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全域建设美丽乡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 2018-05-11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
  蔡颖萍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湖州市位于浙江北部、太湖南岸,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湖州地处长三角区域的中心位置,距离杭州75公里、上海130公里、南京220公里,是这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湖州市下辖吴兴区、南浔区、长兴县、德清县和安吉县。

浙江省湖州市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也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经过十余年来的实践和努力,湖州市走出了一条以市校合作、社会参与为主要特征、美丽乡村、和谐民生为品牌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湖州之路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99% 2016年达223.1亿元,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16% 2016年达134.8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级市。全市201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650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64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2016年的1.731(全省比例为2.07:1)。

湖州市已实现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区全覆盖,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率近80%;以安吉县为主起草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成为国家标准。

湖州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可以用四个词表述:统筹谋划、全面推进、改革驱动、合力共建
一、坚持统筹理念,总体谋划设计美丽乡村建设

2005年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后,湖州市委、市政府提出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把湖州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乡土文化繁荣、社会秩序和谐、农民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主要是编制市、县(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县(区)域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六大规划,并着眼于农房建设的节能、节地、美观与实用,设计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住宅图集。

科学设计载体:

为借智借力、互利共赢,2006年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签订协议,开展全面、长期的战略合作为主载体。

二、突出全面协调,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八大工程
这八大工程包括: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平安和谐、综合改革、党建保障

加快发展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优势产业,稳定提升粮油、蚕桑两大传统产业,优化发展花卉、竹笋、畜牧三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健全基础保障、生产经营、现代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安全、公共服务6大体系。深入实施稳粮增效促进、特色产业提升、种子种苗振兴、生态循环提速、互联网+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品牌创建强化、质量安全保障、农业人才培育、体制机制创新10大重点工程。

2016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村549个,占比为52.84%

三、着力改革驱动,全面激发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是突出三优先三集中三提高核心(即优先尊重民意、优先保障民利、优先促进民富,农业资源向现代经营主体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农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功能区集中。二是实施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新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构建“1(一个教授专家团队)+1(一个本地农技推广小组)+n(若干个经营主体)产业联盟,促进现代农业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管理的加速引进与应用。三是按照培育新农村建设复合型、领军型高端人才的要求,建立全国首个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重点培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文凭、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学历+技能+创业+文明素养型农民大学生,建设新农村建设领军型人才队伍。

四、凝聚合力,形成共建美丽乡村、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

成立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大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湖州发展研究院”“湖州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州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共建浙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州分院,围绕农村综合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创新改革等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先后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统筹城乡就业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制定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

美丽乡村建设深度推进,其综合效应开始显现,乡村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目的地,成为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在乡村,人们开始自觉地把美的生态、美的环境、美的产业、美的人文等等美的资源转化为美的资本,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推动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休闲业正成为乡村美丽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业态。

五、湖州乡村美丽经济的发展历程

湖州市在美丽乡村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特别是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休闲农业。探索形成景区+农庄”“生态+文化”“西式+中式”“农庄+游购等多种乡村旅游模式;累计创办三星级以上农家乐、渔家乐、洋家乐299家;农家乐休闲旅游2016年共接待游客数2188万人、直接经营收入33.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02%25.61%;湖州市下辖三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一)依附景区景点的餐饮型农家乐诞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安吉大溪和吴兴太湖沿岸萌发了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形成了大山深处饭店高密度集聚区和太湖边颇为壮观的湖鲜一条街。

(二)   依托生态环境的度假型农家乐发展。2003年全省推进村庄

环境整治千万工程,乡村环境开始改变。财富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度假需求开始转向环境改善了的乡村,带动了乡村避暑、度假型农家乐的兴旺,催生了安吉县的深溪、石岭、董岭,长兴县的顾渚、金山、水口等村成为长三角颇有名气的农家乐集聚村。

而今的长兴县水口被誉为上海村,每天都有数千名来自上海等周边大城市的顾客在此休闲度假。长兴的顾渚村、安吉的景坞村、南浔的荻港村被列入省级老年养老旅游示范基地。

(三)拉长农业产业链的多功能型休闲农庄崛起。伴随粮食市场化改革、效益农业的发展,以及土地流转带动的规模化经营,一些农技人员、工商资本开始投资农业,并利用农业园区,发展美食、会务、住宿,以及农事体验、农产品购物、农事节庆活动等综合性服务项目,休闲农业开始中兴起。涌现了杨墩休闲农庄、城山沟桃源山庄、移沿山生态农庄、荻港渔庄等一批知名农庄。

德清县、长兴县和安吉县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在湖州举行。

(四)融入自然的修身养心型民宿的成长。随着湖州进入高速时代,拉近了湖州与长三角各大都市的距离,湖州的生态、人文优势进一步凸现,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的洋家乐悄然兴起,带动了户外运动的时尚化,裸心成为休闲的时尚品牌。也吸引了都市文创人才乡村创业,高端服务品牌入驻乡村,莫干山·洋家乐开始走向国际,成为国际著名休闲目的地。2016年、2017年连续两届国际乡村旅游大会在湖州召开。

(五)突出村强民富的村庄经营型乡村旅游业兴起。安吉深溪村委会牵头组建农家乐合作社,规范服务标准,统一价格指导、票据管理和市场营销。

2012年,高家堂村以集体资产入股方式开展股份合作,引进社会资本,共同组建安吉蝶兰风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来经营村庄,率先建设村域景区,2014年旅游收入达到680万元,集体经济增收200多万元。南浔荻港以渔庄和古村落为一体两翼,共同组建旅游发展公司,形成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格局。

20151月,鲁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了安吉乡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村里将上级部门项目投资和美丽乡村建设补助资金全部转化为资本,与旅游经营公司合作组建股份公司,形成公司++农场带农户的农业+旅游发展机制,全域统一规划,首批十八家家庭农场落户,形成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村集体资产从不足30万元增加到1个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00元增加到32500元。成为全国首批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

(六)注重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型休闲新业态发展。2012年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后,乡村休闲业迎来大发展。

投资200亿的龙之梦落户太湖边,拉风影视城、大年初一、绿野仙踪、安吉凯蒂猫主题乐园等一大批投资大、带动力强的休闲项目建成并发挥良好效益。南太湖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红木房精品主题酒店、德清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郡安里君澜度假区、长兴开元芳草地乡村酒店、上泗安隐居乡宿酒店、安吉县阿丽拉度假酒店、原乡小镇,以及海王集团湖州大健康产业等一批医养结合的养老项目、健康养生项目,湖州江南影视城等一批文旅综合型项目签约并启动建设。94个在建旅游项目总投资989.51亿元,2016年完成投资136.59亿元。

六、湖州美丽经济发展的成效及影响力
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休闲业的发展,切合了由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的历史发展进程,顺应了物质生活日益富裕起来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2016年,湖州接待旅客达到800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突破800亿元。

城乡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形成,促进了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美丽经济乡村休闲,不仅具有多产业的辐射和带动力,成为一种崭新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具有引领性、渗透性、包容性、多样性、价值性的特征,影响和带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乡村振兴。

(一)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农业开始从供应链低端向高端的跨越。

绿色、生态、高效成为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追求。

农业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改造,清洁田园专项行动的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农业生产的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建设。

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品牌打造以及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原产地地理标识、农产品政府质量奖的引导,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体系逐渐形成。

(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乡村文创和文化产业提升了乡村文化价值。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非遗项目的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创建,促进了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桑基鱼塘系统、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转化系统成功入选全国重点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蚕桑文化、湖笔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渔文化等等地方特色文化嫁接现代文创在参与体验中传播光大。

荻港的笔道馆、莫干山的VR体验馆、安吉尚书垓的孝源文化、新市的蚕花节、长兴的大唐贡茶院,乡村的生态环境加上文化魅力不仅使乡村成为休闲度假的首选地、目的地,而且使本色的农产品凭借文化的附加而形成可观的溢价。

(三)促进了乡村休闲产业体系建设,城乡、产业融合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乡村休闲产业的巨大市场吸引了社会资本的大量进入。综合性游乐公园、旅游综合体,高端乡村酒店、个性化民宿,户外运动和房车基地,医养综合体和大健康项目,乡村学院和科普基地、众创空间和文创工作室等纷纷落户乡村。

促进了休闲商品、休闲时尚产业、休闲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丝绸小镇、美妆小镇加快建设,丝绸加工、毛织造加工、化妆品制造、游艺用品等四大类,12个行业小类的时尚精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湖州的茶叶,形成了育种、栽培、加工、体验,品牌打造、文化传承的全产业链,湖州茶产业以占全省12%的茶园面积,7%的茶叶产量,贡献了21%的茶叶产值,茶叶总产值位列浙江首位,领跑全省。

(四)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

腾笼换鸟低效资源利用率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一些小散乱的厂房、出租效益低下的集体房屋、一些闲置多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茧站、校舍,置换出来的办公用房,成为抢手的资源。

资源共享农户闲置房屋得到利用。典型的是德清莫干山洋家乐,通过租用当地农户闲置房屋,进行重新设计改造,形成独幢客房、个性化私密空间、管家式服务的经营模式。人尽其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拓宽。在长兴县顾渚村,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带动建筑、运输、装修、金融、保险、客运、农副产品产供销、商品零售等多个行业,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五)促进了乡村社会结构的改变,基层民主自治不断创新发展。

建立行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莫干山成立民宿行业协会,69家民宿成为首批会员,长兴顾渚村以农家乐为核心,在产业链上建立农家乐协会,成立乡贤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2015年德清县在全省首创乡贤参事会农村治理模式,被列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安吉县实现了乡贤参事会建制村全覆盖;南浔荻港村建立了由村内外60名乡贤组成的荻港村乡贤会。促进乡村社会组织发展,基层自治体系日趋完善。乡村的各类协会、合作社、自愿者组织、慈善组织、文体队伍、乡村俱乐部、创客联盟日益活跃,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建构起日趋完善的乡村基层自治体系。

(六)促进了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增强行动自觉。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生态环境的价值体现让乡村居民鼓了钱包、得了实惠,也树立起了生态优先的意识,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行动自觉。

着力抓好农村垃圾的处理,建立健全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处理。

七、湖州乡村休闲业态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农家乐和民宿主要集中于生态环境好、与周边城市地形地貌差异性较大的山区、丘陵地带,平原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业态发展不平衡,业态主要集中于短期度假、农事体验型,乡村文创、乡村养老、乡村康体健身等新兴业态比重不大,有的还处于起步阶段,导致产品的同质化。三是发展动能不平衡,东部平原地区受大气、水环境以及自然景观等影响,人们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劳动力主要选择就近城镇创业、就业,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化、治水治气的推进,水乡风韵得到恢复和重现,开始吸引工商资本投资,村级组织主要从事服务协调,农户从中获得务工就业机会,多个积极性的合力相对欠缺。

(二)发展不充分。一是产业发展不充分。2015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154.83亿元,仅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 7.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顾客人均消费水平不足200元,与长三角大都市圈的消费能力和水平不相适应。说明产业发展不充分,品牌效应不明显,追求顾客数量与提升消费质量两种动能未能联动发展,对买方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发展提升的空间很大。二是要素不充分。适应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供地的改革创新需要立法部门的授权,乡村休闲业发展用地大多是租用、租赁,休闲农业用地主要通过配套生产附助用房的政策解决,由于目前相关法律和政策还不配套,权证不全,赋权不充分,加上金融服务的配套改革还不充分,导致融资难,影响了初期创业和后期发展。三是形态不充分。主要是传统产业转型慢,适应市场新需求的业态发展不足,传统手工艺、地方特色产品企业,如湖笔、绫绢和紫砂工艺品未能顺利转型为休闲产品制造业,规模小、产值低,从业人员不多。

(三)人才短板突出。一是突出表现在创意性人才不足。农户在涉及休闲领域创业时,缺乏产品创意、个性化设计、赢利模式规划等方面的有效指导,主要通过模仿或通过自我摸索积累经验,导致业态相对单一、雷同,难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化的休闲消费需求,延续传统的规模化追求、陷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二是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从休闲产业体系的构建来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缺乏十分凸出,如乡村休闲养老、老人度假,仅能提供住宿、餐饮的服务,活动场地的提供,缺乏专业的医护人员,缺乏相应的健康档案,没能提供专业的养生健生指导,包括内部设施、外部环境建设等方面,缺乏为老人提供方便、提供应急服务的设计和设备投入。三是经营性人才流动和缺口大。对于一些上规模的经营主体来说,如何打造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经营团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八、加快乡村休闲业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供给,合力构建乡村休闲产业体系。一是构建乡村休闲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二是构建乡村休闲业发展的数据共享体系; 三是构建乡村休闲业发展规划体系;四是构建适宜乡村休闲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五是打造乡村休闲品牌体系。

(二)着眼共建共享,推进要素城乡流动优化配置。一是健全共享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等;二是健全权益人利益保障机制;三是健全乡村公享市场开放机制;四是推进金融服务持续创新机制;五是深化用地制度改革。

(三)激活内生动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转型升级。一是进一步推进资源资产化;二是进一步完善长效维护机制;三是进一步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创建;四是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创新创业;五是进一步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创新。

(四)补齐人才短板,深化人才培育使用机制创新。一是坚持把乡村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二是完善农民学院建设和运作机制;三是加强乡村休闲业发展相应的课程建设;四是制定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扶持政策体系。

(五)加大财政投入,促进社会公平发展成果共享。一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二是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三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四是建立土地增值共享机制。


县域金融更多>>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筑梦天府向未来[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业工委举办投融资政策解读操作实务专题培训[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四川乐至黑山羊的“进阶之路”[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因地制宜构建梯队、激发活力、优化服务 四川卫健人才队伍“提质扩容”[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