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探讨促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省林业厅和省县域经济学会主办,蒲江县人民政府承办的 “四川省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座谈会”在蒲江县举行。这个会议的成功举行,对我省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刚才,国家农业农村部的领导、专家学者就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做了专题演讲,会上发布了《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蒲江实践》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成果,为我省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和政策支撑。
近年来,省县域经济学会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的前沿研究,做出很大的成绩,为实现我省县域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很有针对性,现实意义重大。希望县域经济学会利用好这个平台,为县城经济发展把脉,建言,献策,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下面,我就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推进乡村振兴,谈几点意见。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坚实基础
“县为国之基”,从秦设立郡县制以来,县域一直是中国独特而重要的区划,虽历经2000多年,县级政权的设立仍保持了相对稳定。县域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基石,是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捍卫国家统一、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一级工作做好了,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既是筑牢国家发展根基的需要,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保障。
我们经常谈到的经济形态,有区域经济、省域经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等等。应该说,其中最基础、最基本的是县域经济。不管是社会治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发展经济,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我国正在推行的主体功能区战略,也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来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等四大功能区的。县域经济是打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也是应对我国域外经济环境恶化,扩大内需的腹心地带。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极,它关乎到富民、强县,关乎到社会稳定和基层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们责无旁贷。
二、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工业强县富县建设夯实底部基础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百万人口大县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拓展扩权强县、统筹城乡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活力增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7年,全省183个县(市、区)中,131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7474.1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7.3%;全省52个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19506.0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2.7%。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的县(市)有71个,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的市辖区有47个,地区生产总值过1000亿的市辖区有4个,当然,都是成都市的区。
从总体考察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的短板。主要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优,同质化突出,缺乏特色主导产业的支撑。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多而不强。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数量达183个,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总数的6.4%,位居全国第一。从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看,近3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的区域分布为:东部为55、59、61个;中部为20、20、21个;西部为16、13、12个;东北部为9、8、6个;四川为3、2、1个。由此可以看出,东部的发展仍然在强势上扬,而西部、东北部以及四川都呈逐年下滑状态,四川115个县竟无一进入(2017年四川入围全国百强的为西昌市)。这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四川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是大而不壮。2016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超300亿元的县域经济单位有242个,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区中,数量最多的省市区是江苏(38个)、山东(38个),四川仅有6个。我省有20个百万人口大县,其中5个县分布在山区,15个县分布在丘陵地区,大都属于省内乃至全国有名的产粮大县、贫困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这其中当然有较大的地理和区位因素,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县域工业企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县主导产业仍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低端产业为主,确是导致经济效益不高的主要症结所在。
三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省县域经济一个明显特征。受区域优势、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我省县(市)发展差异较大。2017年,我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7万元,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成都市龙泉驿区达到138685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低的石渠县只有9023元。有一组数据充分说明这个问题。2017年,全省131个县市国土面积44.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1.8%;全省131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 17474.1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7.3%;也就是说,占全省91.8%的国土面积,却只创造占全省47.3%的地区生产总值;而全省52个市辖区国土面积3.9853平方公里,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2%,却创造了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2.7%。
四是特色经济不特。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2017年,全省75个扩权试点县(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9:45.1:37.0,第一产业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7个百分点。应该说,扩权试点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的条件相对于其他县来说,还是要好一些。但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这些县从本质上讲,还是农业大县。从我省131个县市的情况而言,像成都市的蒲江县、攀枝花市的米易县、阿坝州的理县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经济的县市还不是很多,大多数的县市还是小而全,仍然处在低档次的发展阶段,产业特色尚不突出、产业链条亟待拉长、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弱,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还处在粗放发展阶段。
三、加快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紧随其后,党中央的一号文件、国务院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及时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规划编制等项具体推进工作。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具体部署。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县域特色经济不发展,县域经济规模不壮大,县级财政实力不增强,乡村也无法振兴。
发展县域经济既是我国经济增长转换动力的重要载体,又是决战小康、精准扶贫、拉动内需、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把培育壮大特色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
我省县域经济中存在较多的“小而全”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存在有较多的弊端,如难以形成经济规模、难以获得平均利润、难以保证产品质量、难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等等。改变小而全的经济模式,必须立足本地,抓住特色,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突出“川字号”特色品牌,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路子,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如蒲江县的产业定位就只有三大特色产业,也没有搞遍地开花的加工业。如阿坝州的理县立足自身海拔、土壤、日照、温差等自然优势,突出发展以种养殖业为主导的生态立体农业、藏羌文化和生态特色景区和农旅融合驱动的全域旅游业以及康养产业。
(二)坚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我省国土面积较大,地形地势复杂,大多数县远离中心城市,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难及偏远县市。从我省131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状况等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来看,我省县(市)级财政力量都比较弱,多属“吃饭”财政,没有多余的力量发展经济,而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的转移支付也很有限;县域经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数量较少,投资力量较弱,也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由于多数县,特别是三州的县地处偏远,市场规模狭窄,投资环境较差,在信贷资金、吸引外资上也不具优势。因此,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县域经济应该依靠民间投资加快发展。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坚持放开、放活、放手、放胆的方针,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努力在民营企业规模上实现突破,在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突破。要鼓励支持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经商,给予他们全方位的支持和扶持,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省市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家拓宽眼界,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是放权、降低成本和放开门槛,而是各级政府部门要从不同层面给予支持,也包括政法系统要为民企合法合理的财富提供保障,让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放心、宽心、舒心。
(三)坚持把创新创业驱动作为培育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动力
创新,是国家生生不息的灵魂,也是企业永葆青春的灵魂。要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当前,我省县域创新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意识淡薄,劳动力素质较低;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创新人才缺乏;缺乏足够的创新投入等等。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实施“创新兴县(市)”战略,依靠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要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品档次。省市科技主管部门要制定促进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的组织规划,帮助县市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推动县域产业技术进步,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坚持把改善软硬环境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
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制约因素较多,县域交通网络条件较差,能源、水、信息基础设施也比较薄弱,全民创业的积极性不高,支持创业政策的宣传不够,创造、创新的氛围不浓厚,保障创业者的兜底政策不明确,法制环境不优等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县域断头路,对内对外形成便利交通网,改善县域区位条件,推动县域经济更好对接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全面提升以县域为重心的城乡水源保障能力,加强供水能力和供水安全建设,建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能源保障,完善输送管网,提高以县城和重点镇为重心的城镇能源供应能力。加大城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水平。推进县域园区信息化建设,提升园区企业信息化管理和生产水平。加大民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二是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弘扬自强、贡献的创业精神,营造重商、亲商、崇商的社会氛围,完善创业培训和保障体系,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支持、鼓励能够创业的社会环境。
三是营造优良的政务环境。深入进行“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务服务主动性,主动及时发布信息,开展项目代办代理服务,推广和改进领导、部门联系企业和项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底层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开展分类指导服务,促进企业加快发展。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积极推行集中审批、联合审批,网上审批,简化环节、优化流程、缩短时限。
四是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一制定负面清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