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工会先锋
齐骥: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时间: 2016-09-09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齐骥: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部长 齐骥
  一、何谓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饱受能源危机蹂躏的欧洲。为应对供不应求的建筑能耗,在当时的西欧各国刮起了“节能建筑”的旋风,并在其国家从建筑的设计,建造到设备供应上积极推进。尤其是受能源危机影响较大的北欧国家,节能型建筑如雨后春笋,发展的更快一些。随着欧洲大陆节能型建筑的大量涌现,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第一次比较明确的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此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绿色建筑概念不仅丰富了原有的节能内涵,更进一步融入了生态、低碳、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元素。绿色建筑已经是当今国际社会最具广泛共识的发展理念。
  绿色建筑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后,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出版,2003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发布,2005年《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发布,再到2006年,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此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其附属系列文件,逐渐构成我国目前比较权威的全国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给出的我国绿色建筑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用通俗的话讲,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就是要在建造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以至达到零排放的极致。
  二、绿色建筑发展状况
  为了鼓励更多的开发商和建造商打造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的概念更具可操作性,发达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相继开发了适应不同国家气候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以通过绿色建筑标识方式,扩大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如美国的LEED评估体系、英国的BREEAM、加拿大等国的GBTool、德国的DGNB和日本的CASBEE等。这些评价体系通过定量地描述绿色建筑中节能效果、节水率、减少CO2等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3R材料的生态环境性能评价以及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能等指标,为决策者和设计者提供参考依据,对推动全球绿色建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诸多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英国的BREEAM(1990年开始)和美国的LEED(1994年开始)开发较早,影响也较为广泛。截至2014年8月,世界各地注册申请LEED认证的建筑已超过7万个,其中32000多个项目已获得认证,获得BREEAM认证的项目已超过24000个。
  从国际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绿色建筑正在逐步从单体建筑向建筑群、建筑区方向发展,并从常规的住宅、公共类民用建筑向体育场馆类、展厅类、医院类等更多类型的民用建筑以及工业建筑发展,从单项绿色建筑技术向因地制宜的低成本的综合绿色建筑技术发展。
  为推动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要50%。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15年底,全国累计有3979个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超过4.7亿平方米。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晚,目前仍处于摸索、试点示范阶段,但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政策层面,我们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的基础条件。
  三、推广绿色建筑正逢其时
  随着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节能环保材料的普及,为我国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国家规划的政策引导,更使得绿色建筑强制推广态势正在形成。为使绿色建筑在建造成本上更具竞争力,各地应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对高效的绿色建筑技术,如可再生能源利用,外遮阳和雨水集蓄等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将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拓展新的广阔的空间。如浅层地温能利用,将地表浅层的地温能转化为供应建筑的供热或制冷的能源,实现了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为建筑物提供持续的清洁能源,不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环保效益,都是传统化石能源不可比拟的。地质调查评价表明,我国浅层地温能分布极其广泛,特别是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更具良好的开发利用条件。截止2015年,我国利用浅层地温能的建筑面积为4.3亿平方米,每年节约标准煤近千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00万吨。再如空气能的开发利用,更是发展绿色建筑取之不尽的理想能源。通过空气源热泵系统,将空气中的温度,转化为楼宇中的热需求和冷气需求,比传统供热(冷)方式,减少能耗50%。有专家分析,如果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全面推广以空气源热泵为主的冷热源站供应方式,仅建筑供热和制冷能耗一项,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亿吨,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一年的发电量。

 

县域金融更多>>
交行四川省分行15亿元光伏贷助力理塘绿色振兴[详细]
工会先锋更多>>
四川省总工会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专委会
乡村文艺院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