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指示精神,打响决胜全面小康攻坚战的关键时刻,“全省民族地区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座谈会”选择在吉祥之地——理县召开,这既是对我县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是难得的学习交流的机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共理县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政协理县委员会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向莅临此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理县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县城驻地杂谷脑镇距离成都天府广场185公里、距离州府马尔康140公里。全县幅员面积4318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人,是典型的地域大县、人口小县。理县的景观资源富集。位于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从1422米攀升至5922米,孕育了被誉为“三千里江山、三千里红叶”的米亚罗、“山水世界”的毕棚沟、“东方阿尔卑斯”的孟屯河谷、“可饮可浴神泉圣水”的古尔沟等众多高品质景观,高原上所有的风光理县基本都能够领略到,有高原风景却没有高原反应。理县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薛城镇箭山村遗址上考证了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古人在杂谷脑河畔生息繁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桃坪镇设广柔县,隋开皇六年(587年)在通化乡卡子村置金川县,唐朝建立维州和薛城县,宋、元为威州,明清设保宁县、保县、理番县,至民国为理县,解放后1952年理县县城从薛城镇迁到了杂谷脑镇。理县的文化底蕴深厚。从汉代以来,藏羌汉主体民族世代生活在杂谷脑河流域,不仅保留了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风俗,还实现了和睦共处,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藏羌民俗风情,桃坪羌寨享有“神秘东方古堡”的美誉,嘉绒藏寨第一寨甘堡藏寨2000多名将士到东部沿海抗击清军,演绎出雄浑壮丽的“博巴森根”文化。此外,唐朝西川节度使李德裕驻守薛城筹边楼,演绎了悲欢离合的壮丽人生。红四方面军长征驻留理县8个月,建立了红军指挥部、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医院等,并数次与川军和地方反动武装战斗,至今还有许多红军留下的石刻标语、红军医院和战斗遗址。
近年来,我县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紧扣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先行地、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地、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区、民族团结进步福地“三地一区”目标,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力推动八大重点工程建设,构建了以“生态农业、循环绿色工业、全域旅游”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政治和谐稳定,助推了高原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藏羌群众高品质生活。2015年,我县在全省175个县市区经济综合评价中排第95位,在全省51个少数民族地区中排第5位,在全省32个藏区县中排第3位;2016年略有下降,分别排第114位、第8位、第4位;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5亿元,人均GDP突破5万元,在全省183个县市区中排前40位。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定“调结构、保品质、树品牌、走高端”的思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全域化,县城以上发展以大白菜、莴笋等为主的大宗蔬菜种植,县城以下种植以甜樱桃、核桃等为主的精细蔬菜和特色小水果,农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7年,先后斩获四川省民族地区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四川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等殊荣。我们坚持把全域旅游培育长远支柱产业,注重“三态”融合、“三微”联动,全力抓好毕棚沟、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古尔沟温泉小镇等重点景区建设,大力发展浮云系列、恭德岭庄园、天空之眼、索郎农场等特色民宿“微景观”,构建了“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泡温泉嬉冰雪”的全域全时旅游格局,沿河谷80%的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发展,先后培育旅游经营户1000余家。2017年,接待游客突破50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73亿元。我们坚持把电子商务作为新常态下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抢抓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机遇,畅通全域物流体系,打造全域电商平台,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2017年,实现电商交易总额达6.81亿元,同比增长56.3%,在全省88个贫困县中排第4位;在四川省县域电子商务十佳县评选中居第一位。我们坚持把财税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精准脱贫的重要保障,全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理财”四篇文章,撬动更多资金用于保基本、保民生、保运转、保精准脱贫。2017年,成功入围全省首批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风险保证金试点县,并于今年5月承办了全国金融扶贫现场会。我们坚持把教育扶智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普惠民生,率先实施民族地区十五年义务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并于2015年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7年争取全国首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先行实验区”落户理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远发展,让广大适龄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我们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县域经济软实力的抓手,加强藏羌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弘扬和传承,广泛实施文化下乡、非遗保护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每年都推陈出新米亚罗红叶温泉节活动,深化文旅互动,进一步做大文化事业、形成文化产业、衍生文化产品,在壮大县域经济的同时,不断满足藏羌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坚持把精准脱贫攻坚作为最重的政治责任,落实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责任导向,下足绣花功夫攻坚中之坚,汇聚各方力量解困中之困,全县1170户贫困户4259人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31个贫困村成功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6%降至目前的0.26%,今年6月中旬高质量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考核验收,获得2017年度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荣誉,并被评为全省摘帽工作先进县,走在民族地区的前列。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此次全省民族地区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座谈会选择在理县召开,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的务实举措,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聚力行动,必将进一步助推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必将为决胜全面小康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在此,衷心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为理县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支招把脉。我们将认真吸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坚持把乡村振兴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改善民生福祉,努力创造出高原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经验,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让更多的农业兴旺起来,让更多农村美丽起来,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作出理县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