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推动四川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思考

时间: 2017-11-04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四川省发改委副主任梁武湖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座谈会。刚才,听了赖明副主席和几位专家的演讲,我深受启发。下面,我就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我省县域经济改革发展作一简要发言。


梁武湖

一、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特别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决定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以来,成立了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省发展改革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百万人口大县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推进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县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拓展扩权强县、统筹城乡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活力增强、竞相跨越的良好势头。2016年,全省183个县(市、区)中,131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32.4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47.9%;52个市辖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318.0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52.1%。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过100亿的县(市、区)达到112个,过300亿的33个,过500亿的11个。

二、我省县域经济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在支持政策和推进机制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得到增强,整体实力也不断上升,已进入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省县域经济改革发展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政策支撑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我省县域分类区的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尚未明确,对于引导产业向重点开发区县(市)集聚的政策措施不足,各类区县(市)发展的负面清单管理也尚未建立,产业投资发展的限制和禁止领域缺乏明确规定。分类区的财政政策有待完善,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未直接享受到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拨付资金,重点开发区县(市)在产业转型和资源深度开发等方面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

(二)要素集聚能力还不够强。

    根据2016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大城市成为就业的主要地区。不仅专业技术人才,县域的青壮劳动力流失情况也很严重,空心村镇普遍存在。金融资源和信贷更加向区域城市集中,根据省委农工委发布的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显示,2016年县及县以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不足60%,而大部分中心城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比都达到了60%以上。土地资源向中心城区倾斜明显,为保障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供应,而大幅压缩了对县(市)的供地指标。

(三)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目前我省大部分县(市)主导产业仍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低端产业为主,县域淘汰落后产能达到全省的75%,受企业创新能力缺乏等因素制约,短期内实现县域产业升级难度较大。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县域用于产业布局发展的用地保障越来越弱,加之资金、人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短缺的影响,创新创业氛围缺乏,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较为困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市场主体活力明显不足。

    民营经济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经济总量在部分县域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2016年全省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较2010年下降近20个百分点,亏损民营企业占比较高,呈现换挡减速的态势。县域民营企业家族式经营管理方式仍然较为普遍,市场竞争意识薄弱,经营管理理念落后,企业现代治理结构尚未有效形成。同时,有的地方县域民营企业还面临政府部门的“隐形门”“玻璃门”等突出问题,且有的地方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不仅未能根本解决,反而有加剧的趋势,不少企业面临资金断链导致的停产甚至破产的危机。

    这些问题是经济转型发展阶段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推动我省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几点考虑

    “县域强”则“底部实”。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方位的新要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一)突出主体功能,加强分类指导。

    一是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对重点开发区和市辖区县应重点制定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与深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引导政策;农产品主产区县应加快制定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相关政策;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应制定完善促进文化旅游、农牧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等产业发展政策。二是完善差异化财政政策。在纵向财政政策上,应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限制开发区县(市)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能力。在横向财政政策上,要探索建立地区间横向援助机制,通过采取资金补助、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完善绩效考评激励机制。对重点开发区和市辖区要增加工业化城镇化等方面的指标;农产品主产区要增加农业发展优先等方面的指标,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增加生态保护优先等方面的指标。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考核指标统计制度,科学评价考核不同功能区县发展,细化完善绩效考核奖惩办法,强化对考核结果的有效使用。

(二)集聚发展动能,创新要素保障。

    一是强化县域金融供给。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积极探索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地区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实现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集群地区设立小微专营支行。二是强化县域人才驱动。要完善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选拔制度,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县乡创业。积极探索采取“县(市)+高校”的合作培训模式,加大对县乡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三是强化县域用地保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对重点开发区县(市)等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用地应适当给予倾斜。要灵活运用土地政策,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创新土地指标流转方式,逐步扩大以“边占边补”的方式落实占补平衡任务的试点范围,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跨县(市)易地流转。

(三)培育特色优势,促进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县域工业转型升级。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通过实施一批兼并重组、重点技术改造等项目,促进传统加工制造业调整转型。要通过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企业到新三板上市融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继续推进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建设,推动农牧业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种养。积极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提高农牧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质量,带动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积极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融合发展主体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牧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县域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实施旅游发展提升工程,打造一批旅游经济强县。深入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加快培育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改变,促进现代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态发展。

(四)壮大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清理限制民营企业投资发展的不合理规定,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等领域,支持民营资本重组联合或参与地方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利用创新创业支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县域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服务模式创新,切实提高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竞争力。鼓励大型民营企业与供电企业签订直购电协议降低用能成本,支持民营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或境内外上市降低融资成本,帮助民营企业“降本减负”,增强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引导县域民营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推动县域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构建民营企业现代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五)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改善民生。

    一是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完善县域路网,继续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农村公路改善提升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增强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推进下一代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全面提升农村能源、通信、信息等服务保障能力。二是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实施15年免费教育等计划。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分级诊疗制度。大力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加快推进综合性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设。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易地就医联网结算医院范围,增强社会保障兜底功能。三是着力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筹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强力推进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深入推进藏区“六大民生工程”,创新推进定点扶贫、扶贫协作和专项扶贫,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六)深化县域综合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多权同确”,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股份合作经济。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林区改革,探索农田水利设施建管一体化机制。二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县级联社改制为农商行,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培育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和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进一步完善涉农保险服务体系。探索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积极推进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试点工作。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借助多层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积极做好县域企业上市和直接融资培育工作。三是深化“两扩两强”改革。进一步向扩权试点县(市)下放部分市级管理权限。积极支持市县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加大撤乡并镇力度,增强扩权镇发展自主权,强化乡镇一级经济协作职能。四是深化财政领域改革。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改革,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探索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着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县域金融更多>>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筑梦天府向未来[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调研内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四川乐至黑山羊的“进阶之路”[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因地制宜构建梯队、激发活力、优化服务 四川卫健人才队伍“提质扩容”[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