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员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杜志雄
杜志雄用三句话来归纳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看法。
第一句话,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特色发展的四大突出问题提出来的:三农问题、贫困问题、城乡问题、农业农村结构不合理。杜志雄强调,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不科学的,农业的高速增长是由生态透支作为支撑的,而这样的方式是不合理的。
第二句话,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新世纪以来三农发展战略、策略和措施的一个集存和深化。新世纪以来,国家在三农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政策,包括农村税费改革到2005年的新农村建设,到2013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再到现在提出乡村振兴,这都是一个集存。进一步仔细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的集成,一个方面是总书记三农思想的完整集成,还有一个方面是以往成功的或者正在实施的三农政策的集成。除了两个集成之外,还有两个对接,一是对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二是对接中国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特别是到2035年之后的15年,中国要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期,中国的三农怎么发展。
第三句话,乡村振兴还是创新和深化。三农发展要求和目标的再提升,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已有战略和目标发展水平的再提升。乡村振兴也是三农工作原则的再坚持,一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问题,用优先发展来替代过去的说法,事实上在思想、理论、政策上是一脉相承的。二是城乡融合的机制的问题。三是三农发展的再探索。四是三农发展领域和内容的再拓展。五是发展策略和实施路径的再强调,这里特别强调要分类指导。最后一点,三农发展动能的再一次的转化,乡村发展之路一定要靠改革。这些年以来,已经搞了三块地的改革和试点,强力推进了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同时也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上改,也在农业支持和保护上改,这些改革成功与否,它推进的速度都会对乡村振兴实施得好和坏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乡村振兴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是乡村振兴首在农村产业振兴,而农村的产业振兴又重在农业的振兴,下一步农业的振兴要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在围绕主体培育上,总书记对此非常重视。
从本质上讲,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是一个整体,相互储存相互促进,目标是提高农业创新性,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形成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新主体和传统小农户相结合的良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态群体是关键和核心。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生产主体是核心,然后生产主体当中,家庭家产又占主体的地位。家庭家产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它能不能承担起我们刚才所说的,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构建当中,它的核心和主力军的作用又是什么?
第一,家庭农场是合作社发展的参与者和助推者,其中的一个主体在推进另外一个主体。第二,家庭农场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的有效提供者。第三,家庭农场是为周边小规模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提供者。第四,家庭农场是使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示范带动者。最后,我家庭农场是生态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和实践者。
生态生产方式是新农人的基因和灵魂,有机产品供给和服务是新农人的符号和标识,社会责任担当是新农人的价值和前途。中国农业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加经营效率从而增加其国际竞争力,从根本上说都将决定于能否形成一支具有生态自觉意识和企业家精神、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迅速实施冲击,反应式调整、能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而非依赖政府政策支持、自主发展能力强的区别于传统小规模农户的农业生产新主体的发育和形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农场是现阶段最适宜和最合意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但是家庭农场的作用不要人为地去推大户,违背市场规律地去推大户,总书记讲要有两个历史的耐心,城镇化、工业化要有历史的耐心,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这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另外就是关于农业规模经营,也就是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主体的经营也要有历史的耐心。这两个耐心是有非常必然的内在联系,只有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才有农用耕地被释放,然后才能扭转到家庭农场,这是家庭农场自有形成的逻辑,不是为了搞规模经营,为了发展家庭农场而人为地去扭转,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