贵州第一旅游名片,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以上,旅游年综合收入达200亿元;到2025年实现境内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20个以上,将荔波打造成为黔桂旅游中心城市和游客集散地,最终实现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的奋斗目标。
第五个维度是全过程服务。充分运用大数据、BAT(中国互联网公司三巨头)、微信、APP等技术,把“互联网+”深度融入旅游各要素,深入开展明码实价改革创建,全程让游客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优质服务。
2、四个支撑打造全方位的旅游战略
任何一项战略的形成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只有把根基打好,战略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域旅游需要有“四个支撑”:人才支撑、交通支撑、大项目支撑、金融支撑。
第一个支撑是交通的支撑。外快内优的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强大助力。外快方面荔波目前有机场一个、高速公路一条,今明两年还将陆续启动建设三都、榕江、环江到荔波高速公路。贵南高铁过境荔波并在朝阳设站,最终会将荔波带进高铁时代。另外,我们还加速推进荔波机场改扩建工程,使机场能够起降800以上大型客机,有针对性开辟和加密航班航线,做“快”外联交通。内优方面,目前荔波县交通局已出台了交通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通景区之间的联络线、断头路,形成全域旅游的大环线、小环线、网络线,实现旅游景区游览无缝对接。
第二个支撑是金融的支撑。荔波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我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时间换空间取得财力支持,目前,荔波正在同中信证券、兴黔财富、民生银行等金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借助现代金融手段支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做强旅游服务配套。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融建一体化等模式,巧借外力着力破解资金瓶颈,推动荔波旅游企业上市挂牌,助推全县旅游大发展。(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个支撑是大项目支撑。目前,荔波谋划了1400多个项目,大项目有10多个。比如荔波风景名胜和旅游景区提质扩容项目,预计投资达80多个亿,涵盖内容22大项的大小七孔景区提质扩容及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同时还有冰雪水世界项目、樟江河流域的景观化治理、老荔波古城修复项目、月亮湖开发、全县108个古村寨改造等,目前已经有不少投资者正在跟进。
第四个支撑是人才的支撑。荔波县人才相对匮乏,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们对一些中端人才,比如新来的大学生、硕士生、工程师等提供人才公寓,对高端人才采取修建专家楼,设立基金帮助部分企业支付高端人才费用等。同时,利用荔波高等职业学校进行人才培养,针对新形势、新常态开辟互联网+等专业,培养创客、电商等专业人才,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全面统筹考虑所有的关联因素,因此要做到这“5”个结合,即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与新的社会需求相结合、与良好的商业模式相结合、与互联网相结合,
3、五个结合,推进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为更好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荔波还要做好“五个结合”。一是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所有的产业开发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基础,前提必须是保护环境。我们必须牢牢坚守生态保护和发展两条底线,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价值取向,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把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新路子,努力把地球这块绿宝石越擦越亮,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与文化相结合。文化是灵魂,各种各样的产业发展,如果没有与文化结合,那就没有了灵魂,就不能持续长久的发展。荔波县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古生物文化以及多彩的民族风情,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打造全域旅游注入文化活力。三是要与新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中产阶级成为了社会消费群体的主力,其特点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对各种产品,包括旅游产品的高品质和高服务水平有着大量的需求。同时,要研究年青人的需求,得年青人者得天下,在旅游产业开发上要根据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旅游就有了超前的市场。四是要与良好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再好的项目,没有好的商业模式,要想顺利推进项目落地实施,也是一句空话。不管是企业成长,还是项目实施,都得依靠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方能在业界竞争的浪潮中站得住脚,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保障项目顺利营运。五是要与“互联网+”、“+互联网”相结合。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云时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如何把“互联网+”深度结合到旅游中,实现智慧旅游,使得全域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在互联网支撑下能够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从而满足需求各异的游客,并获得最佳的旅游体验,不断向外界宣传推介荔波,扩大我们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各领域、行业及产业都要将互联网融入其中,形成生产要素+互联网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
四、荔波全域旅游战略所取得的成效
·提问:如何立足我县实际,结合部门职能优势、行业监管职责,正确把握和发挥好当下荔波全域旅游发展的最大功效?
(一)瞄准高端,改造低端,推动旅游发展更加高质量
以完善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价值链为核心,持续对县内旅游产品进行改造升级,推动旅游品质迈向中高端。一是着力改造提升重点景区景点。在大小七孔景区提质扩容的基础上,抓好大茂兰生态旅游区建设,委托国内外顶尖的5家团队分别进行策划,目前已完成会审比选,景区内正在建设巴格服务区、洞塘游客服务中心及鲜花小镇三个项目。深度开发水春河旅游综合体,抓好甲良黄江河国家湿地公园、黎明关万亩梅原、朝阳洪江艺术家村落3个3A级景区创建,全面推进创A增景工作。目前全县拥有1个5A级、8个3A级景区,茂兰4A级景区创建通过首轮景观质量评审。二是着力丰富旅游多业态发展。大力培育民宿、赏梅、滑雪、康养、徒步、采摘等精品业态,建成冰雪水世界主题乐园亲水滑雪游、月亮湖湿地公园和低空飞行基地,正在谋划建设茂兰音乐露营基地,积极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深挖文旅融合新业态,重点培育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品牌,建成邓恩铭纪念馆及广场、老荔波文化古城(一期)项目,巩固提升《水韵樟江》《瑶之韵》《情醉黔之南》等文化演艺品牌,让游客留得住、住得下、玩得好。三是着力发展运营乡村旅游新业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民宿旅游为抓手,着力打造城乡综合旅游目的地。建成樟江沿河景观带、智慧旅游集散中心、县城灯光秀等项目,突出老荔波文化古城带动,形成产城景一体化格局。按照“精特富美”要求建设旅游景观型小城镇,梦柳、驾欧特色旅游小镇建成投用,成为接待游客的服务区和新景点,乡镇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大力实施“星宿计划”,出台支持民宿业发展优惠政策,成功打造寨票、懂蒙、水浦、董岛、洪江、氧心谷等精品民宿点和艺术家村落,全县乡村民宿及客栈达205家,客房数2930间、床位数5200张、已成为新的旅游增长极。四是着力系统培育旅游配套产业。树立“旅游+”理念,制定并实施县委常委包保“旅游十二要素”提升工程,打造了一批旅游产业支撑项目。重点培育有条件的高效农业园区向旅游转型,基本实现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园区乡镇全覆盖。成功研发235种旅游商品投入市场,建成6个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形成银饰、竹编、蜜柚、青梅酒、血桃等一批民族性、纪念性的旅游商品。成功打造瑶山鸡、佳荣牛等系列特色产品在县内外推广。
(二)创新管理,推动旅游服务更加高质量
以建机制、优服务、强基础为抓手,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全力营造游客友好型、满意型旅游服务环境。一是着力打造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为契机,编制完成智慧旅游总体规划方案,建成荔波智慧旅游县城总指挥平台和景区调度中心,初步实现旅游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运用,积极推进以休闲度假、数据处理、研发基地为一体的智慧谷项目建设。创新推出智慧景区APP,景区wifi实现全覆盖,成功纳入全省数字经济示范景区,智慧旅游布局已初见雏形,实现“一机在手、畅游荔波”。二是着力系统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围绕服务痛点,大力实施景区管理及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结合荔波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全国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的目标,突出“7个提升、1个创新、1个创建”工作重点,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得到明显改善的基础上,着力营造优良的旅游消费环境,增强旅游发展软实力,提高旅游品牌影响力。建成4个民族特色星级旅游服务站和14个景观文化提升项目。不断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设置旅游咨询中心16个。三是着力完善配套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公厕等旅游配套项目,增强旅游通达性和便捷性。深入实施全域旅游交通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贵南高铁、三荔高速、荔榕高速和机场改扩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以旅游公路理念提质县内主要交通干道,正在推进淇江流域旅游公路二期、绿宝石风情道等旅游公路建设,“快进慢游”的旅游综合交通体系逐步构建。推行“厕所革命”,获评4个A级旅游公厕。
精准宣传、合力推广,推动旅游营销更加高质量
以拓展客源市场、区域合作推广为载体,全力推动旅游营销水平迈上新台阶。一是着力系统建立宣传营销机制。制定出台《2018年旅游组团宣传补助办法》,在南宁、广州设立旅游营销中心,并组团赴广州、重庆等地参加旅游展销会。大力引导以市场涉旅企业为主体的宣传营销,2017年,共签约旅行社等涉旅企业112家,吸引游客218万人次。深化拓展航空旅游市场,目前共开通贵阳、广州、海口、南宁等7条航线,鼓励航空公司依托航线宣传营销,2017年,航班吞吐量突破10万人次。持续开展“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声音”的宣传攻势,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梅花节、月亮山徒步露营节、枇杷节等活动,积极响应省旅发委推出的“多彩贵州·寻亲之旅”旅游优惠政策,奋力唱响荔波“好声音”。二是着力谋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依托高速、机场和公路网络,积极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加入贵州精品景区联盟,成功推出“黄果树+荔波+西江千户苗寨”等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加强与各兄弟县市的旅游区域合作,逐步打造州内旅游小环线;进一步优化县内旅游线路,大力推广“一日游”“多日游”旅游线路产品。三是着力推动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深入推进旅游扶贫“九大工程”,通过实施旅游项目建设扶贫工程、景区带动旅游扶贫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扶贫工程、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旅游商品扶贫工程、“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扶贫工程、旅游结对帮扶工程、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工程、旅游教育培训扶贫工程,今年力争带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80人受益脱贫。建立旅游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桑蚕、青梅、精品水果、瑶山鸡、佳荣牛等种养殖业,把农业作为乡村旅游产业的“第一车间”,打造一条“从田间到游客”的完整旅游精准扶贫产业链。
五、荔波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对“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精神,贵州省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勾画了贵州省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
(一)《实施意见》提出的阶段目标
2018年,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升级版,全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10%左右。
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非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
2022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卖出乡村振兴新步伐。
2035年,全省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我县结合实际,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1、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省、州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抓重点、强基础、保安全、促发展,继续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着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富民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创新经营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目标任务。2018年,制定并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