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主管: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业务指导: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当代县域经济》杂志官方网站
用户名:
密码:
专题
县域金融
县域企业
乡村振兴
健康四川
工会先锋
乡村文艺
绿色低碳
西充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时间: 2016-05-18  来源:四川县域经济网

三、西充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一)把握顶层设计的前瞻性

      西充县围绕“生态立县、富民兴县”这个中心,倾力打造“中国西部绿谷”,把握顶层设计的前瞻性,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文化体系,以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幸福美好家园为愿景,县委、县政府顶层设计蓝图、基层积极探索、借鉴有益经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1.以生态理念奠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理念是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资本和资源投入,采取尽可能好的生产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和耐用性来满足物质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西充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扎实推进生态建设,需要领导者具有清醒的认识和超前的理念,需要坚持生态理念先行。
西充县近年来守住绿色发展的“底线”,以绿色理念、循环理念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制定生态政策、综合措施到具体方案,都准确地找出短板、划定底线,从坏处防备,向好处努力,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要求,引导民众履行起码义务,人人守卫生态,共护绿水蓝天。
     “绿色”理念体现在西充县的发展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二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推行“绿色政策”,建生态城乡、推绿色产品。循环理念体现在西充县的发展上主要包括:在招商引资上严把关口,注重引导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了资源的节约和优化利用,促进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2.以生态产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有效推进, 关键在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能否协同一致。产业是经济的基础。西充县基于自身的比较优势,以有机农业为核心,打造生态农业集群,构建特色化的生态产业体系。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以212线有机农业产业带、明和有机农业博览园、西太线和龙滩河流域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为支撑,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义青观高产粮油、西太线优质果蔬、槐树有机禽蛋、龙滩河有机种养等四大特色产业示范片,着力打造立足成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检验检测、交易集散基地。
      以食品加工为主导,打造生态工业集群。突出“食品主导、低碳高效、集群集约、创新驱动”的思路,依托有机农业优势,发展新型工业,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强化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成功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契机,加快推进南充市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西充片区建设,发展壮大节能环保、生物科技、精密制造等新型工业体系,重点扶持通光光缆、九天真空等高新企业集约集群发展,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以高端突破为方向,打造生态旅游集群。围绕打造“中国西部最美乡村”目标,按照“七大板块、四条环线”的总体布局,推进建设50平方公里影视文化产业园、“中国国际微电影创作拍摄基地”、健康产业园等,集群建设多福古镇、华严圣境、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游乐养生基地等重点项目,打造集影视拍摄、休闲观光、养生养老、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世界级、领先型影视文化旅游基地。推进建设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九龙湖生态旅游景区、张澜故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古楼万亩桃园新村、凤鸣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景区,深度开发百福寺、化凤山、凤凰山等森林资源,统筹推进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构筑百里乡村旅游示范带,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


3.以生态机制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创新政策引导机制。制定完善激励扶持政策,凡是列入生态文明工程试点的项目,在资金、土地等方面优先保障;凡是生产节能产品、引进节能设备、从事节能技术推广服务的企业和单位,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县财政设立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专项资金,对相应项目给予奖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适度让利、税收优惠等方式,逐步将公共绿地管理、街道清扫保洁、生活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推向市场,调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房产开发、企业生产、畜禽养殖等行业监管,对破坏生态植被、违规排放污水等行为,采取缴纳生态补偿费或实施生态恢复等措施,使之承担与环境损害相应的经济责任。由发改局牵头,会同环保局、水务局、住建局、财政局等部门,及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的具体办法和标准。先行试点流域补偿机制,在西充河流域的不同地段建立水质监测点,按照监测数据进行奖罚,保持水域生态良好的地段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偿,而水域生态恶化的则要追究相应的责任。
      创新项目推进机制。抓住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在西充县试点的机遇,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为在建项目做好服务,让项目尽早建成发挥效益,以实际成效争取上级更大支持。严格项目落地评审制度,重点审查项目污染类别、排放方式和治污措施,坚决卡住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项目建成后要定期进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对低效用地、超标排污、破坏生态的坚决督促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及时清退出场。
       创新监督考核机制。修订完善目标考核办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考核权重,考核标准既包括经济数字,也包括生态指标,培养干部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为此,西充县专门制定了《西充县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督促检查办法》,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纪检监察、目标督查等部门定期深入一线明查暗访,每月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及时研究处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问题,坚持每月专题督查、每季工作评比、年终拉通考核排位。对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及时表彰,对工作不力、责任不落实造成重大生态损害的责任人,视情况对单位主要负责人采取约谈、交流、降职、免职等措施从严问责。
      创新导向监督机制。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在新闻媒体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栏。加强民间环保组织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其在环保专项行动、环保监督、环保宣传方面的作用。实行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和项目听证公示制度,畅通社会公众参与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还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视察、评议,在电视、网络上公布举报电话和邮箱,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督促各级各部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二)兼顾治理调控的综合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主要措施,是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修复。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资源、影响环境的问题,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治理调控新道路。西充县充分把握这一思想精髓,既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体系、完善各项制度政策,又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体系,强调制度和规划的关联,兼顾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环境治理调控的综合性,以治水节水为重点、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环境保护贯穿始终。


1.切实维护城乡居民环境权益
      保证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城乡面源污染、重点污染物排放、环境执法秩序为整治重点,通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业企业排污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综合措施,集中整治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严肃查处环境违法及环保执法监管不力的行为,对重点排污企业环保设施建设、运行、污染物排放情况实施重点监督。实施了西充县流域污染源治理,推行合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开展“蓝天、碧水、净土、宁静”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的废物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全县III类或优于III类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7%,城镇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四减五制三集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限、减少审批费用;窗口受理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本部门及直属单位行政审批职能、审批事项和审批人员“三集中”)要求,加强审批后续管理,努力打造“事项最少、服务最优、成本最低、群众最满意”的环保行政审批服务环境。进一步加强对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的领导,通过开通“12369”环保热线和成立领导信访接待日,及时受理调处环境信访投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努力提高环保公众满意率,保障了城乡居民的环境权益。


2.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实施西充河、宝马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按照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要求,严格核定排污单位的排放总量,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无证或超标排放;改造城区污水管网,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全面实现城市雨污分流管网、污水截流和集中处理,防止污水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加强污水排放管理,严格把好排污口的审核、审批,坚决杜绝工厂(企业)私设排污口。鼓励企业采取新工艺、新技术,要求企业所有污水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和排污网点建设,推进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嘉陵江流域水源保护区的规划和管理,抓好其他水源地及水质的保护、监测和监管,建立饮用水保护预警机制,加快推进应急水源地建设,确保用水安全。
      加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禁止在城区和近郊建大气污染较重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加强工业废气防治,减少工业废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发展机扫技术,加强机动车清洗,提高环卫道路清扫机械化水平和城乡垃圾转运机械化程度,加大交通扬尘控制。积极推广油烟净化设施,大力整顿餐饮服务行业油烟排放,减少厨房油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治理。建立和完善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继续实行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处置,实行全过程监控,确保危险和医疗废物的妥善处置。积极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建设完善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系统,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各乡镇采取“分散收集、集中清运、集中处置”方式,提高乡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加强城乡面源污染防治。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种-养-沼生态农业,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与秸秆的综合利用。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推广使用有机肥。严格实行环境保护审批程序和“三同时”制度,减少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积极建设如食用菌培育、生物质能(沼气)等生态示范工程,推广养殖场规模化零排放生态工程,严禁在城市饮用水源地、人口稠密区及环境敏感区建设有违环境要求的企业和养殖场。 

 
3.切实做好生态建设
      加大森林保护与建设力度。一是加大公益林培育力度。强化水源涵养林和风景林的建设。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建成比较完备的公益林体系。二是积极培育林业产业体系。在强化现有商品林经营发展基础上,大力进行低效林改造,突出竹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着力形成和发展以特色经济林产业、绿化苗木产业、林下资源开发产业、木材精深加工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业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三是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提高全民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理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森林消防体系和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体系,把森林火灾控制在低发水平,走生物生态防治之路,确保天然林资源得到较好管护。
      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按照《退耕还林条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要求,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对 25°以上坡耕地全面退耕还林,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切实做好巩固退耕还林专项建设项目成果,认真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坚持“谁造谁有”的林业基本政策,稳定土地承包使用权,全面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自觉加入生态建设中去。
      继续实施水土流失治理。进一步落实水土保持控制区划和分区对策,加大流域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山地灾害易发区预防保护力度。继续实施江河流域区沙化土地的治理,着力抓好主要河道、堤坝、河流水土保持林建设,保护堤岸,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


(三)强调经济发展的循环性
1.以产业布局奠定经济发展根基

      西充县以项目招引、整合资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领导责任为保障,加强对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的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新型主体、推广先进科技,奠定经济发展基础。
以有机农业为突破口,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重点。结合有机农业及乡村生态旅游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区域交通优势,统筹生态产业布局,促进生态经济规模化发展,着力构建“一核一带四片一走廊”的特色产业板块。


一核:以城市商贸生活、休闲娱乐为主的晋城城市核。
一带:重点沿212国道、广南高速、成巴高速、遂巴高速等交通干线,由义兴、西碾、中岭、复安、青狮、观凤、凤鸣、宏桥、占山等乡镇构成,向南与晋(城)多(扶)核心发展区连接成片,形成以农产品生产及初加工、乡村生态旅游带。
四片:以槐树、义兴等乡镇为重点的有机畜禽示范片,以古楼、太平、金泉等乡镇为重点的充国香桃示范片,以凤和、仁和、宏桥等乡镇为重点的西凤脐橙示范片,以车龙、观凤、凤鸣等乡镇为重点的麻竹示范片。
一走廊:重点沿212国道,主要依托义兴、中岭等乡镇打造“百里优质蚕桑走廊”。


2.以制度监管促进节能减排
      全面推进制度性节能减排。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预警调控制度;完善总量减排数据库,落实总量减排责任制,出台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完善节能降耗监督检查机制和奖惩制度,加大监督巡察力度,切实加强监管减排。按照“定区域、定职责、定人员、定任务、定考核”的要求,明确相关部门环境监管职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强化丝纺服装、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节能减排,对所有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行业和企业,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减少和取缔高污染、低产出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提高节能水平,创建重点产业节能减排示范工程。
      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升级,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加大投入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加强对企业污染源的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西充县计划从2016年起,每年将设立1000万元(以后每年按10%递增)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等相关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的帮扶工作。
      加快推进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全面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积极开展家庭社区节能低碳活动,重点抓好政府机关、公共机构、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和民用等领域节能减排,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工作和生态建设,实施“沼气项目建设推动全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014年,西充县共新建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3处、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800余口,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3.以循环发展促富民兴县
      西充县将乡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富民强县的主战场。积极探索“致富方子送进村、生态文化带进村、好事实事办进村、循环发展驻进村”的路子,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紧紧围绕丝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项目为抓手,以多扶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技术为支撑,积极开发和引进相关产业连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逐步构建循环经济生态链,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废物废料循环、能源梯级利用、产业相互补充,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重点发展 “菜-猪-沼-稻”、“菜-猪-沼-鱼”、“草-牛-沼-果”、“种植-加工-养殖-食用菌”等多种循环生产经营模式。
      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走三产联动的富民兴县发展之路。以生态资源为优势,在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循环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品牌化的生态旅游,积极做好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管理和服务。


(四)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性
1.以文化建设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西充县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强力推手,明确提出以“多彩蜀地、文化西充”为品牌,建设“文化城市”,全力打造拥有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中国西部文化名县”,增强县域软实力,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为了改造市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成功打造以忠义文化为特色的省级文明城市,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西充县委以西委发〔2015〕7号文件部署,在全县44个乡镇和县城区域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生态环境”共“八大环境”工作,文件细化了146项测评内容,确定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及具体工作任务,强调发生违纪违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达标、重大事故(案件、事件)的“一票否决”规定。


2.以理念的宣传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
     一项好的制度其贯彻落实往往取决于宣传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西充县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时,积极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宣传推广。力求做到使领导干部100%掌握、参与组织的干部100%精通、一般公务人员100%了解、普通党员和民众100%知晓。
      首先是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制定详细的宣传教育方案,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培养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做到了“报纸有文、电视有影、广播有声、网络有言”。其次是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的优势,引导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自觉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共建生态绿色家园。再次是开展生态文明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景区等活动,提高职工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四是党员干部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做好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引导群众自觉关注生态,主动投身环保,共同托起美丽西充——中国西部绿谷的深邃蓝天。


3.以全民化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素质
      构建生态文化制度。建立健全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发展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教育网络,促进社区全民积极参与。建立完善生态文化保护制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重点保护对象,建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整体保护与协调机制。完善生态文化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渠道、全方位的生态文化投入制度,加大生态文化投入。
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纪信忠义文化、化凤山公园佛教文化、西充剪纸、祥龙板凳龙等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建设集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生态文化长廊,建设以张澜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九龙潭库区水上项目基地和环九龙潭水库自行车赛道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加强工艺性生态文化体育项目建设,推进健身步道、灯光球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乡镇、社区文体场地建设。
      开展生态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和媒介,通过大众和社会喜闻乐见的专栏、专题报道以及文学、戏剧、电影等形式,全面深入地传播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传播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各种知识和信息。将绿色文明的理念深入到城乡群众中去,形成环保宣传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构建以人为本、邻里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区生态文化。建立社区生态文化教育网络和制度,注重公众参与社区生态管理,倡导节能、节水、生活俭朴、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修养等,促进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交融,形成民风淳朴、敬业守法、珍惜文物、呵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貌。
     加大乡村生态文化宣传力度。建设一批富有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积极向上的村落文化项目,培育一批个人素质好、示范带动强的村落文化带头人。经常性地开展村落民间艺术大展演、村落文化研讨会、民间收藏品展览等活动。保护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切实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扶持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间民俗艺术活动、艺术项目,积极创新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加强乡村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因素的保护,大力倡导扶持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文化。规范乡规民约,强化生态理念,促进环境道德建设。
      加强党政干部生态教育。编写生态文明建设干部读本,在各级党校设立生态建设或环境保护课程,或者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组织发展和改革、环保、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农业等部门的领导参加各种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培训班、研讨会和实地考察。增强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


(五)彰显建设成果分享的公正性
1.以制度建设推动城乡一体文明

      积极构建规范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行生态论证机制,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开展重大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坚持重大项目环评“一票否决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对事关公众重大利益的生态建设项目实行听证、公示制度,形成政府、专家、社会团体、公众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项目实施的跟踪监管,确保重大决策实施的正确性。
      积极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健全完善污染排放约束机制,对超标排放的单位和区域,按照生态保护开发规划功能区要求实行新项目限批或停批。依法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促进集约节约用地。建立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水源、森林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健全分类补偿和分档补偿相结合的机制,加大对百福寺、青龙湖、九龙湖等重点生态和水源涵养区的补偿力度,提高源头地区受益水平。
      着力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生态环保转移支付制度,强化对城市雨污管网分流、污水处理厂、乡镇生态湿地等重点生态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保障。建立生态发展基金,优先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生态产业发展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投入的综合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政府投资股权收益让利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生态建设和经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发展绿色保险,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筹措生态环保资金,努力形成多元投入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保障。
       注重构建法治保障机制。认真贯彻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充实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公众参与审议制度,严格实行执法标准、程序、结果、依据“四公开”,加大环保执法失职追究力度。完善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依法严厉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行为。建立环境保护约谈制度,对工作重视不够、推进缓慢、污染治理不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由县级分管领导进行重点约谈,责令限期整改;对污染排放超标、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由生态办和行业主管部门进行重点约谈,整改不到位的坚决关停。强化生态法制教育引导,重点抓好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管理经营人员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引导,在全社会形成自觉遵法守法、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


2.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惠泽全域居民
      西充县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积极打造园林县城、构建生态农村、整治违规行为、提升公民素质。狠抓城乡脏、乱、差现象的治理,大力推进城乡面貌的全面改善,着力抓实以道路环境、水系环境、生活环境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初步构建起“地净、水清、树绿、路畅、城美、乡靓”的城乡环境体系;大力推广“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投入大量资金全面开展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
     整治城乡面源污染。深入开展全民卫生行动,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西充河流域污染源治理;深入实施饮用水源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治理;推进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整治重点污染排放。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面实施乡镇污水处理站升级改造;加大医疗废物、化学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品监控与管理力度;推广“清洁生产”;扎实开展清洁空气行动。
       整治环境执法秩序。加强环境监察监测体系和检测机构建设,重点抓好饮用水源、地下水资源、城市空气质量等监测,统一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信息发布,构筑覆盖全县的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常态化开展环境执法检查,坚决查处违规排污、破坏生态行为,对有禁不止、措施不力、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坚决关停。完善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及时发布暴雨、洪灾、泥石流等预警信息,提高应对各类突发性环境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3.以典型资源助推乡村全面发展
      西充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污染少、农业资源优势明显。近年来,西充县积极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充分发挥生态禀赋优良的独特优势,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生态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生态产业加速发展、生态产品优化提升的新模式,将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努力打造满足现代品质生活需要的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都市人群旅游休闲的生态乐园。以创建“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为目标,带动以有机农业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服务业高端化融合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生态专家讲课指导,组织多次参观考察学习,并以相关科研部门为技术依托单位,培养出一批懂理论、能实战的生态技术人员,生态保护与建设得到了较好的普及。城乡经济、社会、生态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速。
     如今,西充县生态文明建设集聚发展的“大手笔”,由点及面践行生态文明“我们在行动”的理念。正是提倡绿色“责任”等生态建设多重效应的示范,主导着西充今天理性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在西充越来越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实践中迅速展开。在这条绿色发展道路上,西充的可持续发展,令人遐想,让人期待。

县域金融更多>>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筑梦天府向未来[详细]
县域企业更多>>
学会企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调研内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详细]
乡村振兴更多>>
四川乐至黑山羊的“进阶之路”[详细]
健康四川更多>>
资阳雁江:让百姓在家门口有“医靠”[详细]
友情链接:
学    会
学    术
资    讯
专    题
图片
视频
网站申明
版权所有: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
蜀ICP备10025149号-1
备案号:川新备15-000061
联系我们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督院街70号
电话:(028) 87323971,87323979,86605683
E-mail:Scxianyu@163.com
QQ:476320177
邮编:610016