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挖掘传统民俗文化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时间: 2018-05-11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烟台市委农工办副主任、烟台·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刘振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美丽乡村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6年以来,烟台市按照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把传统民俗作为承载乡愁的活体来保护和传承,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村创建活动,活化乡村的灵魂与神韵,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取得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一、民俗文化村创建的基本理念

多年来,烟台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在加快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持续用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农民群众得到极大实惠。目前,全市涌现出省级生态文明乡村114个,市县两级生态文明示范村2225个。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惑,特别是随着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里人的乡愁与农民急欲分享现代化成果之间出现了矛盾。一些村庄按照统一规划的要求,拆旧房、盖新楼,扒院墙、建社区,建起了一批文化大院、休闲广场,村子显得越来越高档洋气,群众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不适,怀旧和失落情绪在一些地方和部分人群中滋生蔓延。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日渐被淘汰,即便有的村建起了所谓的民俗馆陈列室,但基本都成为标本,只有展示功能,没有教化、参与作用,不仅回乡人找不到乡愁感觉,就连住在村里的人也逐渐忘了陈规、淡了旧俗,农村的传统风俗、民间技艺后继无人、几近失传。然而,正如一位专家指出:传统民俗并不会因为我们拿着掌上电脑、穿上时尚靓装、社会远离我们,作为一种习俗惯制,它们总会以不同的形式支配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巩固着我们文化根基。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不该疏远民俗,而且应该通过对民俗的保护和传承,去筑牢乡村文化之根。如何补足新农村建设的短板,让农村牢牢扎住传统之,让样板式的新农村起来?烟台市选择了从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发和利用入手,用民俗文化激活美丽乡村,让城乡居民留住记忆,传承生活,回归幸福。在创建过程中,主要坚持和把握以下三条基本理念:

(一)在加快城镇化背景下,努力尊重和保持原生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不但需要速度与激情,还需要宁静与闲适。这正是城市与乡村不同的价值所在,也是田园生活一直令人向往的魅力所在。尊重原生态,就是着力保持传统的乡村风貌,顺应和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文化传统,还原农村固有的宁静、和谐、美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规划思路上体现原始风貌。在乡建理念上体现城乡差别,切忌盲目追求城市的洋气阔气,拒绝将城市的元素统统搬到农村,把农村打造成缩小版的城市,虽平添了城市的新潮热闹,却丢失了乡村的正宗味道。二是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尊重原生状态。坚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在保持田园风光和原生状态的基础上,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让居民望得见自然山水、记得住乡愁乡情。三是在旧村建设改造中保护原有建筑。原生态不单单包括自然中的,也不一定是前人遗留下来的高档次东西,普通的建筑、不起眼的古件、过去人人都会的手艺,甚至普通老农随口哼唱的调子、弹拉的曲子,都是农村传统文化的可贵代表。烟台有山有海,民俗民风不同,村落建设各异。在民俗文化村建设中,我们区分沿海渔村、偏远山村、平原村庄等不同特色,对海草房、山草房、石头房、四合院等各种档次、不同格调的建筑实行原生态保护,对民间工艺、传统手艺、民俗活动等实行就地复制,全面恢复农村传统风貌和乡风民俗。

(二)在坚持标准化前提下,努力体现和突出特色化。前些年,山东省开展了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各级也制定了自己地方标准。然而标准化、规范化不等于一样化、同质化。民俗文化村建设应该突出民俗特色,既注重标准又不囿于标准,着力体现村庄自己的特色,保留传统文化和民俗生活的精气神,激发村落内在的凝聚力。一是体现建筑特色。即使新建设施也尽力体现村庄原有特色,既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又努力追求适用、环保、美观,最大限度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乡村风貌。在旧村改造建设中,保留更多有故事的老房子、有传奇的古建筑,留住古色古香的风韵,统一修旧复原,将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使一大批草房、石屋、戏台、宗祠等得到有效保护。二是放大产业特色。每个村庄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乡村产业。民俗文化村创建,同样离不开产业兴旺为支撑。各村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用文化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品位,不断强化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弘扬文化特色。在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文化村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是寻根问祖的文化源头。要体现田园风光,突出传统特色,不断深化文化内涵。如沿海渔村在民俗文化村创建中,着力打造一批以海洋渔捕文化为核心、以现代文化创意为导向的集教育、渔捕、休闲、商业、体验为一体的胶东海洋渔捕文化名村。

(三)在推进现代化形势下,努力保护和传承乡土味。承续乡愁情怀和传统文化,必须努力保留传统乡村的味,必须努力减少城市元素对乡村建设的侵蚀。古旧的房子、闲置的院落,甚至传统生活方式下的草垛、柴堆、牛棚、鸡窝等,都是农村的记忆符号,都是乡愁的鲜活载体,都需要保留和传承。一是复原过去的生产方式。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工具和技术越来越先进,传统化被现代化取代,但农耕、渔家等文化符号,却更多通过传统的生产方式得以传承和体现。曾经的生产方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民族智慧的记载,虽无法适应现代生产需要,也应当像文物一样置身于民俗文化展馆,给予保护、传承。二是展示原本的生活状态。尊重原貌、尊重历史、尊重个性,少拆旧,少建设,尽量维持原始风貌。原始的不一定是淘汰的、落后的,关键是把原本的生活状态完整重塑好。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尽量保留村庄原有形态,保护乡村原始风貌,突出原汁原味的乡土乡风记忆,不断挖掘人文生命之美。三是恢复旧有的节庆礼仪。传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旧有节庆礼仪寄托了人们希望风调雨顺、生活富足的美好心愿。要弘扬乡村的人文与文化之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将旧有节庆礼仪进行丰富与延伸,扩大节庆礼仪的影响力,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一大亮点。四是传承传统的手艺工艺。对一些几近失传的老手艺进行挖掘,让传统工作植入现代生活,融入当代文明。

二、民俗文化村创建的基本做法

在民俗文化村创建过程中,烟台市十分注重对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发展,准确定位自身文化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因村制宜,规划引领,避免千村一面

(一)摸清资源底数。烟台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形成了具有沿海特点的贝丘文化,自然的山海田园差别,造就了不同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各异的人文传承。为全面准确地掌握民俗文化的资源底数,我们组织力量在全市147个涉农乡镇的所有村庄开展民俗资源摸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手工艺分类统计调查。调查开始前,聘请专家对参与人员进行普遍培训,并根据专家意见统一编制了普查提纲。围绕村庄生态状况、农耕传统、居住条件、饮食特色、礼仪信仰等十八个方面进行科学设置,确保调查内容全面深入。调查过程中,农村全面进村入户,尤其是六十岁以上老人保证做到应访尽访。调查后,对资料全面进行梳理,整理形成烟台民俗文化的家底,搜集民俗资源线索890余条,涉及到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65项。

(二)做好创建规划。坚持高起点、全覆盖的原则,与中国农大烟台研究院合作,选择最具地方特色、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的村庄,组成专门力量,进家入户,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编制,制定出民俗文化村创建方案。规划中坚持以村庄固有的民俗为灵魂,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考虑、一体规划,既保护宗祠老宅、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注重保护和传承乡贤文化、典故传说、传统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体现乡村的差异性、多样性。比如,通过对村庄民俗资源的调研规划,福山区丁家夼村恢复传承民间艺术威风鼓,挖掘整理迷鸡山传说,开展京倌文化民俗活动。善疃村则立足文化资源挖掘,对相关人物故事、历史事件、民间传说、曲艺节目、饮食文化、宗祠家谱进行全面整理保护,极大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

(三)实行项目推进。按照突出核心项目的引领、传统产业的转化和特色文化的弘扬的原则,把规划转化成具体的项目,把民俗转化为文化活动,把传统植入到现实生活。比如,烟台开发区海韵社区规划打造了3000平方米的邻里怡家平台,通过向日葵课堂、墨韵书画室和党史馆传播文化,由十余个舞蹈队、秧歌队、锣鼓队、戏曲队组成的社区庄户剧团,已融入到群众组织的文化活动中。邻里怡家成立以来,共举办活动20多场,居民累计参与人数达8000多人。牟平区八犊夼村位于偏远山区,梯田文化历史悠久。他们立足这一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在主题定位空间布局等方面体现原生态,规划了多个实体项目,全方位恢复展示传统农耕文化场景。蓬莱市北林院村按照保护传统村落、打造火山及陨石文化的思路,在深入挖掘相关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新建主题文化公园,并以村里独有的火山石为原料,按现存古建风格,对40栋明清民居进行修复,恢复了乡村传统风貌。

(四)向标准化提升。民俗文化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在创建中既有共性标准,又有特色要求。因此,我们在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基础上,研究制定民俗文化村标准,目前正在进行中。总的考虑到农村民俗引领,突出文化内涵,综合村庄建设、村容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方面,在推进差异化发展基础上,实现共性评价考核。

三、民俗文化村创建的几点启示

开展民俗文化村创建是新农村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工作决心。烟台市的实践体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实现了观念性转变:由注重环境改善向传承民俗文化,使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步推进,为乡村文化招魂,唤醒乡愁;由注重村庄建设向重视村庄经营结合,用民俗研究的小众视野,激发大众乡建热情,将建设成果与经营成果同步呈现;由注重现代文明向传统生活回归,用过去的老故事,诠释当今的新时代,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归宿感同步提升。

(一)美丽乡村建设,要体现差异化。民俗文化借助地缘关系移动的传播特征,决定了其文化同质性中的差异性。因此,就美丽乡村建设来讲,既要体现农村与城市的差异,还要体现不同村庄之间的差异。烟台市在工作导向上,坚持研究与规划并重,彰显地方特色与历史风貌,推进美丽乡村的活态化发展。一方面,要把散落的遗存挖掘出来,收集整理起来,保护传承下去。事物变迁有其自身规律可循,民俗文化植根于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不单是文化的事,要坚持虚实结合,兼收并济,正确处理好静态文物与动态文化、原本保护与活体传承的关系。不能只有文物,没有文化,也不能一味的和盲目的,要善于挖掘和凝练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与古老文明,让民俗文化村创建成为推进乡村德治的活教材、培育乡风文明的新讲堂。另一方面,要把传统与现代理念区分开来,可以相互交融,也可模式不同。民俗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种原封不动的遗留物”,而是不断地转化为当代形态,传袭过去,参与现在,干预未来。要顺势而为,尊重长期形成的传统和基础,统筹兼顾乡村风情和城市品质,既要对残垣断壁、废弃坑塘的面貌进行美化净化绿化的改变,也要注重文化包装,注入文化内涵;既要绿水青山,更要精神饱满。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激发原动力。乡村本来就是一个教化空间,具有城市所不具备的教化功能。推进民俗文化村创建,最基础的工作是逐家逐户开展入户调查,这本身就成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的过程。在民俗村规划制定过程中,既坚持高层次指导、高起点定位,又坚持以我为主,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发挥好本地本村的乡土能人、文化名人、民间艺人以及退休教师、文艺骨干的作用,让他们牵头参与其中。具体建设过程中,群众自发组建起民俗展示、村民讲堂、各种文艺汇演等活动,使民俗文化村创建过程变成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变成开展群众工作、改善乡村治理的过程。

(三)美丽乡村建设,要实现可持续性。保持和追求原生态,必须坚持活体保护,做到既有展馆还有活动,既有工具还有手艺,既有民俗还有情感。光看景不参与,不算真正活起来;产品转化不成商品,农民得不到实惠,同样没有生命力。将传承发扬传统民俗文化与做大产业优势相结合,将传统节庆礼仪规范化、规模化,让特色商品走近大众、推向市场。莱州市驿道镇初家村,是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这里石屋保存完好,村风古朴悠然,节庆、祭祀、上梁、婚嫁等都具有独特风俗,剪纸、草编、社火秧歌、姑嫂塔的传说等都是省市甚至国家级的非遗保护项目。这几年在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开展民俗文化村创建,推进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打造出一个驿道山居为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走上了自我发展之路。


县域金融更多>>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筑梦天府向未来[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业工委举办投融资政策解读操作实务专题培训[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四川乐至黑山羊的“进阶之路”[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因地制宜构建梯队、激发活力、优化服务 四川卫健人才队伍“提质扩容”[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