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乡村振兴与农民持续增收

时间: 2018-05-11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魏后凯

第一,这些年来,农民增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从2009年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收入取得的成效也体现在扶贫攻坚的巨大成就。去年我们的贫困人口下降了三千多万,我们贫困率下降了百分之3点多,已经解决了部分农村的贫困问题。

但是,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农民增收并非是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村。这些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得很快,但是家庭净收入增长速度很慢。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离开农业,离开农村到城里去打工的收入。也就是说我们农民收入增长不是靠农业、靠农村,而是靠城市产业的支撑。这样的模式就可能会导致农村产业的凋敝,带来农村的衰败。

2)经营性收入的占比急速下降,这种比重的下降,主要是由农业引起的。

3)农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增长速度很快,但由于基数低,所以到目前为止,占比比重很低,且不稳定。

第二,转移性收入具有一个天花板效应。这些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有相当一大部分是靠转移性支付,这是不可持续的。转移性收入的增长有较大的潜力,但是受到天花板的效应,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保障这一块。

第三,农村居民收入分化加剧。分化加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虽然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贫困地区跟其他地区差距在缩小,但是我们农村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差距不断增加,高收入户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低收入户增长速度很慢。这产生的问题是,大量的资源投向了贫困人口,对低收入农户产生了一种排挤、挤压的效应,低收入户增长速度低、不稳定,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这次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改变农民增收的模式,依靠乡村振兴来实现我们农民增收模式由城市导向型向农业农村导向型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工资性收入应更多来源于农业和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要稳定提升占比和贡献率,财产性收入比重要大幅度提升。

所以,建立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至关重要。在未来,农民的增收应该是来源于农业和农村,而不是农业农村之外的城市产业支撑。可持续的农业农村导向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从增收的渠道来看有四个方面:

(1)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业。(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且要从区县、乡镇的层面下拓到村庄和家庭。(3)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4)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扩大转移性收入。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